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豫游闻夏谚

"豫游闻夏谚"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8 15:41:57


简介: “豫游闻夏谚”出自明代王直的《帝京篇四首赠钟中书子勤》,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yóu wén xià yàn,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
出处: 《帝京篇四首赠钟中书子勤》
内容:
豫游闻夏谚,巡守协虞风。
省敛三农喜,趋朝五瑞同。
星文俱拱北,川水尽朝东。
独有纶闱客,偏承雨露浓。
¤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王直
诗人介绍: (1069—1109)汴州人,字立之,号归叟。以荫补承奉郎。平生无他嗜好,唯昼夜读书,手自传录。尝监怀州酒税,寻易冀州籴官,仅数月,投劾归。居城隅小园,啸傲自适。有《王直方诗话》及《归叟集》。
翻译:

《帝京篇四首赠钟中书子勤》是明代诗人王直创作的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豫游闻夏谚,
巡守协虞风。
省敛三农喜,
趋朝五瑞同。
星文俱拱北,
川水尽朝东。
独有纶闱客,
偏承雨露浓。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作者在豫游途中听到了夏天的谚语,同时巡视守卫国家边境时感受到了协调的虞风。他感到高兴的是,国家的农业生产丰收,人民的喜悦与他共同。他看到星辰和文明都指向北方,河川水流朝向东方。然而,他深感自己作为朝廷的官员,独自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和荣誉,就像雨露浓厚一样。

赏析:
这首诗词以朝廷官员赠送给钟中书子勤为背景,展示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喜悦之情。同时,他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表达了自己作为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诗中的夏谚和虞风象征着时节和风俗传统,显示了作者关注民间风俗和人民的生活。省敛三农喜,趋朝五瑞同表达了国家农业丰收和人民幸福的喜悦之情,体现了作者对国家繁荣的担忧和关心。

诗中的星文拱北、川水朝东,描绘了自然景观和天象,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景观的赞美。同时,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稳定和和谐,与作者所感受到的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繁荣相呼应。

最后两句“独有纶闱客,偏承雨露浓”表达了作为官员的孤独和责任重大。纶闱即指官阶,意味着作者所承担的官职和责任。作者深知自己的荣耀和压力,他心怀忧国忧民之情,以及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辛勤努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自然景观和社会现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繁荣和人民幸福的喜悦和关心,以及作为官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方式,展示了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国家社会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ù yóu wén xià yàn, xún shǒu xié yú fēng.
豫游闻夏谚,巡守协虞风。
shěng liǎn sān nóng xǐ, qū cháo wǔ ruì tóng.
省敛三农喜,趋朝五瑞同。
xīng wén jù gǒng běi, chuān shuǐ jǐn cháo dōng.
星文俱拱北,川水尽朝东。
dú yǒu lún wéi kè, piān chéng yǔ lù nóng.
独有纶闱客,偏承雨露浓。
¤
韵脚: 拼音:yù yóu wén xià yàn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豫 (形声。从象,予声。本义大象) 同本义 豫,象之大者。--《说文》 豫焉若冬涉川。--《老子》。范应元注豫,象属。” 地名。豫州,古九州之一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今河南省的简称 姓 豫 假借为娱”。快乐 豫,乐也。--《尔雅》 豫,悦豫也。--《易·豫卦》释文。郑注豫,喜豫说乐之貌也。” 心中和悦谓之豫。--《珠丛》 何问之不豫也?--《庄子·应帝王》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豫 yù ⒈快乐,安乐不~。逸~无期(无期无限度)。逸~亡身。 ⒉〈古〉通"预"。预备~则祸不生。 ⒊〈古〉通"与"。参加。 ⒋河南省的简称。 豫xiè 1.古代州学名。 豫shū 1.舒展,宽舒。

:游 (形声) 同本义 游,旌旗之流也。--《说文》 为下国缀旒。--《诗·长发》 韖厉游缨,昭其数也。--《左传·桓公十二年》 江河的一段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 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文选·潘岳·射雉赋》 古水名 姓 游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其父善游。--《吕氏春秋·察今》 子岂遽善游。 鱼游于 游yóu ⒈在水里行动,在水上漂浮,泛指游泳~鱼。泳之~之。畅~长江。 ⒉河流的一段上~。中~。 ⒊流动,不固定~人。~牧。~击队。 ⒋闲逛,从容的行走~园。~览。~玩。 ⒌远行,旅行~历。远~。外~。旅~。 ⒍交际,交往~说。交~。 ⒎纵,放纵~荡。~恣。 ⒏捕捉鸟时,用于引诱同类鸟的鸟鸟~子。 ⒐ ⒑ ⒒有关陆地上活动的,"游"与"? 游liú 1.古代旌旗上的飘带。

:闻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 闻wén ⒈听耳~目睹。~过则喜。~风而起。 ⒉消息,听说的,听见的新~。奇~。~所未~。 ⒊出名,有名望~人。~名。 ⒋名声丑~。令(好的)~。 ⒌知识见~。博~强志(记)。 ⒍用鼻子嗅~着烟味。~到香味。 闻wèn 1.声誉,名声。 2.通"问"。慰问。 3.通"问"。询问。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 夏xià ⒈一年四季里的第二季~天。~种。 ⒉中国的古称华~。 ⒊朝代名。夏朝,约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第一代君主是禹。 ⒋ 夏jiǎ 1.木名。亦作"槚"﹑"榎"。参见"夏楚"。

:谚 (形声。从言,彦声。本义谚语) 同本义 谚,传言也。字亦作喭。--《说文》 故谚有之曰。--《礼记·大学》 谵有之曰。--《国语·越语》。注谚俗之善谣也。” 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 谚曰。--《史记·货殖列传》 又如农谚;谚言(俗语、直语、直接明说的俗话);无知便是福”是个古谚 谚 通唁”。慰问死者家属 谚者,直语也。丧言亦不及文,故吊亦称谚。--《文心雕龙·书记》 谚 粗野不恭 乃逸乃谚,既 谚yàn谚语,社会上流传的简练、通俗、具有固定性的语言民~。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