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T 停骖访古踟蹰

"停骖访古踟蹰"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4 10:35:34


简介: “停骖访古踟蹰”出自宋代苏轼的《清平乐》, 诗句共6个字,诗句拼音为:tíng cān fǎng gǔ chí chú,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清平乐》
内容:
清淮蜀汴。
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
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
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朝代: 宋代
分类: 清平乐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清平乐·清淮蜀汴》是苏轼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清淮蜀汴,指的是江淮之间的地区,涵盖了清江、淮河、蜀地和汴京(即汴州,今河南开封)等地。诗人将自己的目光聚焦在江西的岸边,描绘出了这一地区的景象。

诗词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红旗高扬,黄叶纷飞,霜已入侵梁王故苑。秋原之中,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古人的向往和思念,他想知道他们曾经在何处携带着酒壶停驻,迟疑不决地探访着古迹。诗中提到的双庙遗风依然存在,漆园中傲然的吏员应该已经不复存在了。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追忆和对古代文化的向往。他在秋天的景色中,感慨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更迭,同时也表达了对过去文化的怀念和对现实的疑虑。通过描写秋景,诗人抒发了他对于时光流转的感伤和对历史的思考,展示了他对古迹和历史文化的热爱。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和情感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思考。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诗人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历史与现实交错的世界,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和对现实的思考。这首诗词既有对过去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反思,同样也展示了苏轼作品中常见的对历史文化的关注与关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qīng huái shǔ biàn.
清淮蜀汴。
gèng zài jiāng xī àn.
更在江西岸。
hóng pèi dào shí huáng yè luàn.
红旆到时黄叶乱。
shuāng rù liáng wáng gù yuàn.
霜入梁王故苑。
qiū yuán hé chǔ xié hú.
秋原何处携壶。
tíng cān fǎng gǔ chí chú.
停骖访古踟蹰。
shuāng miào yí fēng shàng zài, qī yuán ào lì yīng wú.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韵脚: 拼音:tíng cān fǎng gǔ chí ch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停〈动〉 (形声。从人,亭声。本义停止,止息) 同本义 停,定也,定于所在也。--《释名·释言语》 潢汙行潦之水。--《左传·隐公三年》。注潢汙,停水。” 停杯投箸不能食。--唐·李白《行路难》 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余亦停弗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时方冬停遣。--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停床(指亡故);停市(停止交易);停刑(停止执行刑罚);停步(停止前进) 停留,暂时居住 停数日。--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停于大室之隅。--唐·李朝威《柳毅传》 停tíng ⒈止住,止息~止~住。~顿。雨~了。 ⒉中断~学。~电。~水。~止供给。 ⒊放置,泊船~放。~车。~船。 ⒋滞留~留。在途中~了三天。 ⒌妥当~妥。 ⒍总数中分几份,其中一份叫一停八~儿有七~儿是好的。

:骖 (形声。从马,参声。本义独辕车所驾的三匹马) 同本义 骖,驾三马也。--《说文》 载骖载驷。--《诗·小雅·采菽》 又如骖驾(三匹马驾的车子) 驾车时在两边的马 两骖如舞。--《诗·郑风·大叔于田》 两骖列,两服入厩。--《荀子·哀公》 左骖殪兮右刃伤。--《楚辞·九歌·国殇》 停骖遥望独徘徊。--《三国演义》 又如骖服(驾车的马匹。在两旁的称骖马,在中间驾车辕的称服马);骖靳(比喻先后相随) 马 骖cān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

访 :访 (形声。从言,方声。本义广泛地征求意见) 同本义 詌,泛谋也。--《说文》 詌,谋也。--《尔雅》 王访于箕子。--《书·洪范》 访予落止。--《诗·周颂·访落》 受纳访--《周礼·内史》 使访物官。--《国语·楚语》 穆公访诸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又如访断(咨询决疑);访覃(问及);访讯(讯问;打听) 引申为访问、拜访(敬词) 此行殊访戴,自可缓归桡。--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 时余方访君寓。--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径造庐访成。--《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访 访 fǎng ⒈询问,调查~贫济困。查~。采~。 ⒉探望~亲会友。相~。探~。拜~。〈引〉寻求~求。 ⒊查,侦察明察暗~。 ⒋ 【访问】有目的地探望~问水稻专家。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 古gǔ ⒈很久以前的,过去的,跟"今"相对~代。~物。名胜~迹。已作~(已死)。 ⒉〈古〉诗体五~。七~。 ⒊ ⒋ ⒌ 古gù 1.通"故"。故旧。参见"古处"。 2.通"故"。因此;所以。 3.通"固"。姑且。 4.通"固"。本来。 古kū 1.见"古成"。

:踟 (形声。从足,知声。踟蹰。本义徘徊不进,犹豫)行不进也 踟蹰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汉乐府《陌上桑》 踟蹰不知所措 也作踟躇” 踟 chí 【踟蹰不前】拿不定主意,不敢前进。 踟chí ①徘徊犹豫步~蹰于山隅。 ②相连的样子。

:蹰躇 蹰躇畦苑处罚,游戏平林。--《后汉书》 蹰ch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