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E 饿虎不食子

"饿虎不食子"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3 01:49:00


简介: “饿虎不食子”出自宋代王令的《饿虎不食子》,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è hǔ bù shí zi,诗句平仄:仄仄仄平。
出处: 《饿虎不食子》
内容: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虎饿不择肉,盛怒遇子收。
鹰饥爪喙狞,尚与雌同韝。
人岂二者然,恩义宜绸缪。
亲戚不宜怒,割恩以为仇。
此割非常割,此伤无血流。
肉割愈有日,恩割伤不收。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亲戚尚皆然,况又他人俦,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王令
诗人介绍: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翻译:

《饿虎不食子》是一首宋代王令所作的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虎饿不选择食物,盛怒时遇到自己的子嗣收敛住怒气。
鹰饥时爪和喙露出凶狠,但仍与雌鹰同食。
人岂能与虎鹰相比,恩义应该被珍视。
亲戚之间不应该生气,割断亲情只会造成仇恨。
这种割断并非正常的割断,这种伤害没有鲜血流淌。
肉的割离可以日后愈合,而恩情的割离却无法修复。
一次割离就会使伟大的义理死去,再一次割离就会使面貌产生仇恨。
亲戚之间仍然存在这种情况,更何况与其他人为伍,
割离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子嗣世代怎能怪罪。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亲情和恩义的重要性。虽然饿虎和饥鹰在食物面前都表现出了残忍和凶狠,但是它们仍然保持了对自己的子嗣和伴侣的关爱。相比之下,人类应该更加珍视亲情和恩义,而不是因为一时的怒火或利益的考量而割断这些重要的纽带。诗中强调了恩情的割离无法修复,割离亲情只会导致仇恨的产生。同时,诗人也提醒人们要珍惜亲戚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而断绝联系,因为子嗣和世代之间的纽带是无法取代的。

赏析:
《饿虎不食子》通过对虎和鹰的比喻,以及对人与亲情、恩义之间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亲情和恩义的看重和呼唤。诗中运用了生动的动物形象, 虎饿不食子、鹰饥与雌同食,突出了亲情的珍贵和恩义的美德。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割离亲情和恩义所带来的伤害和仇恨。他警示人们要懂得珍惜亲情,不要因为一时的怨恨或利益的考量而背离了亲情的本真。这首诗词通过对动物行为的描绘,以及对人与动物行为的对比,以直观而生动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人情思考,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è hǔ bù shí zi, jī yīng bù cí qiú.
饿虎不食子,饥鹰不雌求。
hǔ è bù zé ròu, shèng nù yù zi shōu.
虎饿不择肉,盛怒遇子收。
yīng jī zhǎo huì níng, shàng yǔ cí tóng gōu.
鹰饥爪喙狞,尚与雌同韝。
rén qǐ èr zhě rán, ēn yì yí chóu móu.
人岂二者然,恩义宜绸缪。
qīn qī bù yí nù, gē ēn yǐ wéi chóu.
亲戚不宜怒,割恩以为仇。
cǐ gē fēi cháng gē, cǐ shāng wú xuè liú.
此割非常割,此伤无血流。
ròu gē yù yǒu rì, ēn gē shāng bù shōu.
肉割愈有日,恩割伤不收。
yī gē dà yì sǐ, zài gē miàn xiāng chóu.
一割大义死,再割面相仇。
qīn qī shàng jiē rán, kuàng yòu tā rén chóu,
亲戚尚皆然,况又他人俦,
shì jǐ yǔ shì jué, zi shì hé zú yóu.
是己与世绝,子世何足尤。
韵脚: 拼音:è hǔ bù shí zi
平仄:仄仄仄平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饿 :饿 (形声。从食,我声。本义饥之甚。按在古代,饥”与饿”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饥”指一般的肚子饿;饿”是严重的饥饿) 同本义 饿,饥也。--《说文》 饿,无食久馁也。--《六书故》 饿,甚于饥也。--《正字通》 有死者曰大饥,无死者曰大饿。--《谷梁传》疏引徐邈说 无一月饿。--《淮南子·说山》 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又如饿隶(饥饿的人;形容干瘠的样子);饿损(饿坏);饿杀鬼(方言。贪吃的人);饿病(饥饿致病) 使受饿;感到饥饿 饿其体肤。--《孟子· 饿 è ①肚子没食,想吃东西。 ②使受饿别~着。 【饿莩】见【饿殍】。 【饿殍】饿死的人。又作饿莩。

:虎〈名〉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同本义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凡伤害物 虎hǔ ⒈通称老虎。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间杂。性凶猛,捕食其它的兽,有时伤人。它是受保护的珍稀动物,严禁猎杀食用。 ⒉〈喻〉勇猛,威武~将。 ⒊同"唬"。 ⒋ ⒌ ①〈喻〉危险的境地~口余生。 ②手上拇指与食指相交的部位。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食 (会意。从饣皂,饣声。本义饭,饭食) 同本义 食,饣米也。--《说文》。按,六谷之饭曰食。 掌王之食饮。--《周礼·膳夫》。注饭也。” 治其粮与其食。--《周礼·廪人》。注止居曰食。” 共王及后之六食。--《周礼·馔人》。注六谷之饭。”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甘其食,美其服。--《老子》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战国策·齐策》 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 食sì ⒈供养,拿东西给人吃~亲(亲父母)尽孝。 食shí ⒈吃~菜。~鱼。废寝忘~。 ⒉吃的东西粮~。肉~。~糖。~盐。强兵足~。 ⒊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也作"蚀"日~。月~。全~。 ⒋ ⒌ ①手的第二指。 ②〈喻〉家庭中依靠供应的人口~指浩繁。 食yì 1.人名用字。

:子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子zǐ ⒈儿,儿或女~女。~孙。泛指人男~。女~。 ⒉称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士~。舟~。 ⒊〈古〉写在姓氏后面〈表〉对人的尊敬孔~。庄~。墨~。也指一个流派的人诸~百家。 ⒋〈古〉对人的敬称(多指男子),相当于"您"以~之矛,陷~之盾,何如? ⒌旧时称师长或门徒夫~。弟~。 ⒍植物的籽实或动物的生殖细胞瓜~。油菜~。卵~。精~。鱼~。 ⒎幼嫩的~鸡。~鸭。~姜。 ⒏〈古〉五等爵位(公侯伯~男)的第四等~爵。 ⒐〈古〉图书分类法,四部(经史~集)的第三部。 ⒑从母体产生的,跟"母"相对的~金(利息)。~音(辅音)。 ⒒地支的第一位,也用作次序第一。 ⒓ ⒔ ⒕ ⒖ ①弟弟,子侄等职工~弟。 ②后辈,年轻人工农~弟。 ⒗子(读轻声)词的后缀。加在名词、形容词或动词等的词素之后绳~。珠~。凳~。瘦~。瘸~。出了乱~。 ⒘子(读轻声)少数量词的后缀一揽~。敲几下~门。 子zi 1.名词后缀。 2.某些量词的后缀。 3.用于动词﹑形容词词素之后,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4.助词。表示时态﹑动态,相当于"着"﹑"了"。 5.助词。表示语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