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邕知汉事谩喽啰

"邕知汉事谩喽啰"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17:28:32


简介: “邕知汉事谩喽啰”出自宋代项安世的《读本朝史有感十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ōng zhī hàn shì mán lóu luō,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出处: 《读本朝史有感十首》
内容:
愈作唐经还蓄缩,邕知汉事谩喽啰
假令实录成书了,其奈雍邱问日何。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项安世
诗人介绍: 项安世(1129--1208),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进士,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任秘书省(管理皇家典籍)正字,隔年为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宁宗庆元元年出通判池州,开禧二年(1206年)起知鄂州,迁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及后以太府卿终其官职。庆元年间因谪居江陵,足不出户,专事研究,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项安世自谓其学得自程颐《易传》,纪晓岚评价:“安世之经学深矣,何可轻诋也。”嘉定元年(1208年)卒。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其生平可见于《馆阁续录》、《宋史》。
翻译:

诗词:《读本朝史有感十首》
朝代:宋代
作者:项安世

中文译文:
愈作唐经还蓄缩,
邕知汉事谩喽啰。
假令实录成书了,
其奈雍邱问日何。

诗意:
《读本朝史有感十首》是宋代诗人项安世的作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书籍的思考和感慨。诗中通过对历史的描写,探讨了历史记录的局限性和对后人的启示。

赏析:
这首诗以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记载的思考。首句中的“愈作唐经还蓄缩”,意味着历史的记录不断增加,但其中却有遗漏与缺失。第二句中的“邕知汉事谩喽啰”,指的是历史记载中存在着杂乱无章、琐碎繁杂的问题,难以从中获取真正有用的信息。

接着,诗人提出了一个假设:“假令实录成书了”,这里指的是如果历史的真实记录得以完整呈现。然而,最后一句“其奈雍邱问日何”,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的无穷疑问。雍邱是指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他的历史著作《史记》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而“问日何”则是对历史的无限追问。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呈现了作者对历史记载的怀疑和思考。它提示人们在阅读历史时要保持批判的态度,意识到历史的局限性,同时也激励人们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不断追问历史的真相。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ù zuò táng jīng hái xù suō, yōng zhī hàn shì mán lóu luō.
愈作唐经还蓄缩,邕知汉事谩喽啰。
jiǎ lìng shí lù chéng shū le, qí nài yōng qiū wèn rì hé.
假令实录成书了,其奈雍邱问日何。
韵脚: 拼音:yōng zhī hàn shì mán lóu luō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韵脚*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邕 (会意。从川,从邑。水流(川)围困城邑。本义四方被水环绕的都邑) 同本义 古地名,即邕州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简称 邕 通雍”⊥睦 上元甲子,肃邕永享。--《汉书》 君臣邕穆。--《晋书·乐志下》 将何以光赞时邕。--《宋书·礼志》 又如邕邕(和乐的样子);邕穆(和谐的样子);邕睦(和睦,和洽);邕熙(和睦兴盛);邕文(雍容大雅的文章) 邕剧 邕yōng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菡萏 (形声。从苃,函声。菡萏。本义荷花) 同本义 迨至菡萏成花。--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菡萏 汉(漢)hàn ⒈朝代名 ①汉朝(西汉、东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邦。 ②五代之一,又称"后汉",公元947-950年。第一代君主是刘知远。 ⒉男子,男人李老~。英雄好~。 ⒊银河,也叫银~或天~气冲霄~。 ⒋"汉语"的简称英~字典。 ⒌汉水,上流在陕西省,流到汉口入长江。 ⒍ ⒎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事shì ⒈人的一切活动,自然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或活动~情。~在人为。新~。有~。大~。 ⒉变故~过境迁。这里出~了。 ⒊做,治从~。~农。~商。~生产。 ⒋工作,职业~业。找~。谋~。 ⒌关系,责任走吧,不关你的~。 ⒍工夫这活很费~。 ⒎侍奉奉~。仰~俯畜(原指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来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⒏事物一件叫一事两~。 ⒐ ①日常工作~务缠身。 ②总务。 ⒑ ⒒ ⒓ ⒔ ⒕ ①事故。 ②争执,纠纷挑起~端。 ⒖ ⒗ 事zì 1.立置。 2.插入,刺入。参见"事刃"。

:谩 (形声。从言,曼声。本义瞒哄;欺骗) 同本义 谩,欺也。--《说文》 虔儇,慧也。秦谓之谩。--《方言一》 偝则谩之。--《荀子·非相》。注谩,欺毁也。” 是面谩也。--《汉书·匈奴传》 又如谩欺(欺骗,诈骗);谩语(谎言,说谎);谩上不谩下(能欺骗上级,但不能欺骗众人);谩辞(欺诳的言辞);谩言(讲假话) 抵赖 民或祝诅上,以相约结而后相谩,吏以为大逆。--《史记·孝文本纪》 谩 毁谤;谩骂 乡则不若,偝则谩之,是人 谩mán ⒈欺骗欺~。 ⒉诋毁背则~之。 ⒊烦琐大~,愿闻其要(大太。要要点)。 谩màn通"慢"。 ⒈傲慢,没有礼貌~骂。轻~。 ⒉怠慢~怠。

:喽 喽罗 喽罗儿读书,何异摧枯朽。--卢仝《寄男抱孙诗》 如今山上添了一伙强人,扎下一个山寨,聚集着五、七百小喽罗,有百十匹好马。--《水浒传》 倒爷一个眼色,喽罗们就上来了 喽 --用法同啦” 用在句末,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出现新情况。如班长回来喽!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如你怎么知道喽?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和劝止语气。如我 喽(嘾)lou助词,相当于"啦"好~! 喽(嘾)ló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