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黛痕剃出顶应凉

"黛痕剃出顶应凉"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2 18:31:41


简介: “黛痕剃出顶应凉”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ài hén tì chū dǐng yīng liáng,诗句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出处: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
内容:
舍俗依空事梵王,韶颜寂寂度年芳。
门前草色迷行径,院里花阴接步廊。
弓样展来靴尚窄,黛痕剃出顶应凉
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刘克庄
诗人介绍: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翻译:

《同孙季蕃游净居诸庵》是宋代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舍俗依空事梵王,
抛弃尘世,依附佛门事业,像梵王一样。
韶颜寂寂度年芳。
年轻貌美的容颜默默地度过时光。
门前草色迷行径,
庵院门前的青草丛中,迷茫了小径。
院里花阴接步廊。
庵院里的花影与走廊相接。
弓样展来靴尚窄,
展开弓样的靴子仍然狭窄。
黛痕剃出顶应凉。
剃去了额头上的黛痕,应该感到凉爽。
当时若使窥鸾镜,
那个时候如果能够窥视鸾镜,
一步何因出洞房。
为什么不能一步走出洞房。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净居诸庵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刘克庄对出家修行和超越尘世的向往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同孙季蕃一起游览净居诸庵,诗人通过描绘庵院的景色和主人公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诗的开头,“舍俗依空事梵王”,表达了诗人舍弃世俗的追求,追随佛门事业,希望能够像梵王一样超脱红尘。接着,诗人描述了主人公年轻貌美的容颜,但却“寂寂度年芳”,默默无闻地度过时光,暗示了修行者舍弃了世俗的虚荣和享乐。

诗中描绘了庵院的景色,门前的草色迷茫了行径,院内的花影与走廊相连,给人一种宁静和幽雅的感觉。这些景色映衬出修行者追求的宁静与超越。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一种略带戏谑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行为。他展开的弓样靴子仍然狭窄,剃去额头上的黛痕,暗示了修行者的简朴和超脱。最后两句“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暗示了修行者尽管心向往之,却无法轻易离开出家的生活,需要经历更多的修行和历练。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修行者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和追求,展现了佛教文化中的清净与超越主题。通过对庵院景色和主人公行为的描绘,给人以宁静和超脱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修行者需要经历种种困难和考验才能达到内心的真正超越。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ě sú yī kōng shì fàn wáng, sháo yán jì jì dù nián fāng.
舍俗依空事梵王,韶颜寂寂度年芳。
mén qián cǎo sè mí xíng jìng, yuàn lǐ huā yīn jiē bù láng.
门前草色迷行径,院里花阴接步廊。
gōng yàng zhǎn lái xuē shàng zhǎi, dài hén tì chū dǐng yīng liáng.
弓样展来靴尚窄,黛痕剃出顶应凉。
dāng shí ruò shǐ kuī luán jìng, yī bù hé yīn chū dòng fáng.
当时若使窥鸾镜,一步何因出洞房。
韵脚: 拼音:dài hén tì chū dǐng yīng liáng
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黛 (形声。从黑,代声。本义青黑色的颜料。古代女子用以画眉) 同本义 黱,画眉也。从黑,朕声。--《说文》。锴本作画眉墨。字亦作黛。 染青石谓之点黛。--《通俗文》 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释名》 六宫粉黛无颜色。--唐·白居易《长恨歌》 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红楼梦》 又如黛岑(青黑如黛的山峰);黛螺(绘画或画眉所使用的青黑色颜料) 女子眉毛的代称 黛 dài古代女子用来画眉的青黑色颜料。 【黛绿】墨绿色。

:痕〈名〉 (形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艮声。本义疮伤痊愈后留下的疤) 同本义 痕,胝瘢也。--《说文》 创瘢曰痕。--《通俗文》 又如痕瑕(褊,斑点);痕挞(伤痕);痕瘕(疤痕。比喻曾犯过罪);伤痕 泛指痕迹 鸟归沙有迹,帆过浪无痕。--贾岛《江亭晚望》 苔痕上阶绿。--唐·刘禹锡《陋室铭》 空余泪痕。--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痕垢(污垢);痕印(痕迹;烙印);痕沫(水沫的痕迹);痕秽(污秽的痕迹);痕影(痕迹) 影子。特指阴影 痕hén疤,斑迹,迹印~迹。瘢~。泪~。墨~。

:剃〈动〉 用刀刮去毛发 鬀,剃发也。大人曰髡,小儿曰鬀,尽及身毛曰鬄。--《说文》 后来写作剃” 剃,同鬀。--《广韵》 又如剃胡子;剃汗毛;剃得干净;剃光头;剃削(剃去毛发);剃面;剃工;剃平头;剃刀 剃度出家 如剃落(剃发。落发出家);剃度 剃(鬀)tì用刀刮去毛发~头。~胡子。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 万物出乎震。--《易·说卦》 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诸侯出庙门俟。--《书·顾命》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我出我车。--《诗·小雅·出车》 出车彭彭。 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

:顶 (形声。从页,丁声。从页”,表示与人头有关。本义人头的最上端) 同本义 顶颠也。--《说文》 过涉灭顶。--《易·大过》 肩高于顶。--《庄子·大宗师》。释文本作项。” 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清·方苞《狱中杂记》 如头顶;秃顶;顶光(即佛或菩萨顶上的圆形光环);顶珠(显贵者巾顶上所装饰的大珠);顶角(男童头上蓄留的小辫);顶颡(颡”应作嗓”。顶到喉咙口。形容吃得很饱);顶老 (头顶;妓女);顶阳骨 (头盖骨;) 顶瓜皮 (头皮);顶搭子 (婴儿留在头顶上的一撮头发); 顶门上针(刺中穴道的针 顶 dǐng ①人体或物体的最高部分头~、屋~。 ②用头支承~碗。 ③自下而上用力拱起幼芽~出土。 ④用头撞击被羊~了一个跟头。 ⑤顶撞。 ⑥对面迎着~风。 ⑦支撑;抵住~门杠、~住敌人多次进犯。 ⑧相当一人~两人用。 ⑨顶替~名。 ⑩量词一~帽子。(11)最;极~好。 【顶点】 ①最高点;极点。 ②〈数〉三角形中顶角的两条边的交点或锥体的尖顶。 【顶端优势】〈生〉植物的顶芽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农业上常用消除或维持顶端优势的办法控制作物、果树和花木的生长,以利增产和控制花木株形的目的。 【顶技】一种杂技。表演者用身体一些部位顶直棍棒,或在棍棒顶端放置易碎物品而保持平衡使其不落地。 【顶礼膜拜】原指佛教徒五体投地(头、双手、双腿匍伏在地)叩拜神佛。比喻对人特别崇敬(多含贬义)。 【顶天立地】形容豪迈正大的英雄气概。 【顶细胞】指被子植物二细胞原胚时期上部的一个细胞。 【顶芽】位于茎的主轴或侧枝顶端的芽。单轴分枝树木主轴的顶芽生长旺盛,有的顶芽可形成花芽,如苹果、梨等。 【顶真】〈语〉修辞学上辞格之一。用前文结尾的词语或词组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递接紧凑而生动畅达。如茵茵牧草绿山坡,山坡畜群似云朵,云朵游动笛声起,笛声悠扬 卷浪波。 【顶珠】〈语〉见【顶真】。

:应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 应(應)yīng ⒈该,当~该。~当。~有尽有。 ⒉允许~允。~许。~诺。答~声。 ⒊ 应(應)yìng ⒈回答,附和~答◆~。~声虫。齐声相~。 ⒉接受~试。~邀。~征。 ⒊对付,对待~付。~变。~战。~接不暇。 ⒋适合,配合~时。适~。得心~手。 ⒌ ①使用~用科技成果。~用新科技。 ②实用的~用题。 ⒍

:凉 (形声。从水,京声。本义寒) 同本义 北风其凉。--《诗·邶风·北风》 北风谓之凉风。--《尔雅·释天》 凉风至。--《礼记·月令》 凉雨时降。--《素问·五常政大论》 凉州,西方所在寒凉也。--《释名·释州国》 水浆,醴凉。--《周礼·浆人》 微寒,稍冷 日初出,沧沧凉凉。--《列子·汤问》。注引《字林》凉,微寒。” 曰燠,曰寒。--《书·洪范》。疏燠是热之始,暑是热之极;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唐·杜甫《天末怀李白》 又如冬暖夏凉;凉生生(微凉貌 凉(涼)liáng ⒈稍冷,微寒,温度低~粉。~面。秋~。菜~了。〈喻〉灰心或失望听这一说,~了半截。 ⒉ ⒊ ①凉爽。 ②乘凉到河边~快~快去。 凉liàng放一会儿,使温度降低汤太烫,~一~再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