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L 理棹出山阿

"理棹出山阿"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5 13:32:22


简介: “理棹出山阿”出自明代朱应登的《繇金州舟行至洵阳》,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ǐ zhào chū shān ā,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繇金州舟行至洵阳》
内容:
理棹出山阿,回舟溯渌波。
广烟交远树,飞嶂隐悬萝。
地域经秦少,江流入楚多。
青楼临广道,已听大堤歌。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朱应登
诗人介绍: (1477—1526)扬州府宝应人,字升之,号凌溪。弘治十二年进士,除南京户部主事,历官陕西提学副使、云南参政。为人爽直,恃才傲物。诗宗盛唐,格调高古,与李梦阳、何景明并称十才子。有《凌溪集》。
翻译:

《繇金州舟行至洵阳》是明代诗人朱应登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理棹出山阿,
回舟溯渌波。
广烟交远树,
飞嶂隐悬萝。
地域经秦少,
江流入楚多。
青楼临广道,
已听大堤歌。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乘舟自金州(位于今天的广东省)行至洵阳(位于今天的湖南省)的情景。诗人通过舟行的方式,回望山阿,逆流而上,观察着远处的炊烟升起,远处的树木相互交错,高山飞嶂隐约可见。他提到这片地域经历了秦朝的统治较少,而江水却流入楚地较多。最后,诗人看到了临近广道的青楼,已经听到了大堤上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词以舟行为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勾勒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诗人通过回溯的方式,展示了自然景观的变幻和流动。首句“理棹出山阿”揭示了诗人乘舟离开山阿的动作,同时也暗示了他离开了山区,来到了水域。接着,“回舟溯渌波”让人感受到了逆流而上的舟行,给人一种往返穿越时空的感觉。在第二句,诗人通过广烟和远处的树木相交的描绘,展示了远处景物的朦胧之美,增添了迷离的意境。接下来的“飞嶂隐悬萝”形象地描绘了高山的蜿蜒起伏,以及嶂岩之间若隐若现的藤萝。这些描写让人感受到了山水之间的交融与流动。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通过地域的对比,展示了不同地区的特点。他提到这片地域经历了秦朝的统治较少,而江水却流入楚地较多,从而在地理上勾勒出了不同地域的界限和特色。

最后两句,“青楼临广道,已听大堤歌”,揭示了诗人舟行至洵阳时所见到的景象。青楼临广道,显示了繁华的场景,而大堤上的歌声则暗示了人们的欢乐与安乐。

整首诗词以舟行为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和地域对比,展示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和人文风情。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变幻与流动,同时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这首诗词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勾勒出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给人一种静谧而美好的感受。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ǐ zhào chū shān ā, huí zhōu sù lù bō.
理棹出山阿,回舟溯渌波。
guǎng yān jiāo yuǎn shù, fēi zhàng yǐn xuán luó.
广烟交远树,飞嶂隐悬萝。
dì yù jīng qín shǎo, jiāng liú rù chǔ duō.
地域经秦少,江流入楚多。
qīng lóu lín guǎng dào, yǐ tīng dà dī gē.
青楼临广道,已听大堤歌。
韵脚: 拼音:lǐ zhào chū shān ā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理〈动〉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 理lǐ ⒈条纹。条理纹~。条~。有条有~。 ⒉事物的原由、规律、原则~由。道~。讲~∠~合法。 ⒊雕琢,加工玉石~璞(璞玉石)。〈引〉 ①办,治理,管理办~。~财。~家。~农事。 ②修整,整理修~。整~。~发。~书籍。 ⒋答,顾~睬。答~。置之不~。 ⒌注意,领会,了解~会。~解。 ⒍指自然科学,特指物理学~科。~学院。数~化。 ⒎ ⒏ ①反映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也指判断和推理等的能力~性认识。 ②指理智,道德丧失~性。 ⒐ ①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性的系统的知识。它是人们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能动地去改造世界正确的~论。 ②讨论,辩论是非曲直这事要~论清楚。 理lài 1.赐予。

:棹 (形声。从木,卓声。本义长的船桨) 同本义 桂棹兮兰枻。--《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棹竿(竹竿制作的船桨) 泛指船桨 短棹沿洄野兴浓。--陆游《泛舟》 又如短棹(短把的船桨) 指船 发战棹东下。--《宋史·太祖本纪》 春歌弄明月,归棹落花前。--徐彦伯《采莲曲》 又如棹夫(船夫);棹郎(船夫);棹楫(船桨);棹影(船影) 棹 划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晋·陶潜《归去来兮辞》 又如棹船(划船);棹力(船桨划水之力);棹舟(划船);棹卒(操棹行船的兵士) 棹(櫂)zhào划船的用具,形状像桨。〈引〉船,〈方〉划(船)归~。~舟。 棹zhuō 1.木名。 2.同"桌"。桌子。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 万物出乎震。--《易·说卦》 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诸侯出庙门俟。--《书·顾命》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我出我车。--《诗·小雅·出车》 出车彭彭。 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阿〈助〉 (汉语名词词头,盛行于魏晋以后) 加在亲属称呼前面有亲昵的意味 阿姊闻妹来。--《乐府诗集·木兰诗》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爷(又作阿耶”。称父亲);阿翁(称祖父;称父亲;妇女称丈夫之父);阿嫂(对朋友之妻的称呼);阿叔(对丈夫之弟的称呼);阿家(又称阿姑”。妇人称丈夫的母亲);阿爹(称父亲;也尊称长者);阿父(称父亲;也称伯伯、叔叔,或作伯叔自称);阿伯(尊称年长的男子) 加于某些人的姓、名、小名、排行前用作称呼,往往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或尊卑关系 阿女含泪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阿咸(侄子。晋朝阮籍的侄儿阮咸有才,后来遂用来称侄子);阿连(弟弟。南朝宋谢灵运的族弟惠连很有才,人们随谢灵运称之为阿连);阿杜(原指周盘龙的小妾杜氏,后为妾的别称);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泛指美丽的女子);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阿瞒(三国曹操的小字) 阿ā ⒈助词。用在称呼前~姨。~哥。~张。 ⒉[阿昌族]我国少数民族之 一。 阿 ē ①凹曲处山~。 ②迎合;偏袒~谀。又见ā。 【阿弥陀佛】梵文的音译。佛经中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寺庙中常与释迦、药师佛并供。佛教徒以之作为口头念诵的佛号,表示虔诚信仰。又意译作无量寿佛、无量光佛。 【阿房宫】秦代著名宫殿。遗址在西安市西阿房村。始建于前212年,规模极为宏大,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全部工程至秦亡时犹未完成,故未正式命名,时人用其前殿所在地名而称之为阿房宫。秦亡后,被项羽焚毁。 【阿其所好】无原则地迎合别人的爱好。 【阿谀】为迎合别人,说好听的话。 阿ǎ 1.叹词。表示惊讶。 阿à 1.方言。副词。犹言可﹑是否。用在问句中,加强语气。 阿a 1.语气词。用在句首或句中。无义。 2.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肯定﹑嘱咐﹑乞请等语气。 3.语气词◇作"啊"。用在句中稍作停顿,让人注意下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