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F 烽火不通书

"烽火不通书"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3:35:10


简介: “烽火不通书”出自明代郑作的《客中闻四弟消息》,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ēng huǒ bù tōng shū,诗句平仄:平仄仄平平。
出处: 《客中闻四弟消息》
内容:
昨遇梁园使,孤城舍弟居。
干戈常在目,烽火不通书
汝计犹长剑,吾心已弊庐。
两乡千里隔,瞻望各沾裾。
朝代: 明代
分类: 消息
诗人: 郑作
诗人:
翻译:

《客中闻四弟消息》是明代诗人郑作所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昨天遇到了来自梁园的使者,得知孤城中我的弟弟们的消息。
战争的阴影常常笼罩着他们,战火使得书信无法传递。
你们的计策仍然像长剑一样锋利,而我的心已经如同破旧的茅屋。
我们相隔千里两个乡村,只能凝望彼此的衣袖。

诗意:
《客中闻四弟消息》描绘了作者在客居他乡时听到了自己在故乡的四个弟弟的消息。诗人通过描述弟弟们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心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诗中写到的干戈战火和书信不通的情景,表现出战乱时期亲人之间的隔阂和无法相聚的痛苦。

赏析:
该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明代时期战乱带来的痛苦和分离之苦。诗人用对比的手法,将自己与弟弟们的处境进行对比,突出了分离的痛苦和无法沟通的困境。诗人的心境由干戈战火和弟弟们的计策所映衬,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无力感。同时,诗中的“两乡千里隔,瞻望各沾裾”一句,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与弟弟们相隔千里的情景,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词以简约而深刻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乱时期的苦痛和无奈。它通过对战乱背景下人情世故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痛苦,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uó yù liáng yuán shǐ, gū chéng shè dì jū.
昨遇梁园使,孤城舍弟居。
gān gē cháng zài mù, fēng huǒ bù tōng shū.
干戈常在目,烽火不通书。
rǔ jì yóu cháng jiàn, wú xīn yǐ bì lú.
汝计犹长剑,吾心已弊庐。
liǎng xiāng qiān lǐ gé, zhān wàng gè zhān jū.
两乡千里隔,瞻望各沾裾。
韵脚: 拼音:fēng huǒ bù tōng shū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六鱼  (仄韵) 去声十七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烽〈名〉 (形声。从火,夆声。本义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同本义 公子与魏王博,而北境传举烽,言赵寇至,且入界。”--《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烽警(报警的烽火) 指战火 指烽火台 泛指举火 后 烽 fēng ⒈烽火,〈古〉边防报警的烟火。敌人来犯时,守卫的人就点火烧烟相告~ 火台。〈喻〉战火~ 火连天。 ⒉ 【烽燧】〈古〉遇敌人来犯,边防人员点火报警,夜里点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又如火链( 火huǒ ⒈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烈~熊熊。若~灼人。〈喻〉紧急~速增援。十万~急。 ⒉焚烧~攻。〈喻〉急躁,发怒~气大。他冒~了。莫发~嘛。 ⒊红色~鸡。 ⒋同"伙"~伴。 ⒌兴隆生意~起来了。 ⒍中医指引起发炎、红肿、烦躁等症状的病因上~了。要败~。 ⒎五行之一金木水~土。 ⒏〈古〉兵制,十人为"一火"。 ⒐枪炮弹药军~库。开~炮轰。 ⒑ ⒒ ⒓ ①作战时双方枪炮子弹交接的地带。〈喻〉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 ②电路中输送电的电源线。 ⒔ ⒕ 火huō 1.方言。缺豁。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通〈动〉 (形声。从辵,甬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周敦颐《爱莲说》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 通tōng ⒈可以穿过,没有阻碍~行。~车。~航。 ⒉能够达到四~八达。火车直~北京。 ⒊使不阻塞~炉子。~阴沟。 ⒋了解,懂得~晓。~情达理。精~专业技术。 ⒌顺,顺利~顺。语法不~。 ⒍传达~告。~知。~信。 ⒎交往,勾结~商。~敌。 ⒏普遍,共同的普~。~称。 ⒐全部,整个~盘。~宵。 ⒑灵活变~。 ⒒ ⒓ ①全部货物。 ②"流通货币"的简称,包括硬币、纸币、支票、期票等。 ⒔ ①使空气流通。 ②互相交换情况相互~气。及时~气。 ⒕ ⒖ ⒗ ①穿过,走过~过大桥。 ②议案等经会议或组织同意这项提案已~过。 ③经过~过教育,培养人才。 通tòng量词 ①〈表〉一份两~文件。 ②〈表〉一阵擂鼓三~。已讲一~。

:书 (形声。从聿,者声。聿,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 写,记录,记载)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 书(書)shū ⒈写,记载~写。奋笔疾~。大~特~。 ⒉文字读其~。读~破万卷。 ⒊信家~。来~已收。 ⒋文件证~。决心~。倡议~。 ⒌装订成册的著作~籍。著~立说。 ⒍字体楷~。行~。草~。 ⒎《尚书》的简称。 ⒏称某些曲艺说~。鼓~。 ⒐ ①汉字的书写法则。 ②汉字的书写艺术,也省称"书"~画展览。 ⒑ ⒒ 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