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K 抗尘头渐白

"抗尘头渐白"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11:37:05


简介: “抗尘头渐白”出自宋代赵崇皦的《九日山送客次赵循州韵》,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kàng chén tóu jiàn bái,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
出处: 《九日山送客次赵循州韵》
内容: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
挽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
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朝代: 宋代
分类: 九日
诗人: 赵崇皦
诗人介绍: 赵崇皦,太宗九世孙(《宋史·宗室世系表》一八)。居福州。理宗绍定五年(一二三二)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淳祐中知南安县(清康熙《南安县志》卷九)。
翻译:

《九日山送客次赵循州韵》是宋代赵崇皦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
挽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
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中文译文:
苍茫的松树遮藏着一座野外的寺庙,山峦似乎隐藏着神秘的君主之灵。
我挽留着仰望千年的传说,独自登上九日亭。
抵挡尘埃的岁月,我的头发逐渐变白,但我依然怀念古代的事物,眼神仍然充满青春。
有位客人陶醉于幽静的讨论,吟唱着情感,引发起鹤汀的动情。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表达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敬仰以及对自然与心灵的净化之情。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苍松遮藏的野外寺庙和隐隐约约的山峦,营造出一种宁静神秘的氛围。这里的山峦被赋予了君主之灵的隐喻,展示了山水与历史文化的交融。

接着,诗人以九日亭作为自己的孤高之地,表明了他追求内心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心境。九日亭象征着高处远望、超越尘世的意境,诗人在这里思考千年的事物,表达了对历史传承的敬仰和思索。

诗中提到诗人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这表明诗人虽然年事渐长,但他依然对古代事物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眼神中仍然保留着年轻人的热情和对古老文化的向往。

最后两句描述了有一位客人来到这个幽静的地方,陶醉于讨论和吟唱情感的境界,引发起诗人内心深处的共鸣。鹤汀是一个指代幽静处所的词语,这里象征着内心的宁静和情感的升华。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山水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对内心宁静的追求以及对诗歌和情感的醉迷。同时,诗人通过山水景色的营造,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与读者共同感受到山水与心灵的净化之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āng sōng cáng yě sì, shān yǐ yǐn jūn líng.
苍松藏野寺,山以隐君灵。
wǎn yǎng qiān nián shì, gū gāo jiǔ rì tíng.
挽仰千年事,孤高九日亭。
kàng chén tóu jiàn bái, diào gǔ yǎn yóu qīng.
抗尘头渐白,吊古眼犹青。
yǒu kè dān yōu tǎo, yín qíng qǐ hè tīng.
有客耽幽讨,吟情起鹤汀。
韵脚: 拼音:kàng chén tóu jiàn bái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抗〈动〉 (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同本义 抗,扦也。--《说文》 抗,御也。--《小尔雅·广言》 抗木横一缩。--《仪礼·既夕礼》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抗木(旧时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盖一席,用以防御尘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与进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质(谓劫持人质以相抗);抗矫(矫情抗俗,高蹈) 抗拒;拒绝 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抗辞慷慨。--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又如 抗kàng ⒈抵挡,抵御~洪。抵~。~日战争。~美援朝(朝朝鲜)。〈引〉 ①拒绝,不顺从~拒从严。严查~命。严惩~税。 ②不妥协~诉。 ⒉相当,抵得过~衡。分庭~礼。 ⒊[抗议]声明己方意见,谴责对方的言行。 ⒋[抗战]抵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在我国特指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战八年胜利到。 抗gāng 1.用肩承物。 2.承担。 3.通"康"。参见"抗庄"。 抗káng 1.用肩承物。 2.承担。 3.通"康"。参见"抗庄"。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 尘土)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 尘 chén ①尘土,附着在器物上或飞扬的细土除~器。 ②人间;现实社会红~。 【尘肺】见【矽肺】。 【尘芥】比喻轻微、不足重视的东西。芥小草。 【尘世】佛教、道教所指的现实社会,与其理想世界相对。 【尘嚣】人多,熙熙攘攘的样子。 尘(塵)chén ⒈飞扬的或浮面的灰土~土。 ⒉踪迹,事迹步人后~。 ⒊人间,现时社会~事。~世(也指佛家、道家等所称的人间,并与他们和迷信者所谓的"天堂"、"仙界"相对)。 ⒋ ⒌

:头〈名〉 (形声。从页,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同本义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 头(頭)tóu ⒈脑袋,人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体的最前部分~颅。特指头发梳~。 ⒉物体的顶端、前端或事情的起点、终点山~。车~。有~有尾。一年到~。 ⒊第一,开初的~号。~班。~等舱。~半月。 ⒋以前,在前面的~三年。~里走的是她。 ⒌为首的(多用于贬义)~领。~儿。把~。盗窃~子。 ⒍方面他们几个是一~的。 ⒎接近事到临~。 ⒏物品的残存部分粉笔~。布~儿。 ⒐量词。指牲畜、像头的、不定数量等五~猪。四~蒜。百来~。 ⒑词尾(读轻声)石~。拳~。苦~儿。有看~。在上~。放外~。看后~。 ⒒ ⒓ ⒔ ⒕ ①脑筋,理智或思想不要昏~昏脑。 ②要领,门路这件事还没有摸着~脑。 ③首领她是这儿的~脑。 头tou 1.名词后缀。接于名词性词根之后。 2.名词后缀。接于动词词根之后。 3.名词后缀。接于形容词词根之后。 4.方位词后缀。

:渐 流入;入 东渐于海。--《书·禹贡》 又如渐渐(流淌的样子) 淹没,浸泡 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荀子·劝学》 淇水汤汤,渐车帏裳。--《诗·卫风·氓》 渐,渍也。--《广雅》 是渐之也。--《荀子·议兵》 渐之滫中。--《史记·三王世家》 治大地渐台。--《史记·孝武纪》 泽兰渐被径。--《文选·谢灵运·游南亭诗》 又如渐浸(浸润,渍染);渐涵(渐渍。犹浸润。引申为渍染,感化);渐摩(渐磨。浸润;教育感化);渐及(润泽普及) 熏染,可染 俗之渐民久。--《史记·货殖 渐jiān ⒈浸~渍。~染。 ⒉慢慢流入东~于海。〈引〉疏导禹功之大,~九川。 渐jiàn ⒈慢慢地,一点一点地,一步一步地逐~。~变。年齿(年龄)~长。循序~进。 ⒉事物的开端防微杜~。 渐qián 1.潜伏。 渐chán 1.山石高峻貌。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