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泣露蒐移堞

"泣露蒐移堞"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6:14:12


简介: “泣露蒐移堞”出自明代茅坤的《登丛台》,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ì lù sōu yí dié,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登丛台》
内容:
一眺丛台上,孤城秋暮时。
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泣露蒐移堞,衔花雀隐枝。
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茅坤
诗人介绍: 茅坤(1512~1601)明代散文家、藏书家。字顺甫,号鹿门,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儒将茅元仪祖父。嘉靖十七年进士,官广西兵备佥事时,曾领兵镇压广西瑶族农民起义。茅坤文武兼长,雅好书法,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的观点,至于作品内容,则主张必须阐发“六经”之旨。编选《唐宋八大家文抄》,对韩愈、欧阳修和苏轼尤为推崇。茅坤与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同被称为“唐宋派”。有《白华楼藏稿》,刻本罕见。行世者有《茅鹿门集》。
翻译:

《登丛台》是明代诗人茅坤的作品。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登上丛台,望见孤城在秋日傍晚的时候。
绮丽的宫廷语言已经沉寂,芳草隐约透露生机。
泪珠像露水一样滑落城墙,小鸟衔着花朵隐匿在树枝中。
突然听到雍里的曲调,还有夕阳的余晖映照着眉湖。

诗意:
《登丛台》描绘了一个秋日傍晚登上丛台眺望孤城的场景。诗人茅坤通过描写绮丽的宫廷语言已经沉寂、芳草隐约透露生机等细节,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岁月的更迭。诗中的泪珠滑落城墙和小鸟衔花隐匿在树枝中,暗示着人事已非、时光流转的无常。最后,诗人听到了雍里的曲调和夕阳的余晖映照着眉湖,这些景象让他对过去的岁月和历史产生了思考和感慨。

赏析:
《登丛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寓意的运用,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的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展现了宫廷文化的消逝和大自然的生机。泣露蒐移堞,衔花雀隐枝,通过形象的描绘,表达了人事已非、时光不复的意境。最后,雍里曲和落照眉池的描绘,将诗人的思绪从过去引向现在,透露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以婉约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意境,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表达得深情而含蓄。读者在品味这首诗词时,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光流转和历史变迁的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追忆。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ī tiào cóng tái shàng, gū chéng qiū mù shí.
一眺丛台上,孤城秋暮时。
qǐ luó yán yǐ jì, fāng cǎo àn hán zī.
绮罗言已寂,芳草暗含滋。
qì lù sōu yí dié, xián huā què yǐn zhī.
泣露蒐移堞,衔花雀隐枝。
hū wén yōng lǐ qū, bìng luò zhào méi chí.
忽闻雍里曲,并落照眉池。
韵脚: 拼音:qì lù sōu yí dié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六叶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泣〈动〉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如闻泣幽咽。--唐·杜甫《石壕吏》诗 连拜且泣。--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太监泣别。--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泣励(哭着激励);泣詈(边哭边骂);泣血捶膺(形容悲痛欲绝的样子);泣血(无声痛哭,泪如血涌);泣别(流泪告别) 哭 泣 〈名〉 眼泪 泣下沾衿。--《汉书·李广苏建传》 座中泣下谁最多。--唐· 泣qì ⒈眼泪~如雨下。 ⒉小声哭~不成声。 泣lì 1.形容暴风迅猛的样子。 泣sè 1.涩滞不畅。

:露〈动〉 lou 露lòu ⒈显现,用于一些口语~脸。~马脚。 ⒉见luф。 露lù ⒈显出,现出显~。暴~。~出。揭~。 ⒉在屋外,没有遮盖~天。~宿。~井。~矿。 ⒊用花、果、药物等制成的饮料菊花~。苹果~。枇杷~。枸杞~。 ⒋

:移 (形声。从禾,多声。本义移秧) 同本义。泛指移植 移,禾相倚移也。--《说文》。徐灏注戴氏侗曰‘移,移秧也。凡种稻必先苗之而移之,迁移之义取焉,别作。灏按禾苗茂密乃移种之。’” 又如移花(移植花木);移根(犹移植);移种,移莳(犹移植) 假借为迻”。移动 则民不移。--《国语·齐语》。注徙也。” 弗能移也。--《国语·晋语》。注’动也。” 徐趋皆用是,疾趋则欲发,而手足毋移。--《礼记》 移兵先击。--《史记·魏公子列传》 撤兵移营。--《广东军务记》 寻移刑部。--清· 移(迻)yí ⒈搬动,挪动~山。~动。~植。迁~。转~。 ⒉改变,变化,动摇~风易俗。坚定不~。 ⒊ ⒋ 移yì 1.使人羡慕。 移chǐ 1.广大。 2.多,多余。

:堞 (形声。从土。葉声。本义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同本义 堞,城上女垣也。--《说文》。按,古城用土,加以砖墙,为之射墙也,亦谓之陴,或谓之陴倪。 傅于堞。--《左传·襄公六年》 又如雉堞;城堞 堞dié〈名〉城墙上齿状的矮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