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犬豕何足雠

"犬豕何足雠"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1 04:53:42


简介: “犬豕何足雠”出自宋代陆游的《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uǎn shǐ hé zú chóu,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
出处: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
内容:
北伐下辽碣,西征取伊凉。
壮士凯歌归,岂复赋国殇。
连颈俘女真,贷死遗牧羊。
犬豕何足雠,汝自承余殃。
朝代: 宋代
分类: 出塞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出塞四首借用秦少游韵》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北伐下辽碣,
西征取伊凉。
壮士凯歌归,
岂复赋国殇。
连颈俘女真,
贷死遗牧羊。
犬豕何足雠,
汝自承余殃。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北伐和西征的场景,表达了壮士凯歌归来的喜悦,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痛苦和牺牲。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俘虏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展现了陆游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渴望。首两句描述了北伐和西征的过程,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艰辛。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壮士凯歌归来的喜悦,但同时也提醒人们,国家的繁荣和和平是建立在无数壮士的牺牲之上的。最后两句通过描绘俘虏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战争牺牲的痛惜。整首诗词通过对战争和和平的对比,呼吁人们珍惜和平,反思战争的可怕和无意义。

陆游是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作多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为主题,以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著称。这首诗词展现了他对战争的深刻思考和对和平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ěi fá xià liáo jié, xī zhēng qǔ yī liáng.
北伐下辽碣,西征取伊凉。
zhuàng shì kǎi gē guī, qǐ fù fù guó shāng.
壮士凯歌归,岂复赋国殇。
lián jǐng fú nǚ zhēn, dài sǐ yí mù yáng.
连颈俘女真,贷死遗牧羊。
quǎn shǐ hé zú chóu, rǔ zì chéng yú yāng.
犬豕何足雠,汝自承余殃。
韵脚: 拼音:quǎn shǐ hé zú chóu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犬〈名〉 (象形。犬”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狗) 同本义。古时特指大狗,后来犬、狗通名 犬,狗之有县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视犬之字如画狗也。--《说文》 效犬者,左牵之。--《礼记·曲礼》。疏大者为犬,小者为狗。” 食麻与犬。--《礼记·月令》 时则有犬祸。--《洪范五行传》 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牧羊犬;猎犬;警犬;玩赏犬;挽曳犬;皮肉用犬;犬羊(狗和羊);犬马(狗和马);犬人(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犬牲的官员);犬服(古代车上用犬皮制成的兵器袋) 旧时常用为自谦或鄙斥他人之词 犬quǎn ⒈狗。 ⒉

:豕shǐ猪~突(突冲撞)狼奔(〈喻〉坏人到处乱闯,任意破坏)。

:何〈代〉 什么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 何hé ⒈疑问词。 ①什么来者~人?他为~事?有~难处? ②为什么~不这样?~乐不为? ③怎样如~办?要他~如? ④怎么~至于此? ⑤哪里~曾相见?~去~从? ⒉副词。多么~雄哉!开国~茫然。 ⒊〈古〉通"荷"。背,扛,担。 何hè 1.扛,以肩承物。 2.承受。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足zú ⒈脚~迹。手舞~蹈。 ⒉满,够量,充分满~。~够。充~。富~。 ⒊补上补~。以昼~夜。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可完成。 ⒌尽情地,尽量地他们~玩了半天。 ⒍值得不~为奇。微不~道。 ⒎够得上这本书~有八万字。 ⒏ 足jù 1.(今读zú)补足;凑满。 2.拥,增益。参见"足本"。 3.过分。参见"足恭"。

:雠 (形声。从言。雔声。本义应答) 同本义 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雠,对也。--《三苍》 无言不雠。--《诗·大雅·抑》 忧必雠也。--《左传·僖公五年》 著之盘盂,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又如雠祚(在筵席上宾主互相敬酒) 校对文字 雠 (为仇的异体字) 同仇”。仇恨;仇怨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同仇”。 雠 chóu ①同仇, ②校对文字校~。 雠(讐)chóu ⒈校对~校。~正。 ⒉应答。〈引〉应验不~。 ⒊售,卖出去酒~数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