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R 儒冠未恨终自误

"儒冠未恨终自误"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9 18:57:16


简介: “儒冠未恨终自误”出自宋代陆游的《上巳临川道中》,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rú guān wèi hèn zhōng zì wù,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出处: 《上巳临川道中》
内容:
二月六夜春水生,陆子初有临川行。
溪深桥断不得渡,城近卧闻吹角声。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俯。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如今自怜还自笑,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
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上巳临川道中》是宋代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临川道中的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情景和心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二月六夜春水生,
陆子初有临川行。
溪深桥断不得渡,
城近卧闻吹角声。

三月三日天气新,
临川道中愁杀人。
纤纤女手桑叶绿,
漠漠客舍桐花春。

平生怕路如怕虎,
幽居不省游城俯。
鹤躯苦瘦坐长饥,
龟息无声惟默数。

如今自怜还自笑,
歛版低心事年少。
儒冠未恨终自误,
刀笔最惊非素料。

五更欹枕一凄然,
梦里扁舟水接天,
红蕖绿芰梅山下,
白塔朱楼禹庙边。

这首诗词的诗意主要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和忧愁之情。诗的开头描述了春水生长的美景,接着描写了作者初次临川行的情景,但由于溪深桥断,无法渡过,只能在城近的地方躺下听到吹角声,这种无法前行的困境增加了作者的忧愁。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三月三日的新天气,但作者在临川道中仍然感到忧愁,这可能是因为他离开了家乡,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诗中还描绘了女子细腻的手指摘桑叶的情景,以及客舍中桐花盛开的春景,这些细节增添了诗的生动感。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对旅途的恐惧,他害怕路途上的危险,更害怕离开幽居去游历城市。作者的身体瘦弱,长时间的饥饿使他的身体像鹤一样消瘦,他的呼吸无声,只能默默地数着龟息。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困苦。

最后几句诗中,作者自怜自笑,感慨自己年少时的心事,他认为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创作的作品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他的儒冠未能实现他的理想,而他的刀笔作品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赞赏。诗的结尾描绘了作者在梦中乘坐扁舟,水接天际的景象,以及山下的红蕖、绿芰,以及白塔和朱楼,这些景色可能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色和作者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孤独、忧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省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èr yuè liù yè chūn shuǐ shēng, lù zi chū yǒu lín chuān xíng.
二月六夜春水生,陆子初有临川行。
xī shēn qiáo duàn bù dé dù, chéng jìn wò wén chuī jiǎo shēng.
溪深桥断不得渡,城近卧闻吹角声。
sān yuè sān rì tiān qì xīn, lín chuān dào zhōng chóu shā rén.
三月三日天气新,临川道中愁杀人。
xiān xiān nǚ shǒu sāng yè lǜ, mò mò kè shè tóng huā chūn.
纤纤女手桑叶绿,漠漠客舍桐花春。
píng shēng pà lù rú pà hǔ, yōu jū bù xǐng yóu chéng fǔ.
平生怕路如怕虎,幽居不省游城俯。
hè qū kǔ shòu zuò zhǎng jī, guī xī wú shēng wéi mò shù.
鹤躯苦瘦坐长饥,龟息无声惟默数。
rú jīn zì lián hái zì xiào, hān bǎn dī xīn shì nián shào.
如今自怜还自笑,歛版低心事年少。
rú guān wèi hèn zhōng zì wù, dāo bǐ zuì jīng fēi sù liào.
儒冠未恨终自误,刀笔最惊非素料。
wǔ gēng yī zhěn yī qī rán, mèng lǐ piān zhōu shuǐ jiē tiān, hóng qú lǜ jì méi shān xià, bái tǎ zhū lóu yǔ miào biān.
五更欹枕一凄然,梦里扁舟水接天,红蕖绿芰梅山下,白塔朱楼禹庙边。
韵脚: 拼音:rú guān wèi hèn zhōng zì wù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又如儒师;儒仙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 儒rú ⒈旧时指读书人~者。~生。 ⒉

:冠〈名〉 (会意。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 冠guàn ⒈〈古〉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众~军。产值~全国。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 ⒈帽子衣~整洁。怒发冲~。 ⒉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高起的东西鸡~。花~子。

:未 (象形。基本义没有;不。未”字否定过去,不否定将来,与不”有别。但有时候也当不”字讲) 相当于没有”、不曾”、尚未” 未,无也。--《小尔雅·广诂》 未由也已。--《论语·子罕》 未之难矣。--《论语·宪问》 吾与郑人未有成也。--《公羊传·隐公六年》 吾未有言之。--《吕氏春秋·开春》 未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有孙母未去。--唐·杜甫《石壕吏》 未百步则返。--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将舒未舒。 又如未际(未发迹);未的(未必,不一定);未从(未曾,尚 未wèi ⒈没有,不曾~经许可。闻所~闻。 ⒉不~知。~可厚非。 ⒊在句末〈表〉疑问可以言~(可以说了吗)? ⒋地支第八位。也作次序第八。 ⒌ ⒍

:恨〈动〉 (形声。从心,艮声。本义怀恨在心,怨恨) 同本义 恨,怨也。--《说文》 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国语·周语下》 役夫敢申恨。--唐·杜甫《兵车行》 恨贯肌骨。--唐·李朝威《柳毅传》 亡国之恨。--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恨命(恨恨地;拼命);恨恨(气 忿的样子);恨穷发极(愤恨到极点而发怒);恨五骂六(投骰子时的叫骂声);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恨得切齿) 遗憾;后悔 臣死不恨矣!--《史记·萧相国世家》 故死者不抱恨而入地,生者不衔怨而受罪。--《汉书·王嘉传》 公子恨之复返。-- 恨hèn ⒈遗憾,不满意~事。遗~。悔~。懊~。 ⒉怨,仇视怨~。仇~。民族~。~之入骨。

:终 (形声。从糸,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苏洵《六国 终zhōng ⒈末了,完了,结束,跟"始"相对~了。~点。~止。剧~。〈引〉死,生命完结寿~。 ⒉毕竟,到底~归。~于。~究。~见成效。 ⒊尽,全,从开始到末了~日。~年。~生(~身)。 ⒋ ⒌ ①久远,永远。 ②经常。 ③往昔,自古以来。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又如自顷(近来) 自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自zì ⒈本人,己身~己。亲~。~作~受。~成一家。~强不息。 ⒉从,由~从。~始至终。~成都到武汉。 ⒊当然~属无妨。~有话说。 ⒋ ⒌ ①自己主动。 ②不依靠人为的力量水会~动下流。 ③全部是机械操作~动化。 ⒍ ①自己负担。 ②自以为了不起。 ⒎ ⒏ ①天然存在的~然界。 ②不造作,不勉强听凭~然。 ③当然~然好办。 ⒐ ①自己感觉到。 ②自己认识和觉悟到~觉地遵纪守法。 ⒑ ⒒ ⒓ ⒔ ①自己制造。 ②克制自己。 ⒕ ⒖ ⒗ ①不受约束,不受限制请大家~由发表意见。 ②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愿活动的权利人身~由。~由选举。 ③哲学上指人们在实践中认识了客观规律并能掌握它,自觉地运用它来改造世界。 ⒘ ⒙

:误 谬误;错误 误,谬也。--《说文》 群臣议皆误。--《史记·萧相国世家》 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误落尘网中。--晋·陶渊明《归田居》 土木之误。--清·张廷玉《明史》 又如笔误;误错(失误差错);误证(错误的证明);误本(有错字的版本);误谬(谬误;差错) 误 耽误 郑以救公误之,遂失秦伯。--《左传·僖公十五年》 又如误却(耽误掉;失掉) 妨害 专欲误将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误人不浅;误身(贻误自身);误人(贻害于人) 误(悮)wù ⒈错,荒谬~差。~会。错~。谬~。 ⒉耽搁~事。~点。耽~。 ⒊使受害~人子弟。~国~民。 ⒋不是故意的但有害于人~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