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杪秋滞三河

"杪秋滞三河"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18:39:36


简介: “杪秋滞三河”出自唐代魏徵的《暮秋言怀》,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miǎo qiū zhì sān hé,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暮秋言怀》
内容: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魏徵
诗人介绍: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钜鹿郡(一说在今河北省巨鹿县,一说在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葬礼从简。同年入凌烟阁。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翻译:

《暮秋言怀》是唐代魏徵写的一首诗词。该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初夏离开京都,初秋滞留三河。
郁郁蓬莱阁,日夜思念家乡。
霜露剪凉阶上的蕙草,风送来幽静渚边的荷花。
岁月草木凋谢,感慨于此渐渐消散的歌声。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初夏离开京都,到了初秋却滞留在三河的遭遇,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首句以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描绘了作者离开京都的情景。蓬莱阁是一种仙境般的存在,沉沉意味着郁郁葱葱,形容了人们在那里郁结的思念之情。接着,诗句从自然景物入手,通过描写霜剪凉阶上的蕙草和风捎来的渚边荷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最后两句表达了岁月的消逝和歌声的式微,让人感到时光流转,岁月不待。

整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初夏离开京都后,初秋仍滞留在他人乡间的遭遇,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词表达了对家乡温馨和熟悉的怀念,同时也表达了对岁月流逝和人事已非的感慨。

这首诗词通篇意境清新,运用了温馨的描写手法,给人以深情的感受。同时,以家乡的思念为线索,寄托了作者对家园的情感,以及岁月易逝的哲思。诗词虽然简短,但通过描绘细腻的自然景物,展现了作者深情的内心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离愁与羁绊。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ǒu xià bié jīng fǔ, miǎo qiū zhì sān hé.
首夏别京辅,杪秋滞三河。
chén chén péng lái gé, rì xī xiāng sī duō.
沉沉蓬莱阁,日夕乡思多。
shuāng jiǎn liáng jiē huì, fēng shāo yōu zhǔ hé.
霜剪凉阶蕙,风捎幽渚荷。
suì fāng zuò lún xiē, gǎn cǐ shì wēi gē.
岁芳坐沦歇,感此式微歌。
韵脚: 拼音:miǎo qiū zhì sān hé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五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杪 (形声。从木,少声。本义树枝的细梢) 同本义 杪,木标末也。--《说文》 树锋曰杪。--《通俗文》 偃蹇杪颠。--司马相如《上林赋》 或在木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又如杪颠(树木末梢);杪头(树梢) 末尾,时间上的终止 必于岁之杪。--《礼记·王制》 又如岁杪(年尾);杪春(暮春);杪秋(晚秋);杪冬(暮冬);杪岁(岁末);杪节(候之末) 杪 微小;细微 阔略杪小之礼。--《后汉书·冯衍传》 又如杪小(细小,微小);杪杪(谓渺小);杪忽(极小的量度单位);杪黍(形容极其细微) 杪miǎo ⒈树枝的细梢树~。 ⒉年、月、季节的末尾岁~。秋~。 ⒊细小~ 小。微~。

: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为蟋蟀形,虫以鸣秋,借以表达秋天”的概念。另一写法,是蟋蟀形下加火”字,表示秋天禾谷熟,似火灼。籀文又添加禾”旁。本义收成,成熟的庄稼) 同本义 秋,禾谷熟也。--《说文》 秋为白藏。又,秋为收成。--《尔雅》 秋者,少阴之选也。--《春秋繁露·官制象无篇》 百谷名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故麦以孟夏为秋。--《月令章句》 处处田畴尽有秋。--宋·范成大《颜桥道中》 收过了秋,天气一凉,病就重起来。--赵树理《福贵》 又如麦秋(收割麦子的时候);秋麦(成熟的禾稼);秋禾(秋熟 秋(秌)qiū ⒈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季。~天。 ⒉年千~伟业。 ⒊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 ⒋庄稼成熟的时期麦~时节。金~。 ⒌ ①指~收、~耕、~播。 ②三年。 ⒍ ⒎ ⒏ ⒐

:滞 (形声。从水,带声。本义水流不畅) 同本义 滞,凝也。--《说文》 凡珍异之有滞者。--《周礼·廛人》 淹回水而凝滞。--《楚辞·涉江》 流而不滞。--《淮南子·时则训》 积压。长期积存,未作处理 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周礼·泉府》 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新唐书》 又如滞狱(指因积压或拖延未予审决的案件);滞讼(积压的讼案);滞积(积压);滞货(积压的货物) 停止;阻塞;静止 是故能天运地滞,轮转而无废。--《淮南子·原道训 滞(滯)zhì不流畅,凝积,停留流而不~。凝~。停~。~留。~销。沾~(拘泥)。 滞chì 1.见"滞沛"。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河〈名〉 (形声。从水,可声。本义黄河) 同本义 河,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原注海。--《说文》 导河积石。--《书·禹贡》 河阳之北。--《列子·汤问》 三豕涉河。--《吕氏春秋·慎行论》 又如河堧(黄河河边之地);河湟(黄河与湟水);河朔(泛指黄河北岸的地方);河洛(黄河与洛水);河堑(黄河沿岸的壕沟) 河流的通称 南方无河也,冀州凡水大小皆谓之河。--《汉书·司马相如传》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韩信钓河曲。--《后汉书·郦炎传》 散作满河星。╠ 河hé ⒈水道的通称~流。运~。 ⒉特指黄河~西。~套。江(长江)淮~汉(汉汉水)。 ⒊ ⒋ 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