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L 虏地寒多夏亦霜

"虏地寒多夏亦霜"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5:24:14


简介: “虏地寒多夏亦霜”出自明代钱幹的《和曾侍讲送陈郎中重使西域》,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ǔ dì hán duō xià yì shuā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和曾侍讲送陈郎中重使西域》
内容:
归朝鸣马贡飞黄,再抚羌夷出塞长。
才到交河诸部识,重经瀚海旧营荒。
客程春半时逢雨,虏地寒多夏亦霜
从此番酋俱款附,不须生致左贤王。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钱幹
诗人:
翻译:

诗词:《和曾侍讲送陈郎中重使西域》
朝代:明代
作者:钱幹

归朝鸣马贡飞黄,再抚羌夷出塞长。
才到交河诸部识,重经瀚海旧营荒。
客程春半时逢雨,虏地寒多夏亦霜。
从此番酋俱款附,不须生致左贤王。

中文译文:
归朝时,鸣马奔驰,贡献飞黄之马,再次抚慰羌夷,继续巡视边塞长久。
刚到交河,各部族都认识了,再次经过瀚海,古老的营垒已然荒凉。
客人的旅程正值春半,却遇上了雨水,敌方的土地寒冷,即使夏天也有霜冻。
从此之后,番邦的首领都归附款服,不需要再生出左贤王。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钱幹所作,题目为《和曾侍讲送陈郎中重使西域》。诗人以描写西域使者重复往来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对西域交流的重要性以及对边塞战事的思考。

诗的开头,归朝鸣马贡飞黄,形象地描绘了使者归朝的场景,马匹奔腾奔驰,象征着使者的归来带来了重要的贡献。再抚羌夷出塞长,表达了与西域地区羌族和夷族的交往,以及对边塞地区的抚慰和巡视。

接着,诗人提到才到交河诸部识,重经瀚海旧营荒。交河是古代边塞要地,诗人表示到达这里后,各部族都认识了使者,再次经过瀚海,古老的营垒已然荒凉。这里描绘了边塞地区的变迁和岁月的流转,给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

第三、四句描述了使者的旅程遇上的困难,客程春半时逢雨,虏地寒多夏亦霜。春天时遇到雨水,寒冷的虏地即使在夏天也有霜冻,暗示着西域地区的严寒和艰苦。

最后两句表达了番邦的首领们都归附款服,不需要再生出左贤王。这里的左贤王指的是居住在边塞地区的蛮族首领,他们归附朝廷,不再生出叛乱之心。这是明代朝廷对边塞地区的统治和稳定的一种展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使者归朝的场景,表达了对西域交流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边塞战事的现实与思考,展示了明代时期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和稳定的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guī cháo míng mǎ gòng fēi huáng, zài fǔ qiāng yí chū sài zhǎng.
归朝鸣马贡飞黄,再抚羌夷出塞长。
cái dào jiāo hé zhū bù shí, zhòng jīng hàn hǎi jiù yíng huāng.
才到交河诸部识,重经瀚海旧营荒。
kè chéng chūn bàn shí féng yǔ, lǔ dì hán duō xià yì shuāng.
客程春半时逢雨,虏地寒多夏亦霜。
cóng cǐ fān qiú jù kuǎn fù, bù xū shēng zhì zuǒ xián wáng.
从此番酋俱款附,不须生致左贤王。
韵脚: 拼音:lǔ dì hán duō xià yì shuāng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下平七阳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虏 (形声。从力,从毌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虏(虜)lǔ ⒈俘获~获。俘~敌军万余人。 ⒉打仗时捉到的敌人优待俘~。

:地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杜甫《越女词》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如

:寒〈形〉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 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寒hán ⒈冷,凉~冷。数九~天。防~大衣。 ⒉贫困贫~,清~。旧时谦词~门。~舍。 ⒊中医学指体外的一种致病因素~邪。风~。 ⒋ ⒌ ⒍ ⒎ ⒏ ①丑陋,难看。 ②丢脸真~碜。 ⒐

:多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超过正确的

:夏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人头。臼,两手,攵,两足∠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孔传夏,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 夏xià ⒈一年四季里的第二季~天。~种。 ⒉中国的古称华~。 ⒊朝代名。夏朝,约在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第一代君主是禹。 ⒋ 夏jiǎ 1.木名。亦作"槚"﹑"榎"。参见"夏楚"。

:亦 (指事。甲骨文字形,在大”(人)旁加两点,指示两腋所在。腋”的本字。本义人腋窝) 同本义 亦,人之臂亦也。--《说文》。字俗作腋 胳谓之腋。--《广雅》 腋在肘后。--《埤苍》 亦 也;也是 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战国策·魏策》 亦盛矣哉。(也真是盛大隆重的事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亦以明死生之大。(也就是为了用它表明死生的重大意义。以,用,后面省略了宾语之”)。--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攻一时,敌退,三保亦自喜 亦yì也,同样,也是人云~云。反之~然。~步~趋(形容处处摹仿,追随他人)。 亦yī 1.人的腋窝。 2.副词。也;也是。 3.副词。又。 4.副词。尚;犹。 5.副词。已;已经。 6.副词。仅仅;只是。 7.副词。皆。 8.连词。假如,如果。 9.助词 ,无义。 10.实在;毕竟。 11.犹以。 12.通"奕"。大。 13.通"奕"。重,累。参见"亦世"。 14.通"易"。 15.姓。宋有进士亦尚节。见《万姓统谱》。

:霜 (形声。从雨,相声。本义在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水汽的白色结晶) 同本义 霜,露所凝也。士气津液从地而生,薄以寒气则结为霜。--《说文》 霜者,天之所以杀也。--《汉书·董仲舒传》 履霜坚冰至。--《易·坤》 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 范仲淹《渔家傲》 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又如霜雪(比喻高洁清白);霜瓦(覆盖着白霜的瓦片);霜旦(下霜的早晨);霜甲(沾着霜的战甲);霜衣(寒衣);霜妃(指 霜shuāng ⒈地面上或近地面的水汽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微细冰粒,附着于物体上有~。地上~。草上~。瓦上~。  ⒉白色鬓将~(〈喻〉年将老)。 ⒊像霜的柿~。 ⒋年白骨横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