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确志感清衷

"确志感清衷"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10:12:40


简介: “确志感清衷”出自宋代曾协的《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uè zhì gǎn qīng zhōng,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处: 《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
内容:
轩盖事朝谒,阊阖方晨趋。
霜露怀松楸,慨然赋归欤。
确志感清衷,载以使者车。
往宣问事条,勿但安田庐。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曾协
诗人介绍: 曾协(?-1173)字同季,号云庄。南丰(今属江西省)人。南宋诗人。著名宋朝官吏。曾肇之孙。曾巩之侄孙。宋绍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以荫授长兴、迁嵊县丞,继为镇江、临安通判。孝宗乾道七年(1171)知吉州,改抚州(《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一之五四、 五五),终知永州(今湖南零陵)。乾道九年(1173)卒。善诗文。世称“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
翻译:

《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是宋代诗人曾协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述了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运的祝福和劝勉之情。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送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八首》中文译文:
轩盖事朝谒,阊阖方晨趋。
霜露怀松楸,慨然赋归欤。
确志感清衷,载以使者车。
往宣问事条,勿但安田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赴江东漕运的情景为背景,表达了对他的敬佩、祝福和劝勉之情。

首句“轩盖事朝谒,阊阖方晨趋”,描绘了送行者所见到的车马喧嚣,官员们匆匆赶往朝廷的场景。这里通过描写朝廷的繁忙景象,突出了赵德庄右司所从事的重要公务,彰显了他的身份地位和职责使命。

接下来的两句“霜露怀松楸,慨然赋归欤”,表达了送行者内心深处对赵德庄右司的敬慕之情。以“霜露怀松楸”来比喻送行者内心的情感,松楸为常青树木,意味着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的崇高敬意和赞赏之情。他慨叹着,将这些情感化为文字,表达出自己对他的祝愿和送行。

“确志感清衷,载以使者车”这两句表达了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坚定意志和高尚品德的赞赏。赵德庄右司的志向纯洁而坚定,他的行动将通过使者的车辆载运而传递出去,这种载运的方式也象征着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的期望和信任。

最后两句“往宣问事条,勿但安田庐”,是送行者对赵德庄右司的劝勉之词。送行者希望赵德庄右司奉行正直的品德,努力去履行自己的职责,不仅要安居乐业,更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务,以便在职位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首诗词,送行者向赵德庄右司表达了对他的敬佩和祝福,同时也提醒他要牢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同时通过景物描写和比喻手法,使诗词更具意境和情感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uān gài shì cháo yè, chāng hé fāng chén qū.
轩盖事朝谒,阊阖方晨趋。
shuāng lù huái sōng qiū, kǎi rán fù guī yú.
霜露怀松楸,慨然赋归欤。
què zhì gǎn qīng zhōng, zài yǐ shǐ zhě chē.
确志感清衷,载以使者车。
wǎng xuān wèn shì tiáo, wù dàn ān tián lú.
往宣问事条,勿但安田庐。
韵脚: 拼音:què zhì gǎn qīng zhōng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确 (形声。左形,右声。本作碻”、塽”。本义坚固) 同本义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庄子·应帝王》 確乎其不可拔。--《易·乾卦》 夫乾確然,示人易矣。--《易·系辞下》 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易·乾》 坚定;坚决 真实;符合事实 确 通搉”。敲击 乐亦不复 确(確、塽、碻)、 ⒊ ⒋埆què ⒈真实,实在~实。千真完~。~有其事。 ⒉肯定,坚定~认。~保不误。 ⒊土地瘠薄。 ⒋地不平。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志,意也。--《说文》 志,德义之府也。--《国语·晋语》 夫志,气之帅也。--《孟子》 在心为志。--《毛诗序》 思虑为志。--《春秋·说题辞》 志者,臧也。--《荀子·解蔽》 志者,欲之使也。--《鬼谷子·阴府》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父在观其志。--《论语·学而》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汉书·班超传》 又曰士志 志zhì ⒈心意,意向,决心诗言~。意~。立~。~在四方。有~者事竟成。 ⒉记,记住博闻强~。永~不忘。〈引〉表示不忘乔迁~喜。沉痛~哀。 ⒊记述,又指记事物的书或文章杂~。碑~。墓~。《三国~》。地方~。 ⒋记号,标记标~。栽树为~。 ⒌〈方〉称轻重,量长短用秤~一~。拿尺~一~。 ⒍ ⒎ ①自愿。 ②志向,意愿。

:感〈动〉 (形声。从心,咸声。本义感动) 同本义。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 感,动人心也。--《说文》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易·系辞》。虞注动也。”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列子·汤问》 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感格(感动,感化);感咽(受感动而悲伤,泣不成声);感涕(感动而涕泪俱下);感慕(感动而思慕);感悦(感动悦服);感人肺腑(使人的内心深受感动);感天动地(感动天地);感 哽(感动得泣不成声) 感应,影响 又如感制(感应制约);感会(感应会合);感验(应验);感变 感gǎn ⒈觉得~到头痛。 ⒉外界事物在意识、情绪上引起的反映~触。~概。~动。~化。读后~。 ⒊心情,情绪~情。情~。自信~。百~交集。 ⒋染上,遭受偶~风寒。 ⒌〈表〉谢意~谢。~恩。 ⒍ ①外界事物作用于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直接反应我有点冷的~觉。 ②觉得我~觉很幸福。 ⒎ ①指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又称"普通感冒"。 ②流行性感冒(流感),因感染病毒引起。 ⒏ 感hàn 1.通"撼"。摇动。 2.通"憾"。怨恨;遗憾。 3.见"感忽"。

:清〈形〉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 清酤(清圣 清qīng ⒈明晰,纯洁透明,跟"浊"相对~楚。~晰。~水。~爽。天朗气~。 ⒉干净,洁净~洁。 ⒊安静,寂静~静。冷~。 ⒋太平澹然四海~。 ⒌不混杂,不混乱划~界限。分~是非。 ⒍单纯,不杂~白。~唱。~炒。 ⒎彻底查点~查。~理。~点。~仓。 ⒏除尽,除去不纯,整顿组织~除。~洗。~党。 ⒐公正廉明~廉。~官。 ⒑朝代名。清朝,公元1644-1911年。1616年建国为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建都北京。第一代君主是爱新觉罗·福临。 清qìng 1.凉,寒。

:衷 (形声。从衣。中声。本义贴身的内衣) 同本义 衷,里亵衣。--《说文》。段玉裁注亵衣有在外者,衷则在内者也。” 又如衷衣(里衣,内衣);衷服(贴身内衣) 通中”。内心 汝不察吾衷。--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衷怀歉仄(心里感到内疚抱歉);衷言(心里话);衷素(内心真情) 中心,中央 佩,衷之旗也。--《左传·闵公二年》 发命之不衷。--《左传·昭公十六年》 服之不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又如衷正(中正) 姓 衷 贴身穿着;穿在里面 或衷其襦。--《 衷zhōng ⒈贴身的内衣。〈引〉穿在里面的。 ⒉内心由~之言。~心感谢。 ⒊通"中"。中间折~。 ⒋ 衷zhòng 1.适当,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