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Z 纂修其绪

"纂修其绪"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2 18:31:29


简介: “纂修其绪”出自先秦佚名的《祭公谏征犬戎》,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zuǎn xiū qí xù,诗句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祭公谏征犬戎》
内容: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
先王耀德不观兵。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允王保之。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自是荒服者不至。
朝代: 先秦
分类: 古文观止,劝谏,故事,寓理
诗人: 佚名
诗人介绍: 亦称无名氏,是指身份不明或者尚未了解姓名的人。源于古代或民间、不知由谁创作的文学、音乐作品会以佚名为作者名称。
翻译:

祭公谏征犬戎翻译及注释

翻译
  周穆王将征伐犬戎,祭公谋父劝阻说:“不行。先王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兵力是储存起来到一定时候动用的,一动用就使人畏惧;炫耀武力就会滥用,滥用就不能使人畏惧。所以周文公的《诗经·周颂·时迈》说:‘将兵器好好收藏,将弓箭藏在皮囊;我们君王寻求美德,施予这华夏之邦。君王定能保持天命久长。’先王对于百姓,努力端正他们的德行,使他们的性情更加宽厚;扩大他们的财源,改进他们的工具;指明利害的方向,用礼法整顿他们,使他们追求利益而避免祸害,怀念恩德而畏惧威力,所以能保证周王室世代相承,日益壮大。
  从前我们先王世代做农官之长,服事虞、夏两朝。到夏朝衰落的时候,废除了农官,不再致力于农业,我们先王不窋,因而失去了官职,隐藏到戎狄中间。他仍然不敢怠慢祖业,时常称道祖先的功德,继续完成祖先留下的事业,研习祖先的训令和典章;早晚谨慎勤恳,忠实地遵守,诚恳地奉行,世代继承祖先的功德,不辱前人。到了武王,发扬前代光明的德行,再加上仁慈与温和,事奉神灵,保养百姓,莫不欢欣喜悦。商王帝辛,大为百姓所憎恶,百姓不能忍受,欣然拥戴武王,在商朝国都郊外的牧野地方作战。这不是先王致力于武力,而是为了尽力体恤百姓的痛苦,除掉他们的祸害。
  先王的制度:王畿以内五百里的地方称甸服,王畿以外五百里的地方称侯服,侯服以外至卫服以内的地方称宾服,宾服以外的蛮、夷地方称要服,要服以外的戎、狄地方称荒服。甸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祖父、父亲的祭品,侯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高、曾祖的祭品,宾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祀远祖的祭品,要服地方的诸侯供给天子祭神的祭品,荒服地方的诸侯则朝见天子。祭祖父、父亲的祭品一日一次,祭高、曾祖的祭品一月一次,祭远祖的祭品一季一次,祭神的祭品一年一次,朝见天子一生一次。这是先王的遗训。
  如有不逐日进贡的,天子就修省内心;有不按月进贡的,天子就修明法令;有不按季进贡的,天子就修明礼仪;有不进岁贡的,天子就修明尊卑名分;有不朝见的,天子就修明德行。这几个方面依次做到而仍有不来的,天子就修明刑法。这时就有惩罚不逐日进贡的,讨伐不按月进贡的,征讨不按季进贡的,责备不进岁贡的,晓谕不来朝见的。这时也就有惩治的法律,有攻伐的军队,有征讨的装备,有严厉谴责的命令,有用文字晓喻的文告。发布命令,公布文告,而再有不来的,天子就在德行上增强修养,不让百姓到远方去受苦。
  所以近处的诸侯无不听命,远方的诸侯无不归顺。现在大毕、伯士一去世,新即位的犬戎国君就带着贡品前来朝见,天子却说:‘我一定要以不享的罪名征讨他’,并且向他炫耀武力,这样做恐怕会废弃先王的遗训,而使朝见天子之礼濒于破坏吧?我听说那犬戎国君秉性敦厚,能遵循祖先的遗德,遵守终生朝见一次之礼,专一不二,他们会有防御我们的准备的。”穆王不听,去征战犬戎,只得到四只白狼、四只白鹿带回来了。从此以后,荒服地方的诸侯就不来朝见了。

注释
①穆王:周天子,名满。康王之孙,昭王的儿子。犬戎:我国古代西方民族名,即昆戎。商朝和周朝时,在今陕西泾水渭水流域游牧。
②祭公谋父周穆王的大臣,封于祭,故叫祭公。谋父是他的字。祭(zhài),父(fǔ)。
③戢(jí):聚集,收藏。时动:按照一定的季节行动。如春夏务家,冬于讲武。
④震:惧怕。
⑤周文公:即周公,“文”是他的谥号。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名旦,也称叔旦。
⑥载:语助词,无义。干戈:兵器名。
⑦櫜(gao):古时收藏弓箭的袋子。这里用作动词,把弓箭收藏起来。
⑧懿德:美德。
⑨时:是,这。夏:中国。
⑩允:信,相信。王:指周武王。
⑾茂:通“懋”,勉励。德,道德。
⑿阜(fu):大,多。
⒀乡(xiang):所在。
⒁滋:增益,加多。

读音: mù wáng jiāng zhēng quǎn róng, jì gōng móu fù jiàn yuē:" bù kě.
穆王将征犬戎,祭公谋父谏曰:“不可。
xiān wáng yào dé bù guān bīng.
先王耀德不观兵。
fū bīng, jí ér shí dòng, dòng zé wēi guān zé wán, wán zé wú zhèn.
夫兵,戢而时动,动则威;观则玩,玩则无震。
shì gù zhōu wén gōng zhī sòng yuē:' zài jí gān gē, zài gāo gōng shǐ wǒ qiú yì dé, sì yú shí xià.
是故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载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时夏。
yǔn wáng bǎo zhī.
允王保之。
' xiān wáng zhī yú mín yě, mào zhèng qí dé, ér hòu qí xìng fù qí cái qiú, ér lì qí qì yòng míng lì hài zhī xiāng, yǐ wén xiū zhī, shǐ wù lì ér bì hài, huái dé ér wèi wēi, gù néng bǎo shì yǐ zī dà.
’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
xī wǒ xiān shì hòu jì, yǐ fú shi yú xià.
昔我先世后稷,以服事虞夏。
jí xià zhī shuāi yě, qì jì fú wù, wǒ xiān wáng bù zhú, yòng shī qí guān, ér zì cuàn yú róng dí zhī jiān.
及夏之衰也,弃稷弗务,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窜于戎翟之间。
bù gǎn dài yè, shí xù qí dé, zuǎn xiū qí xù, xiū qí xùn diǎn zhāo xī kè qín, shǒu yǐ dūn dǔ, fèng yǐ zhōng xìn, yì shì dài dé, bù tiǎn qián rén.
不敢怠业,时序其德,纂修其绪,修其训典;朝夕恪勤,守以惇笃,奉以忠信,奕世戴德,不忝前人。
zhì yú wǔ wáng, zhāo qián zhī guāng míng, ér jiā zhī yǐ cí hé, shì shén bǎo mín, mò bù xīn xǐ.
至于武王,昭前之光明,而加之以慈和,事神保民,莫不欣喜。
shāng wáng dì xīn, dà è yú mín, shù mín fú rěn, xīn dài wǔ wáng, yǐ zhì róng yú shāng mù.
商王帝辛,大恶于民,庶民弗忍,欣戴武王,以致戎于商牧。
shì xiān wáng fēi wù wǔ yě, qín xù mín yǐn, ér chú qí hài yě.
是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fū xiān wáng zhī zhì: bāng nèi diān fú, bāng wài hóu fú, hóu wèi bīn fú, yí mán yào fú, róng dí huāng fú.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diān fú zhě jì, hóu fú zhě sì, bīn fú zhě xiǎng, yào fú zhě gòng, huāng fú zhě wáng.
甸服者祭,侯服者祀,宾服者享,要服者贡,荒服者王。
rì jì, yuè sì, shí xiǎng, suì gòng, zhōng wáng, xiān wáng zhī xùn yě.
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yǒu bù jì, zé xiū yì yǒu bù sì, zé xiū yán yǒu bù xiǎng, zé xiū wén yǒu bù gòng, zé xiū míng yǒu bù wáng, zé xiū dé.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xù chéng ér yǒu bù zhì, zé xiū xíng.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yú shì hū yǒu xíng bù jì, fá bù sì, zhēng bù xiǎng, ràng bù gòng, gào bù wáng.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
yú shì hū yǒu xíng fá zhī pì, yǒu gōng fá zhī bīng, yǒu zhēng tǎo zhī bèi, yǒu wēi ràng zhī lìng, yǒu wén gào zhī cí.
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
bù lìng chén cí, ér yòu bù zhì, zé yòu zēng xiū yú dé, wú qín mín yú yuǎn.
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修于德,无勤民于远。
shì yǐ jìn wú bù tīng, yuǎn wú bù fú.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jīn zì dà bì bó shì zhī zhōng yě, quǎn róng shì yǐ qí zhí lái wáng, tiān zǐ yuē:' yǔ bì yǐ bù xiǎng zhēng zhī', qiě guān zhī bīng, qí wú nǎi fèi xiān wáng zhī xùn, ér wáng jǐ dùn hū? wú wén fū quǎn róng shù guǒ, néng shuài jiù dé, ér shǒu zhōng chún gù, qí yǒu yǐ yù wǒ yǐ.
今自大毕、伯士之终也,犬戎氏以其职来王,天子曰:‘予必以不享征之’,且观之兵,其无乃废先王之训,而王几顿乎?吾闻夫犬戎树椁,能帅旧德,而守终纯固,其有以御我矣。
" wáng bù tīng, suì zhēng zhī, dé sì bái láng sì bái lù yǐ guī.
”王不听,遂征之,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
zì shì huāng fú zhě bù zhì.
自是荒服者不至。

韵脚: 拼音:zuǎn xiū qí xù
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纂 (形声。从糸,算声。本义赤色的丝带) 同本义 纂,似组而赤。--《说文》 锦乡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缕纂以为奉。--《国语·齐语》 又如纂组(赤色绶带。亦泛指精美的织锦) 织物,织品 给张姑娘插在纂儿上。--《儿女英雄传》 又如纂儿(妇女的一种发髻);纂心(妇女发髻的中心部分) 纂 收集;汇集 纂就前绪,遂成考功。--《楚辞·天问》 自结绳之代以及秦事,无不纂录。--韩愈《毛 纂zuǎn ⒈〈古〉赤色的丝带锦绣~组,害女红者也(女红纺织刺绣的女工)。 ⒉收集,编辑编~。 ⒊集中~集。

:修 (形声。从彡,攸声。彡”有装饰义。本义修饰,装饰) 同本义 修,饰也。--《说文》 义之修而礼之藏也。--《礼记·礼运》。注犹饰也。”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以修敬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修容(整饰容貌);修词(修饰词句。亦指作文;文辞);修饰边幅(形容注意仪容、衣着祳恼);修娖(整理修补) 整修;修理 古不修墓。--《礼记·檀弓》 修橹辪辒。--《孙子·谋攻》 修守战之具。--汉·贾谊《过秦论》 吾妻死,室坏不修。--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修娖(整理 修(脩)xiū ⒈装饰,使完善或恢复完善~饰。~理。~道路。~汽车。 ⒉整治,建筑~治。~建。~守战之具。重~岳阳楼。 ⒊学习,钻研自~。进~。 ⒋著作,撰写~史。~订。~书(又指写信)。 ⒌高,长~短合度(度标准)。茂林~竹。 ⒍善,美好~态。 修yǒu 1.古代酒器。 修dí 1.洗濯。 修tiáo 1.纲目。 2.古县名『置,属冀州信都国,《汉书.地理志下》"修,莽曰修治。"颜师古注"修,音条。"

:其〈名〉 通期”。期限 既辱且危,死其将至。--《易·系辞下》 其 〈代〉 (形声。甲骨文字形象簸箕形,即箕”本字。金文又加声符丌”,变成其”。本义簸箕。今字作箕”。其”假借为代词他、他们、那等) 彼、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又如独善其身 她 它 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鲁迅《祝福》 他们;她们;它们 他的 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孟子· 其qí ⒈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他的,他们,他们的~貌不扬。劝~自力。促~成功。人尽~才。各得~所。 ⒉指示代词。那(这),那(这)些,那(这)样不乏~人。确有~事。 ⒊连词。如果,假使若~为难,你就不去。 ⒋文言助词。〈表〉揣测、反问、期望、命令等~奈我何?尔~勉之。 ⒌虚指,无实在意义北风~凉。夸夸~谈。 ⒍ ⒎ ⒏ ⒐ ⒑ 其jī 1.助词。用于疑问代词之后,表疑问语气。 2.用于地名。 3.用于人名『代有审食其﹑郦食其。 其jì 1.助词。常用在"彼"之后。

:绪 (形声。从糸,者声。本义丝的头) 同本义 绪,丝端也。--《说文》 凡茧滚沸时,以竹签拨动水面丝绪。--《天工开物》 又如绪余(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 头绪,开端 反覆终始,不知其端绪。--《淮南子·精神训》 扰百绪于眼前。--谢庄《曲池赋》 又如端绪(头绪);入绪(有了头绪);绪次(头绪) 情绪,心情 都门帐饮无绪。--柳永《雨霖铃》 幽情苦绪何人见。--《聊斋志异》 霜轻两鬓欲相侵,悉绪无端不可寻。--唐·李频《长安寓居寄柏侍郎》 又如愁绪(忧愁的情 绪xù ⒈丝头。〈喻〉开端头~。论端究~。 ⒉世系,事业先~。续未竟之~。 ⒊心情、思想等心~。情~。思~。意~。 ⒋残余的~余。~风。 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