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轲母三迁教

"轲母三迁教"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7 13:25:51


简介: “轲母三迁教”出自宋代魏了翁的《张运判□□之母吕宜人挽诗》,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kē mǔ sān qiān jiào,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出处: 《张运判□□之母吕宜人挽诗》
内容:
昔在伤皇辟,子行犹不归。
嫠居言有则,丧事礼无违。
轲母三迁教,莱儿七十衣。
至今霜月夜,松竹带芳徽。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魏了翁
诗人介绍: 魏了翁(1178年—1237年)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大臣。嘉熙元年(1237年)卒,年六十,赠太师、秦国公,谥文靖。魏了翁反对佛、老“无欲”之说,认为圣贤只言“寡欲”不言“无欲”,指出“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已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翻译:

《张运判□□之母吕宜人挽诗》是宋代魏了翁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张运判的母亲吕宜人在丧子之痛中坚守传统礼仪的形象,展现了她高尚的品德和对儿子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吕宜人的赞美和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婉约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首诗词没有提到具体的场景和事件,而是通过隐喻和意象来呈现吕宜人的形象。在诗中,作者提到了吕宜人守礼的品性,她在失去儿子后仍然坚守着丧事礼仪,没有违背传统。这种高尚的品德令人敬佩,也彰显了她对儿子的深深怀念。同时,作者也通过描述霜月夜、松竹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寂静而凄凉的氛围,与吕宜人内心的悲伤相呼应。

这首诗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喻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吕宜人高尚品德和对逝去儿子的深深怀念之情。它展示了家庭情感和传统礼仪的力量,使读者在感受悲伤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对母爱和家族情感的崇高赞美。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ī zài shāng huáng pì, zi xíng yóu bù guī.
昔在伤皇辟,子行犹不归。
lí jū yán yǒu zé, sāng shì lǐ wú wéi.
嫠居言有则,丧事礼无违。
kē mǔ sān qiān jiào, lái ér qī shí yī.
轲母三迁教,莱儿七十衣。
zhì jīn shuāng yuè yè, sōng zhú dài fāng huī.
至今霜月夜,松竹带芳徽。
韵脚: 拼音:kē mǔ sān qiān jiào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下平三肴  (仄韵) 去声十九效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轲 (形声。从车,可声。本义接轴车) 同本义 轲,接轴车也。--《说文》 专指古代孟子名 孟子名轲字子舆。--《史记·孟子传》正义 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 轲。--《石鼓歌》 轲kē ⒈〈古〉一种车子。 ⒉见于人名。

: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母亲有乳之形。本义母亲) 同本义 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说文》 母其中有两点,象人乳形。--《苍颉篇》 坤为母。晋,受兹介福,于其王母。--《易·说卦》 生曰父曰母,死曰考曰妣。--《礼记·曲礼》 有孙母未出,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又如母难(生日。意为孩子出生时母亲要受难);母以子贵(母亲因儿子居官而显贵);母子(母亲和儿子);母族(母亲之亲族);母道(为母之道) 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 本源 母mǔ ⒈娘,妈妈,母亲~亲节。~系社会。 ⒉称呼女性长辈舅~。姨~。伯~。祖~。 ⒊雌性的~猪。~兔。 ⒋源头,能产生其它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校。~株。酵~。工作~机。失败乃成功之~。 ⒌一套物品中,可以包含其它部分的子~环。螺丝~。 ⒍ ⒏"。 母wú 1.无;不要。 母mú 1.模仿。 2.标准。参见"母儿"。 3.模子。参见"母儿"。 母wǔ 1.轻慢。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迁 (形声。从辵,辵”表移动。形声字声旁有时有表意作用,此即一例。本义向高处迁移) 同本义 迁,登也。--《说文》 迁,徙也。--《尔雅》 迁,移也。--《广雅》 既其女迁。--《诗·小雅·巷伯》 出自幽谷,迁于乔马。--《诗·小雅·伐木》 又如迁莺(指迁升飞翔的黄莺。喻登第) 晋升或调动 帝迁明德。--《诗·大雅·皇矣》 迁至栘中。--《汉书·李广苏建传》 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迁我如振落叶。--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迁淳安知县。--《明史》 又如迁于乔木(比喻升 迁(遷)qiān ⒈搬移,换地点~移。~徙。~都。~厂。搬~。 ⒉改变变~。事(时)过境~。 ⒊ ⒋

:教〈动〉 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别人 十三教汝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教其不知,而恤其不足。--《左传》 又如教课;教书;手把手教;教唱歌;教倌(教入塾);教老者(方言,教员);教率(教授引导);教书匠(对教师的谑称) 使;令;让 曲罢能教善才服。--唐·白居易《琵琶行》 教〈动〉 (会意。从攴从孝,孝亦声。攴”,篆体象以手持杖或执鞭。在奴隶社会,奴隶主要靠鞭杖来施行他们的教育、教化。本义教育,指导) 同本义 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 以教国子弟。╠ 教jiāo传授~书育人。~技术。我~你。 教jiào ⒈指导,培育,培养~导。~养。~诲。请~。因材施~。~学相长。 ⒉使,令,叫风可~船行。~高山低头。 ⒊宗教佛~。道~。基督~。 ⒋ ①按一定的要求培养人才,主要指各级学校的工作学校~育。 ②泛指社会上一切有教育工作的活动传统~育。职工~育。家庭~育。业余~育。 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