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P 芻束无繇致

"芻束无繇致"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6 11:50:32


简介: “芻束无繇致”出自宋代释文珦的《冯深居挽词》,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chú shù wú yáo zhì,诗句平仄:平仄平平仄。
出处: 《冯深居挽词》
内容:
天地一深翁,匡庐气所钟。
亲传厚斋业,优得考亭宗。
劲筇霜崖竹,高标雪峤松。
沧溟含雅量,干莫避辞锋。
元老皆知敬,憸夫独不容。
畏涂尝跌足,道院暂潜纵。
冤白州麾晚,身亡奠斝重。
魂应归帝所,人尽哭堂封。
有道存方册,无名上景钟。
死生今隔异,湖海昔过从。
芻束无繇致,愁凝五老峰。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释文珦
诗人介绍: 释文珦(一二一〇——?)(生年据本集卷一〇《看新历》“又看景定新颁历,百岁还惊五十过”推定),字叔向(影印《诗渊》册五页三七九八《宿山庵》署),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早岁出家,遍游东南各地,游踪略见集中《闲中多暇追叙旧游成一百十韵》诗,有“题咏诗三百,经行路四千”之句,后以事下狱,久之得免,遂遁迹不出。终年八十馀。诗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潜山集》十二卷。事见集中有关诗篇。
翻译:

《冯深居挽词》是宋代释文珦所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天地有一位深居老翁,匡庐的气魄备受推崇。
他亲自传授厚重的斋业,优秀地继承了亭宗的传统。
他种植的竹子挺拔有力,像霜崖上的劲筇一样;他栽种的松树高耸入云,如同雪峤上的标志。
他的胸怀宽广像广阔的大海,气量高雅如碧波潮涌;他的才华卓越,言辞锋利而无人能避。
元老们都知道他的崇敬,只有狭隘的人不容忍受他。
他畏惧谄媚而曾一度退缩,但在道院中暂时隐藏自己。
他被冤屈地被流放到白州,晚年才得以平反,但魂魄已归于皇帝的庇佑。
人们都在哭泣着,将他埋葬在庄严的堂封之下。
他的道德品行被载入史册,但他的名字却无法被镌刻在景钟之上。
生死现在相隔遥远,曾经穿越过湖海的岁月已经过去。
他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愁思凝结在五老山峰之间。

诗意与赏析:
《冯深居挽词》以冯深居这位老翁为主人公,描绘了他的人物形象和遭遇。诗中虽然没有具体描述冯深居的事迹,但通过对他的赞美和抒发对他的思念之情,突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令人敬仰的人格。他传承了优秀的斋业,继承了亭宗的传统,同时他的胸怀宽广,才华出众,言辞犀利。然而,他却遭受了冤屈和不公正的对待,被流放到边远之地。尽管后来平反昭雪,但也只能在人们的哭泣声中被埋葬,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耀和尊重。整首诗通过冯深居的形象,抒发了对不平事态的批判和对冤屈遭遇的哀叹,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推崇和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思。

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通过对冯深居的赞美和对他遭遇的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中的一些普遍问题,如社会不公和人格崇高的价值。诗中所揭示的冯深居的遭遇,使人们对社会的不公与冷漠产生共鸣,同时也表达了对高尚品德的敬佩和对正义的呼唤。整首诗以冯深居为象征,反映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个体命运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iān dì yī shēn wēng, kuāng lú qì suǒ zhōng.
天地一深翁,匡庐气所钟。
qīn chuán hòu zhāi yè, yōu dé kǎo tíng zōng.
亲传厚斋业,优得考亭宗。
jìn qióng shuāng yá zhú, gāo biāo xuě jiào sōng.
劲筇霜崖竹,高标雪峤松。
cāng míng hán yǎ liàng, gàn mò bì cí fēng.
沧溟含雅量,干莫避辞锋。
yuán lǎo jiē zhī jìng, xiān fū dú bù róng.
元老皆知敬,憸夫独不容。
wèi tú cháng diē zú, dào yuàn zàn qián zòng.
畏涂尝跌足,道院暂潜纵。
yuān bái zhōu huī wǎn, shēn wáng diàn jiǎ zhòng.
冤白州麾晚,身亡奠斝重。
hún yīng guī dì suǒ, rén jǐn kū táng fēng.
魂应归帝所,人尽哭堂封。
yǒu dào cún fāng cè, wú míng shàng jǐng zhōng.
有道存方册,无名上景钟。
sǐ shēng jīn gé yì, hú hǎi xī guò cóng.
死生今隔异,湖海昔过从。
chú shù wú yáo zhì, chóu níng wǔ lǎo fēng.
芻束无繇致,愁凝五老峰。
韵脚: 拼音:chú shù wú yáo zhì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芻shuāng 1.小船。

:束 (会意。从囗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同本义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 束shù ⒈系,绑,捆~带。~手。~缚。~之高阁。 ⒉控制,加以限制约~。拘~。整~。 ⒊量词。捆儿两~柴草。三~鲜花。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繇 (形声。从系,本义随从) 同本义 鲁颜无繇。--《史记·弟子传》 动摇 我起乎宜阳而触平阳,二日而莫不尽繇。--《史记》 繇 力役,通徭” 繇者揭钁,负笼土。--《淮南子·精神》。高注繇役也。”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史记·项羽本纪》 减太官,省繇赋。--《汉书·景帝纪》 又如繇戍(遣民到边境戍守,服役。同徭戍);繇役(古代百姓为朝庭服劳役的义务。同徭役);繇使(指供力役及为使者);繇赋(徭役和田赋捐税) 通谣”。歌谣 参人民繇俗。--《汉书·李寻传》。颜师古 繇yóu ⒈〈古〉同"由 ⒉ ⒍"。 繇zhòu ⒈〈古〉卜辞。 繇yáo 1.草木茂盛貌。 2.通"徭"。徭役。 3.通"謡"。歌谣。 4.通"遥"。远。 5.通"摇"。动摇,摇动。 6.通"陶"。 7.古族名。古代越人的一支。原属闽越族,秦 汉时分布在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部分地区。 8.姓『有繇延。见《后汉书.郅恽传》。

:致 同本义 致,送诣也。--《说文》 君子以致命遂志。--《易·象下传》 远莫致之。--《诗·卫风·竹竿》 卿致馆。--《诗·卫风·聘礼》 殷人既葬而致事。--《仪礼·曾子问》 远方莫不致其珍。--《荀子·解蔽》 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致敬亭于幕府。--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致电上海。--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致聘(送交定亲礼品) 招引;招致 致天下之士。--汉·贾谊《过秦论》 致食客三千人。(致,招致,招徕。)--《史 致(緻)zhì ⒈给,送达~函。~电。〈引〉传达,表达~意。~敬。~谢。 ⒉招引,引来~病。~富。~利除弊。 ⒊到,达到学以~用。 ⒋极,尽力,专注~高。~力。专心~志。 ⒌意态,情趣兴~。情~。景~。雅~。 ⒍精密,细密~密。精~。细~。 ⒎大概大~。 ⒏一样,无分岐一~。 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