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T 廷论已争竦

"廷论已争竦"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4 13:03:57


简介: “廷论已争竦”出自宋代苏辙的《送韩康公归许州》,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íng lùn yǐ zhēng sǒng,诗句平仄:平仄仄平仄。
出处: 《送韩康公归许州》
内容:
功成不愿居,身退有余勇。
心安里闾适,望益缙绅重。
朝为北阙辞,莫犯南河冻。
人知疏公达,王命显父送。
百壶山泉溢,千两春雷动。
旋闻二季贤,继以一章控。
诏书未云可,廷论已争竦
兹行迫寒食,归及扫先垄。
万人拥道看,一子腰金従。
尔曹勿惊嗟,令德劝勤种。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辙
诗人介绍: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翻译:

《送韩康公归许州》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功成不愿居,身退有余勇。
心安里闾适,望益缙绅重。
朝为北阙辞,莫犯南河冻。
人知疏公达,王命显父送。
百壶山泉溢,千两春雷动。
旋闻二季贤,继以一章控。
诏书未云可,廷论已争竦。
兹行迫寒食,归及扫先垄。
万人拥道看,一子腰金従。
尔曹勿惊嗟,令德劝勤种。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辙送韩康公回许州的作品。诗中表达了对韩康公的赞美和祝福。韩康公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却不愿意留在权势之中,选择了退隐。他的退隐并不表示软弱,而是因为内心富有勇气和决心。他心灵深处平静安宁,同时也希望能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诗中提到韩康公辞别北阙(指朝廷),不愿被南河的冰封所阻碍。人们都知道韩康公是一位能干的官员,他的才干得到了国王的赏识和父亲的送别。诗中还描绘了山泉溢流和春雷的声响,寓意着韩康公的声望和威望。诗人听闻了韩康公的风采,又接连听说了其他有才德的人物,他们继承了前人的遗志,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虽然韩康公还没有得到国王的诏书,但朝廷已经充满了对他的争议和赞许。此时正值寒食节,诗人匆忙赶回家中,一边回到故乡一边清理农田。成千上万的人站在道路两旁观看,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子弟佩戴着金饰跟随韩康公。诗人告诫大家不要惊讶,而是要用韩康公的道德激励大家勤奋耕种。

赏析:
这首诗词以送别的方式表达了对韩康公的赞美和祝福,同时也展现了诗人苏辙对退隐和仕途的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寓意,通过山泉溢流、春雷声等形象描绘,突出了韩康公的卓越才干和声望。整首诗词情感平和,语言简练,表达了作者对韩康公追求内心宁静和对社会贡献的赞赏。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勤奋努力的呼唤和期盼。这首诗词在宋代文人的创作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展现了儒家思想中追求道的理念和对士人品德的关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gōng chéng bù yuàn jū, shēn tuì yǒu yú yǒng.
功成不愿居,身退有余勇。
xīn ān lǐ lǘ shì, wàng yì jìn shēn zhòng.
心安里闾适,望益缙绅重。
cháo wèi běi quē cí, mò fàn nán hé dòng.
朝为北阙辞,莫犯南河冻。
rén zhī shū gōng dá, wáng mìng xiǎn fù sòng.
人知疏公达,王命显父送。
bǎi hú shān quán yì, qiān liǎng chūn léi dòng.
百壶山泉溢,千两春雷动。
xuán wén èr jì xián, jì yǐ yī zhāng kòng.
旋闻二季贤,继以一章控。
zhào shū wèi yún kě, tíng lùn yǐ zhēng sǒng.
诏书未云可,廷论已争竦。
zī xíng pò hán shí, guī jí sǎo xiān lǒng.
兹行迫寒食,归及扫先垄。
wàn rén yōng dào kàn, yī zi yāo jīn cóng.
万人拥道看,一子腰金従。
ěr cáo wù jīng jiē, lìng dé quàn qín zhǒng.
尔曹勿惊嗟,令德劝勤种。
韵脚: 拼音:tíng lùn yǐ zhēng sǒng
平仄:平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廷〈名〉 (形声。从廴,壬声。廴,建之旁。有引长之义。本义朝廷) 同本义 廷,朝中也。--《说文》 虎兕争兮于廷中。--《楚辞·王逸·九思逢尤》 游汉廷公卿间。--《汉书·陆逵传》 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见相如。 廷中皆大笑。--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又如廷臣(朝臣);廷吏(朝廷的官吏);廷推(明代用高级官吏,由大臣推荐,经皇帝批准后任用);廷魁(科举时廷试头名。即状元) 官署。地方官吏办事的地方 庭院;院 廷tíng ⒈封建时代君主受朝拜和处理政事的地方朝~。宫~(又指帝王的住所)。 ⒉地方官吏办政事的厅堂县~。

:论 《论语》的简称 论语 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论 (形声。从言,仑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 论(論)lùn ⒈商讨,判断,研究讨~。议~。评~。争~。就事~事。 ⒉主张,学说进化~。唯物~。 ⒊文体名。论述事物的内容、意义,阐明道理~文。社~。实践~。 ⒋衡量,评定~罪。 ⒌按照~件计酬。~质核价。 论(論)lún〈古〉《论语》儒家经典书籍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已 (象形。象蛇形。一说原与子”同字。本义停止) 同本义 鸡鸣不已。--《诗·郑风·风雨》。传已,止也。” 德音不已。--《诗·小雅·南山有台》。传已,止也。” 以故事得已。--《史记·项羽本纪》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是亦不可以已乎?--《孟子·告子上》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不已 完成,完毕 已,成也。--《广雅》 已事遄往。--《易 已yǐ ⒈止,完毕,罢了争论不~。死而后~。如此而~。 ⒉副词。〈表〉过去,动作完成~经。~然。~过时。事~办妥。 ⒊不久,后来~忽不见。~而悔之。 ⒋副词。太,过分~颇。不为~甚。 ⒌〈古〉通"以"。〈表〉地位、方向、时间、数量等的界限~上。大桥~东。五年~后。三十~内。

:争 (会意。金文字形,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象两人争一样东西。从又,义同。本义争夺) 同本义 争,彼此竞引物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争所有余。--《墨子·公输》 几只早莺争暖树。--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民争负薪。--《资治通鉴·唐纪》 人争鬻之。--明·刘基《卖柑者言》 如争座(争座次;争高低);争立(争夺王位);争国(争夺君位);争恶(争夺险要之地);争标(争夺优胜);争重(争夺帝位、王权) 辩论;争论 争者事之末也。--《国语·越语》 争(爭)zhēng ⒈夺,力求得到,互不相让~夺。~取。~先。~气。~斗。力~。为国~光。公平竞~。激烈竞~。 ⒉不同意见相辩~执。~辩。~论。~长论短。 ⒊〈方〉欠,差~十元钱。 ⒋怎么(多见于〈古〉诗词曲中)~奈。~不。~知晓。 争zhèng 1.通"诤"。诤谏;规劝。 2.通"挣"。

:竦 (会意。从立,从束。立,站着。束,约束。本义肃敬;恭敬) 同本义 竦,敬也。--《说文》。段注敬者,肃也。”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竦然(肃然起敬的样子);竦听(肃然敬听);竦立(恭敬的站着);竦敬(肃然起敬);竦惧(肃立惶恐) (企立,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 寡人将竦意而览焉。--《汉书·东方朔传》 竦余身而顺止兮。--《后汉书·张衡传》 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汉书·韩王信传》 夫临搏而企竦,闻乐而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文选 竦sǒng ⒈恐惧,惧怕毛骨~然。 ⒉伸长脖子,提起脚后跟站着~而望归。 ⒊肃敬,恭敬~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