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鹑觚西北地鳞鳞

"鹑觚西北地鳞鳞"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14:44:36


简介: “鹑觚西北地鳞鳞”出自宋代文同的《浅水原》,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chún gū xī běi dì lín lí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浅水原》
内容:
鹑觚西北地鳞鳞,此处当年起战尘。
见说如今沟垅下,断锋残镞属耕民。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文同
诗人介绍: 文同(1018~1079年),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翻译:

《浅水原》是一首宋代的诗词,作者是文同。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鹑觚西北地鳞鳞,
此处当年起战尘。
见说如今沟垅下,
断锋残镞属耕民。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历史变迁的景象。诗中提到的浅水原位于西北地区,曾经是战火纷飞的战场,层层叠叠的鹑觚(指箭羽)象征着战争的烽烟。然而,如今在沟垅之下,只剩下断裂的刀剑和残破的战鼓,说明战争的余波已经过去,这片土地已经归于农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战争与农耕的对比,表达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破坏,以及和平时期农耕生活的安宁与富饶。诗人通过鹑觚和断锋残镞这两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而将这些战争遗留物与农民的生活场景相对照,更加突出了和平和安稳的珍贵。诗人可能希望通过这首诗词,提醒人们珍惜和平,追求繁荣与安宁的生活。

此外,诗中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如"鳞鳞"形容鹑觚的层层叠叠,"沟垅"形容农田的起伏,这些描写使得诗词更加具有视觉感受。同时,通过对战争和农耕的对比,诗人通过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总之,这首诗词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通过对战争和农耕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它让人们反思战争的破坏和和平的可贵,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ún gū xī běi dì lín lín, cǐ chù dāng nián qǐ zhàn chén.
鹑觚西北地鳞鳞,此处当年起战尘。
jiàn shuō rú jīn gōu lǒng xià, duàn fēng cán zú shǔ gēng mín.
见说如今沟垅下,断锋残镞属耕民。
韵脚: 拼音:chún gū xī běi dì lín lín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鹑 鹌鹑的简称 部为发红色的皮黄色,腹部呈白色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鹑兮。--《诗·魏风·伐檀》 赤凤 星宿名。南方朱鸟七宿的总称 鹑 喻衣服破烂的 鹑 chún鹌鹑。 【鹑衣百结】衣裳好像鹌鹑的羽毛,补丁压补丁。形容衣服破烂不堪。 鹑chún ⒈ ⒉ 鹑tuán 1.即雕。

:觚〈名〉 (形声。从角,瓜声。本义中国古代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的一种酒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3升,一说是2升) 同本义 觚,乡饮酒之爵也。一曰觞受三升者谓之觚。--《说文》 二觚。--《仪礼·特牲礼记》。注爵一升,觚二升,觯三升,角四升,散五升。” 执觞觚杯豆而不醉。--《大戴礼记·曾子事父母》 坐取觚洗。--《仪礼·燕礼》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 左边几上文王鼎箸香盒,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红楼梦》 又如觚不觚(觚不成其为觚。形容 觚gū ⒈〈古〉一种盛酒器,喇叭口,细腰。有青铜制的。 ⒉〈古〉写字用的木简操~(拿木简写作)。 ⒊棱角,棱形六~(六棱状)。

西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西 方位 西xī ⒈方向,日落的一方,跟"东"相对~方。~部。由东到~。 ⒉泛指欧、美~洋。~餐。~装。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地 用在状语和中心词之间 表示动态,相当于着”。常附在立、卧、坐等不及物动词的后头 后妻向床上卧地不起。--《舜子变文》 还用于状语后或补语前 相看月未坠,白地断肝肠。--唐·杜甫《越女词》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春秋·元命苞》 土乙力为地。--《尔雅·释地》 地生养万物。--《管子·形势解》 如

:鳞 (形声。从鱼,粦声。本义鱼甲) 同本义 鳞,鱼甲也。--《说文》 鳞罗布烈。--扬雄《羽猎赋》 鳞浪层层。--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鳞爪飞扬。--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朱鳞大鬣。--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鳞爪(喻残存、零碎或无足轻重之物);鳞沦(水纹相次连接的样子);鳞接(密接如鱼鳞);鳞萃(荟萃如鱼鳞) 鳞片状物 鳞,甲也。--《广雅》 其动物宜鳞物。--《周礼·大司徒》 动物学名词。为被覆在动物体表的硬质小形薄片,是一种多样性的 鳞lín ⒈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等体表上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鱼~。 ⒉像鳞的~茎。~次栉比。遍体~伤(密得像鱼鳞样的伤痕)。 ⒊

:鳞 (形声。从鱼,粦声。本义鱼甲) 同本义 鳞,鱼甲也。--《说文》 鳞罗布烈。--扬雄《羽猎赋》 鳞浪层层。--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鳞爪飞扬。--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朱鳞大鬣。--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鳞爪(喻残存、零碎或无足轻重之物);鳞沦(水纹相次连接的样子);鳞接(密接如鱼鳞);鳞萃(荟萃如鱼鳞) 鳞片状物 鳞,甲也。--《广雅》 其动物宜鳞物。--《周礼·大司徒》 动物学名词。为被覆在动物体表的硬质小形薄片,是一种多样性的 鳞lín ⒈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等体表上的角质或骨质的小薄片鱼~。 ⒉像鳞的~茎。~次栉比。遍体~伤(密得像鱼鳞样的伤痕)。 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