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J 蓟北更千里

"蓟北更千里"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5:34:21


简介: “蓟北更千里”出自宋代邵雍的《代书寄广信李遵度承制》,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jì běi gèng qiān lǐ,诗句平仄:仄仄仄平仄。
出处: 《代书寄广信李遵度承制》
内容:
蓟北更千里,汉唐为极边。
奈何今境土,不复旧山川。
虎帐兵家重,雕弓嗣子传。
佗年勒功处,无使后燕然。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邵雍
诗人介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翻译:

《代书寄广信李遵度承制》是宋代邵雍写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蓟北更千里,
汉唐为极边。
奈何今境土,
不复旧山川。
虎帐兵家重,
雕弓嗣子传。
佗年勒功处,
无使后燕然。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和国家沦丧的悲愤之情。作者以广信李遵度为代表,写就了对北方领土的痛惜和对国家衰败的忧虑。诗中描绘了过去边疆地区的壮丽景色以及历史上汉唐边境的边陲地带,然而,如今的境土已经面目全非,旧时的山川已经不复存在。诗词表达了对当时局势的担忧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北方边疆的描绘,展现了邵雍对于国家沦丧的痛心之情。他以广信李遵度为象征,表达了对国家领土的追忆和对现状的不满。诗中的"蓟北更千里,汉唐为极边"表明北方边境的广袤和边疆的重要性,而"奈何今境土,不复旧山川"则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状况的失望和对历史遗留的伤感。诗中提到的"虎帐兵家重,雕弓嗣子传"暗示了军队的重要性以及家族的传承,表达了作者对于国家强大的期望。最后两句"佗年勒功处,无使后燕然"表达了对过去功绩的纪念和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希望国家能够重振旗鼓,避免再次沦为陷落的燕然之地。

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同时,通过描绘北方边境的壮丽景色和历史遗留的遗迹,诗中透露出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破败现实的不满。整首诗词情感深沉,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jì běi gèng qiān lǐ, hàn táng wèi jí biān.
蓟北更千里,汉唐为极边。
nài hé jīn jìng tǔ, bù fù jiù shān chuān.
奈何今境土,不复旧山川。
hǔ zhàng bīng jiā zhòng, diāo gōng sì zǐ chuán.
虎帐兵家重,雕弓嗣子传。
tuó nián lēi gōng chù, wú shǐ hòu yān rán.
佗年勒功处,无使后燕然。
韵脚: 拼音:jì běi gèng qiān lǐ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蓟 (形声。从苃。义蓟属植物的泛称) 同本义 古州名 古县名 蓟县。秦置。治所在今北京城西南 县名。在天津市北部,邻接北京市和河北省。秦置无终县,隋改渔阳县,明入蓟州,1913年改为蓟县 蓟jì多年生草本,春天发芽,茎叶有刺和白色软毛,花紫红色。分大蓟和小蓟。全草供药用。嫩茎叶可食或作饲料。

:北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

:更 (形声。从攴,更”的小篆形是个形声字。丙声。 本义改变) 同本义 更,改也。--《说文》 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更爵洗。--《仪礼·大射仪》 更皮币。--《礼记·月令》 更姓改物。--《国语·周语》 应国之称号亦更矣。--《管子·侈靡》 国更立法以典民则祥。--《管子·任法》 更葬也。--《史记·晋世家》 景公欲更晏子之宅。--《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将军若能翻然改图,易迹更步,古人不难追,鄙士何足宰哉!--《三国志·吕凯传》 曲沃武公已即位三十七年矣,更号曰晋武公。--《史记 更gèng副词。 ①再,重,又 ~上一层楼。~进一步。 ②愈加,越发~加。~美好。~清楚。~受人尊敬。 更gēng ⒈改变,改动,调换~改。~动。~换。~正。变~。万象~新。 ⒉经历,经过~事。道必~匈奴中。 ⒊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深人静。夜半三~。

:千〈数〉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千,十百也。--《说文》 又如千夫(一千个成年男子);千门(千家);千社(25家为社,千社为25000家);千祀(千年,千代);总数为一千;千乘(兵车千辆);千载(千年) 千 〈形〉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清丽千眼。--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 又如千千(比喻数目很多);千般(多种花样);千寻(形容极高);千钟(丰厚的俸禄。指富贵);千万劫(很长久);千式百样(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白发三千丈;千丁(很多人);千人坑 (指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千山(极言山多);千百(极言其多);千帆 千qiān ⒈数目十个百为一~。 ⒉〈表〉众多,极大~军万马。~辛万苦。 ⒊ ⒋ ⒌ ⒎"。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褃,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褃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褃。--《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内,中。与外相反 褃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 里(裡)lǐ ⒈长度单位1公~为1000米,合二市~,即三百丈。 ⒉〈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今指街坊~弄。邻~。 ⒊家乡故~。同~(同乡)。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引〉里面,内部城市~。手掌~。柜子~。 ⒌物体内层,跟"表"、"面"相对~层。~面。袜~儿。被盖~子。表~如一。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那~。哪~?黑夜~。 ①靠左边,靠里的那边。 ②〈方〉内行知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