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Y 悠然见南山

"悠然见南山"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19:26:36


简介: “悠然见南山”出自宋代苏轼的《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
内容: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诗词《题李伯时渊明东篱图》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诗意:
这首诗以李伯时渊明东篱图为题,描述了苏轼对于高风亮节的嵇、阮、曹三位古代文人的赞赏与称颂。他们不仅以高尚的品德和才华著称,而且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光明磊落地生活着。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这种品质的钦佩和敬仰,并以此来反思自己的人生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他对嵇、阮、曹三位文人的景仰之情。他们在乱世之中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高尚的道德准则,不为外界的浮华所动摇,展现了真正的人格魅力。诗中的"靖节固昭旷"表达了他们坚守节操和自律的品质,而"归来侣蓬蒿"则象征着他们归隐田园的生活态度。

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苏轼运用了独特的意象和比喻手法。"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描绘了秋天来临时的景象,给人一种凉爽、激荡的感觉。"东篱理黄华"则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黄华是指篱笆上的黄色藤蔓,通过此景描绘了田园风光的美好。

最后两句"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的向往。白衣挈壶,象征着无拘无束的心境,径醉还游遨则表明了诗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则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亲近。

总体而言,这首诗以赞美嵇、阮、曹三位文人的高尚品德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自由自在生活态度的表达,展现了苏轼对于真正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向往。这首诗以简洁、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尚品德和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并在其中透露出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ǐ zāi jī ruǎn cáo, zhōng yǐ míng zì gāo.
彼哉嵇阮曹,终以明自膏。
jìng jié gù zhāo kuàng, guī lái lǚ péng hāo.
靖节固昭旷,归来侣蓬蒿。
xīn shuāng zhe shū liǔ, dà fēng qǐ jiāng tāo.
新霜著疏柳,大风起江涛。
dōng lí lǐ huáng huá, yì bù zài fāng láo.
东篱理黄华,意不在芳醪。
bái yī qiè hú zhì, jìng zuì hái yóu áo.
白衣挈壶至,径醉还游遨。
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 yì yǔ qiū qì gāo.
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
韵脚: 拼音:yōu rán jiàn nán shān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五删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悠 (形声。从心,攸声。本义忧思) 同本义 悠,忧也。--《说文》 悠,思也。--《尔雅》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注忧也。” 悠悠苍天兮。--《楚辞·初放》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周南·关睢》 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 又如悠然(忧伤的样子);悠忧(忧伤) 亿 做事从容不迫 听安老爷这等说,便道喂! 悠yōu ⒈长远,长久~远。~久的文化。 ⒉闲适,闲散~闲的神态。~然自得。 ⒊悬空摆动~荡。 ⒋稳住,控制~着劲儿。 ⒌思念~哉~哉,辗转反侧。 ⒍ ①忧思~ ~我思。 ②闲静白云千载空~ ~。 ③遥远,长久~ ~苍天。 ④众多~ ~万事。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然,烧也。--《说文》 俗字作燃” 若火之始然。--《孟子》 蒸间容蒸,然者处下焉。--《管子·弟子职》 夜然脂照城外。--《三国志·刘馥传》 又如然海(古代传说中的油海,其水可燃);然脂(点油脂或蜡烛照明);然灰(死灰复燃);然除(烧毁);然火(点火);然炬(点燃火炬);然脂(泛指点燃火炬);然犀(传说点燃犀牛的角 可以照见怪物◇以明察事务为然犀);然灯(点灯) 明白 夫燧之取火于日, 然rán ⒈是,对以为~。 ⒉如此,这样当~。不尽~。 ⒊(表示转折)但是,不过,可是~而。~后。 ⒋(表示进一层)那么,这样就~则。 ⒌在词尾。〈表〉状态忽~。显~。欣~。偶~。 ⒍〈古〉通"燃"。燃烧。

:见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同本义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见(見)jiàn ⒈看到看~。耳闻目~。〈引〉接触,遇到胶卷忌讳~光。病刚好,不要~寒。 ⒉看得出,显现出初~成效。已~分晓。 ⒊会面,会晤会~。接~。 ⒋看法,认识,扩大知识~解。~识。远~。不固执己~。 ⒌指明出处~上页。 ⒍助词。 ①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莫~笑。别~怪。 ②用在动词前,〈表〉对说话人怎么样~教。请~谅。 ⒎用在"听"、"闻"、"看"等动词后,〈表〉效果听~了。看~了。 ⒏[见习]学得专业知识的人刚到工作岗位去,现场实地工作实习~习生。 ⒐[见证]亲眼看到,可以作证的人。也指可以作证的事物。 ⒑见xiàn。 见(見)xiàn ⒈显出,出现,显露表~。华佗再~。昙花一~。 见"儋藍"。 ④姓。三国吴有儋萌。见《三国志.吴志.薛综传》。

:南无 na 南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是钟閐之类的乐器。①本义乐器。《诗·小雅·鼓钟》以雅以南。”②方位词) 方位名⊥北”相对 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说文》 出户南望。--晋·干宝《搜神记》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旌麾南指。--《资治通鉴》 南极潇湘。--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又如南薰(借指从南面刮来的风);南离(南方) 南方;南面 阮仲容步兵居道 南nán方向,跟"北"相对。早晨面对太阳时,右手的一边~面。东~风。坐北朝~。 南nā 1.见"南无"。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