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殄瘁只声吞

"殄瘁只声吞"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20:28:30


简介: “殄瘁只声吞”出自宋代韩元吉的《致政龙图给事吴公挽词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tiǎn cuì zhǐ shēng tūn,诗句平仄:仄仄仄平平。
出处: 《致政龙图给事吴公挽词二首》
内容:
勇退湖山地,心期白傅论。
仙风占苍岭,乐土并桃源。
壮节传交旧,儒科付子孙。
修龄才八十,殄瘁只声吞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韩元吉
诗人介绍: 韩元吉(1118~1187),南宋词人。字无咎,号南涧。汉族,开封雍邱(今河南开封市)人,一作许昌(今属河南)人。韩元吉词多抒发山林情趣。著有《涧泉集》、《涧泉日记》、《南涧甲乙稿》、《南涧诗余》。存词80余首。
翻译:

《致政龙图给事吴公挽词二首》是宋代诗人韩元吉创作的一首挽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勇退湖山地,心期白傅论。
仙风占苍岭,乐土并桃源。
壮节传交旧,儒科付子孙。
修龄才八十,殄瘁只声吞。

诗意:
这首诗是韩元吉为给事吴公写的挽词,表达了对吴公的敬意和缅怀之情。吴公勇敢地退隐在湖山之地,心怀对白傅(指白居易)的理论的追求。他仿佛身处仙风所占据的青山之中,享受着与桃源乐土相融合的生活。他的壮节将被传颂给后人,他的儒学知识将传承给子孙。尽管吴公已经年过八旬,但他仍然不辞辛劳,只为将自己的声音传达出去。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对吴公的敬慕和赞颂之情。诗中通过描绘吴公退隐湖山的景象,展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不仅在心灵上追求白傅的理论,还在生活中享受着仙境般的乐土。诗人赞美他的壮节将被传颂,他的儒学将为子孙后代所继承,显示出吴公高尚的人格和文化的延续。尽管年事已高,吴公仍然不辞劳苦,为了将自己的思想和声音传达给更多的人。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吴公的敬佩之情,赞美他的品德和学问,并将他塑造成一位崇高的长者。通过描绘他退隐湖山的景象,诗人展示了吴公内心的追求和对理论的向往,同时也传达了对他的缅怀和致敬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ǒng tuì hú shān dì, xīn qī bái fù lùn.
勇退湖山地,心期白傅论。
xiān fēng zhàn cāng lǐng, lè tǔ bìng táo yuán.
仙风占苍岭,乐土并桃源。
zhuàng jié chuán jiāo jiù, rú kē fù zǐ sūn.
壮节传交旧,儒科付子孙。
xiū líng cái bā shí, tiǎn cuì zhǐ shēng tūn.
修龄才八十,殄瘁只声吞。
韵脚: 拼音:tiǎn cuì zhǐ shēng tūn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殄〈动〉 (形声。剔解后的残骨。隶变人歹”。从歺”多与死亡有关。本义断绝;竭尽) 同本义 殄,尽也。--《说文》 余风未殄。--《书·毕命》 邦国殄瘁。--《诗·大雅·瞻卬》 败国尽民。--《左传·宣公二年》 丁殄地财。--《淮南子·本经》 又如殄瘁(困穷;贫病);殄绝(灭绝);殄世(绝嗣) 消灭 自王泽殄,风人辍采。--《文心雕龙·明诗》 武殄暴逆。--《史记·秦始皇本纪》 又如殄平(消灭);殄熄(消灭;息灭);殄灭(消灭;灭绝);殄夷(杀尽);殄歼(歼灭) 昏迷 如殄靡( 殄tiǎn ⒈消灭,灭绝暴~天物(任意糟蹋物品)。 ⒉昏迷人~不悟(醒)。

:瘁 (形声。从疒,卒声。从疒”,表示与疾病有关。本义困病) 同本义 顇,病也。--《尔雅》 邦国殄顇。--《汉书·王莽传》 又如瘁音(疲病衰弱的声音);瘁瘁(疲病的样子) 劳累 生我劳瘁。--《诗·小雅·蓼莪》 使人心瘁。--《高唐赋》 又如瘁瘅(劳累痛苦);瘁心(犹苦心;劳心);瘁志(谓苦心劳神,一意于某事) 忧愁;悲伤 登高远望,使人心瘁。--宋玉《高唐赋》 又如瘁瘁(忧愁貌);瘁貌(忧愁容);瘁慑(忧伤屈服貌) 憔悴;枯槁 仆夫况瘁。--《诗·小雅·出车》 又如 瘁 cuì过度艰辛鞠躬尽~。

:只 (形声。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本义鸟一只) 同本义 隻,鸟一枚也。--《说文》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悼亡诗三首》 又如只翼(一只鸟。比喻孤单) 只 用于计量鸡、禽、牛、羊、球、手、足等的数目。如两只手;三只鸡 只 引申为凡物之单者曰只。单一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又如只轮不返(就连一只战车轮子都回不去了。比喻大败,全军覆灭);只鸡架酒(比喻祭品虽菲薄简陋,然情意甚重);只手(单手。 只(衹、祇)zhǐ ⒈仅仅~见树木,不见森林。 ⒉ ⒊ ⒋ ①尽管。 ②〈表〉专一不变。 ⒌ ①但是。 ②就是~是不说。 ③仅仅是~是有点不同的意见。 只(隻)zhī ⒈量词两~手。三~鸭。四~杯子。 ⒉单,单独的,极少的~日临朝(临朝坐朝问政)。~身一人。片纸~字。 ⒊ 只qí 1.见"只衼"。 2.通"痮"。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

:吞〈动〉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 鳝鱼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咽下去~咽。~下去。囫囵~枣。 ⒉兼并,侵占~灭。并~。侵~。 ⒊忍受,不发作忍气~声。 ⒋ 吞tiān 1.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