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B 边风裂儒冠

"边风裂儒冠"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05:51:28


简介: “边风裂儒冠”出自宋代苏轼的《送曹辅赴闽漕》,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iān fēng liè rú guān,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送曹辅赴闽漕》
内容:
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干。
一旦事远游,红尘隔岩滩。
平生羊炙口,并海搜咸酸。
一従荔枝饮,岂念苜蓿槃。
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
常恐青霞志,坐随白发阑。
渊明赋归去,谈笑便解官。
今我何为者,索身良独难。
凭君问清淮,秋水今几竿。
我舟何时发,霜露日已寒。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送曹辅赴闽漕》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干。
一旦事远游,红尘隔岩滩。
平生羊炙口,并海搜咸酸。
一従荔枝饮,岂念苜蓿槃。
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
常恐青霞志,坐随白发阑。
渊明赋归去,谈笑便解官。
今我何为者,索身良独难。
凭君问清淮,秋水今几竿。
我舟何时发,霜露日已寒。

诗意:
这首诗是苏轼送别曹辅赴闽漕的作品。曹辅是一个有儒家侠义风格的人,他的文笔雄浑激荡,有如汹涌的波澜。他在战乱的边境往来,边风吹得他的儒冠都破裂了。尽管他的诗篇中有横槊和楯墨(指武器和战争),但他并没有放弃文学才华。一旦他离开了家乡,红尘的世俗就隔绝了他,就像大山和河滩分开一样。他平生经历了艰辛,品尝了酸甜苦辣。他喝着荔枝酒,又怎能想起萝卜菜的滋味呢?苏轼自己也是一个与江海为伍的人,他觉得市朝的官场并不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他常常担心自己的志向像青霞一样高远,而自己只能坐在白发旁边无法实现。渊明(指曹操)曾经以赋诗文归隐,轻松自在地解脱了官场之困。现在苏轼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何种职业,索性索性放弃追求身份地位的艰难,凭你问问江边波浪,秋水现在多深?我的船何时出发呢?霜和露已经冻结了。

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轼对于曹辅的送别,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困厄和对远方自由的向往之情。诗中运用了边境风光和江海意象来凸显曹辅儒侠风范的坚韧和苏轼内心的追求。通过对比曹辅和自己的命运,苏轼表达了对于官场束缚的不满和对自由人生的向往。整首诗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士人的思想境界和对自由追求的情感表达,具有一定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áo zi běn rú xiá, bǐ shì fān tāo lán.
曹子本儒侠,笔势翻涛澜。
wǎng lái róng mǎ jiān, biān fēng liè rú guān.
往来戎马间,边风裂儒冠。
shī chéng héng shuò lǐ, dùn mò hé zēng gàn.
诗成横槊里,楯墨何曾干。
yī dàn shì yuǎn yóu, hóng chén gé yán tān.
一旦事远游,红尘隔岩滩。
píng shēng yáng zhì kǒu, bìng hǎi sōu xián suān.
平生羊炙口,并海搜咸酸。
yī cóng lì zhī yǐn, qǐ niàn mù xu pán.
一従荔枝饮,岂念苜蓿槃。
wǒ yì jiāng hǎi rén, shì cháo fēi suǒ ān.
我亦江海人,市朝非所安。
cháng kǒng qīng xiá zhì, zuò suí bái fà lán.
常恐青霞志,坐随白发阑。
yuān míng fù guī qù, tán xiào biàn jiě guān.
渊明赋归去,谈笑便解官。
jīn wǒ hé wéi zhě, suǒ shēn liáng dú nán.
今我何为者,索身良独难。
píng jūn wèn qīng huái, qiū shuǐ jīn jǐ gān.
凭君问清淮,秋水今几竿。
wǒ zhōu hé shí fā, shuāng lù rì yǐ hán.
我舟何时发,霜露日已寒。
韵脚: 拼音:biān fēng liè rú guān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仄韵) 去声十五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边 (形声。从辵,舩声。本义山崖的边缘) 同本义 边,行垂崖也。--《说文》 边,垂也。--《尔雅》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唐·李白《荆州歌》 又如崖边;岸边;水池边;边侧(边沿,旁侧);边涯(边际;边缘) 边境 其在边邑。--《礼记·玉藻》。注九洲之外。” 顿颡于边。--《国语·吴语》。注边,边境也。” 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五大一种大人物。)--《左传·昭公十一年》 思念北边之末安。--《盐铁论·利议》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诗 边 biān ①物体周围的部分海~。 ②界限~界、~防。 ③表示地位、方向东~、上~。 ④两个边连用,表示动作同时进行~学~用。 ⑤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角形的线段。 ⑥姓。 【边鄙】边远的地方。 【边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 【边边边定理】有3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边陲】边境;边疆西北~。 【边关】边境上的关口。 【边角边定理】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边款】刻于印侧的题记。包括年、月,名款、诗文、图案等。 【边塞】边境的要塞。 【边饰纹样】装饰于器物边缘的纹样。在服装、书籍封面和商品包装上常应用这种装饰。又称边缘纹样。民间称花边。 【边心距】正多边形的中心到它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的边心距等于正多边形的内切圆半径r。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如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又称陆缘海。 【边缘科学】 ①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新兴学科。 ②专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生学科。又叫交叉科学、跨学科科学。 【边缘纹样】见【边饰纹样】。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动物,由于某种程度上种类的混杂,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较相邻生物群落丰富。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裂〈动〉 裂巴 裂 〈名〉 (会意。从衣,从列,列亦声。本义裁剪后的丝绸残余) 同本义 裂,缯余也。--《说文》 垂带而厉(裂)。--《诗·小雅·都人士》 纪裂繻,公谷以履为之。--《左传·隐公二年》 又如裂繻(汉制,裂缯帛为符信,凭以出入关隘) 裂缝 两相邻部分连接处形成的线或沟;常指裂开而成的线 裁剪;扯裂 裂liě〈方〉东西的两部分向两边分开他~着衣服,没有扣。 裂liè ⒈破开,开了缝破~。~开。~缝。~痕。脚冻~了。 ⒉裁,剪~裳帛。〈引〉分,割~地。四分五~。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儒,术士之称。--《说文》 通天地之人曰儒。--《法言·君子》 能说一经者为儒生。--《论衡·超奇》 儒浩居而自顺者也。--《墨子·非儒下》 四曰儒,以道得民。--《周礼·太宰》 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礼记·儒行》 又如儒师;儒仙 孔子学说(孔教); 孔子的和他的弟子一家的学说,其特点是强调对孝、仁、义、礼、智、信等基本道德的实践和修养,该学说在历史上已成为中国 儒rú ⒈旧时指读书人~者。~生。 ⒉

:冠〈名〉 (会意。从冖”(用布帛蒙覆。从元”(人头),从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类的制品加在人的头上,即冠”。本义帽子) 同本义 冠,弁冕之总名也。--《说文》 冠至尊也。--《礼记·问丧》 缁布冠。--《仪礼·士冠礼》。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礼·司服》 怒发上冲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冠盖相望,乘坚策肥。--汉·晁错《论贵粟疏》 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 冠guàn ⒈〈古〉一种礼仪。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已经成人,因称二十岁左右的男子为"弱冠"(弱指少年)。 ⒉位居第一,超群出众~军。产值~全国。 ⒊戴帽子~儒冠者。 ⒋用于前面,有"加上"的意思~以作家桂冠。 冠guān ⒈帽子衣~整洁。怒发冲~。 ⒉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高起的东西鸡~。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