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枌榆万古恩

"枌榆万古恩"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9:59:10


简介: “枌榆万古恩”出自宋代宋日隆的《宝林寺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fén yú wàn gǔ ē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平。
出处: 《宝林寺二首》
内容: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宋日隆
诗人介绍: 宋日隆(一二三五~?),字伯文,又字道大,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时年二十二。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知连江县(民国《连江县志》卷一二)。事见《宝祐四年登科录》卷二。今录诗二首。
翻译:

诗词:《宝林寺二首》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

中文译文:
宝林与塔相连,独具觉悟的佛中形象。
石室里真身隐匿,苔藓覆盖的碑牌保存着功德迹象。
空门留下了佛法传承,俗世房舍中也传颂有闻孙(佛教徒)。
晴雨应民意,枌榆树永远怀恩处。

诗意分析:
这首诗写的是宋代诗人宋日隆游览宝林寺的所见所感。宝林寺是一座佛教寺庙,宝林与塔相连,显示了佛法庄严的气势和超脱尘俗的精神。作者称宝林为“独觉佛中尊”,赞美了其具有觉悟和圣洁的特质。接下来,作者提到石室中真身隐匿,苔藓覆盖的碑牌保存着宝林寺的历史迹象,以此表达了对宝林寺历史悠久和功德迹象的赞美。然后,作者提到空门留下了佛法传承,并且俗世房舍中也有佛教徒从中学习和传承佛法,突显了佛教的普及和教化功效。最后,作者以“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一句表达了宝林寺对民众利益的关心和永恒的恩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景的手法,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宝林寺的所见所感。诗中除了描绘了宝林寺独具特色的形象和保存的历史迹象外,还突出了佛法的传承和普及,以及佛教对于人民福祉的关心。整首诗意境深远,意蕴丰富,展现了佛教寺庙的庄严和对人民生活的温暖关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bǎo lín lián shàng shā, dú jué fú zhōng zūn.
宝林连上刹,独觉佛中尊。
shí shì zhēn shēn yǐn, tái bēi shèng jī cún.
石室真身隐,苔碑胜迹存。
kōng mén liú fǎ sì, sú shě yǒu wén sūn.
空门留法嗣,俗舍有闻孙。
qíng yǔ cóng mín yù, fén yú wàn gǔ ēn.
晴雨从民欲,枌榆万古恩。
韵脚: 拼音:fén yú wàn gǔ ēn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枌fén 1.木名。白色树皮之榆。 2.通"棼"。阁楼的栋。参见"枌栱"。

:榆〈名〉 榆树 榆,白枌。--《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 堇萱枌榆。--《礼记·内则》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如榆枋(借喻见识浅陋;也指眼界狭小);榆荚(古代钱币名称,汉代铸造) 榆yú榆树,落叶乔木。花小,早春开放。果实外壳有膜质的翅,叫"榆夹"或"榆钱"。果实可吃或作饲料。木材坚硬可供建筑或制器物。树皮纤维可代麻用。

:万 (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虫名。蝎。 万,虫也。--《说文》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元稹《遣悲怀》 又如万寿(称皇帝、皇后的生日);万劫(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万井(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万夫(万人);万户(一万户);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万顷 (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古代的一种舞名 古州名 万mò ⒈ 万(萬)wàn ⒈数目字十千为一~。 ⒉多,一切~般。~物。千家~户。千军~马。~象更新。 ⒊极,很,绝对~端。~难。~无一失。~全之策。 ⒋ ①万分之一。 ②意外,意外的~一出错。防止~一。 ③倘若,如果~一他不干,就请别人干。 ⒌ ①千秋万代,永远存在。 ②〈表〉欢呼或棕人民~岁。

:古 (会意。从十,从口。本义古代。一般分为太古、上古、中古、近古) 同本义 古,故也。--《说文》 大古冠布。--《仪礼·士冠礼》。注大古,唐虞以上。” 以是为近古也。--《谷梁传·桓公三年》。注古,谓五帝时。” 慨长思而怀古。--《文选·张衡·东京赋》 别求闻由古先哲王。--《书·康诰》 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 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清·黄宗羲《原君》 又如远古(遥远的古代);古字(指隶书以前的古代文字); 古gǔ ⒈很久以前的,过去的,跟"今"相对~代。~物。名胜~迹。已作~(已死)。 ⒉〈古〉诗体五~。七~。 ⒊ ⒋ ⒌ 古gù 1.通"故"。故旧。参见"古处"。 2.通"故"。因此;所以。 3.通"固"。姑且。 4.通"固"。本来。 古kū 1.见"古成"。

:恩 (形声。从心,因声。本义恩惠) 同本义 恩,惠也。--《说文》 恩者,仁也。--《礼记·丧服四制》 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韩非子·用人》 夫人有恩而背之,不祥莫大焉。--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又 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又如忘恩;报恩;恩润(恩惠德泽);恩义(恩情与道义);恩分(恩惠情分);恩惠教化。古代多指官方对人民而言;恩田(佛家田。三福之一。指父母) 情谊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三国演义》 恩 恩爱,亲爱 恩 ēn ①恩惠。 ②深厚的情义。 ③姓。 【恩赐】原指封建帝王为笼络人心而给予赏赐。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含贬义)。 【恩典】 ①恩惠。 ②给予恩惠。 【恩格斯】(1820-1895)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生于普鲁士莱茵释门市。1844年8月底,在巴黎会见马克思。1847年12月至1848年 1月,与马克思合写《共产党宣言》。1864年,同马克思一起创建并领导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与各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观点展开原则斗争。马克思逝世后,担 负整理和发表马克思文稿和继续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任。1889年,亲自参加第二国际的建立,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坚决的斗争。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著作收入《马克 思恩格斯全集》。 【恩惠】给予或受到的好处。 【恩怨】恩惠和怨恨。 【恩泽】比喻承受恩德,像草木得到雨露。旧时用以称皇帝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