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Q 牵衣舞儿童

"牵衣舞儿童"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23:20:47


简介: “牵衣舞儿童”出自宋代苏轼的《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yī wǔ ér tó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
内容: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离别之情和人生的无常。诗人描述了近别和远别的不同感受。近别时,他的容颜并没有改变,但内心却充满泪水;远别时,他们虽然相距很远,但内心却感同身受。诗人认为人生中无法避免离别,但只有亲身经历了离别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亲情和爱情的重要性。

苏轼以自己的经历来写作,他说自己最初来到宛丘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少年,和小孩子们一起玩耍,那时他并不知道会有这样的离别之恨。但是时间流转,像秋风一样匆匆过去,他们的别离之情却永无止境。他们问他何时回归,他回答说岁月在东方。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离合的循环,忧愁和喜悦的交替。他长长地叹息,比喻自己的生命如同飞蓬一样漂泊无定。他忧愁过多而提前变得苍白,却再也没有见到他所敬重的六一翁(指欧阳修,苏轼的老师和朋友)。

这首诗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了苏轼对离别和生命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亲情和友情的珍视。通过描绘自己的个人经历和感受,他使读者能够深入体会到离别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呼唤人们要珍惜眼前的亲情和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jìn bié bù gǎi róng, yuǎn bié tì zhān xiōng.
近别不改容,远别涕沾胸。
zhǐ chǐ bù xiāng jiàn, shí yǔ qiān lǐ tóng.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
rén shēng wú lí bié, shéi zhī ēn ài zhòng.
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
shǐ wǒ lái wǎn qiū, qiān yī wǔ ér tóng.
始我来宛丘,牵衣舞儿童。
biàn zhī yǒu cǐ hèn, liú wǒ guò qiū fēng.
便知有此恨,留我过秋风。
qiū fēng yì yǐ guò, bié hèn zhōng wú qióng.
秋风亦已过,别恨终无穷。
wèn wǒ hé nián guī? wǒ yán suì zài dōng.
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
lí hé jì xún huán, yōu xǐ dié xiāng gōng.
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
yǔ cǐ zhǎng tài xī, wǒ shēng rú fēi péng.
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蓬。
duō yōu fā zǎo bái, bú jiàn liù yī wēng.
多忧发早白,不见六一翁。
韵脚: 拼音:qiān yī wǔ ér tóng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一东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牵 (形声。从牛,冖”象牵牛的绳,玄声。本义牵牛) 同本义。引申为牵拉 牵,引前也。--《说文》 牵,引也。--《广雅》 飱牵。--《周礼·宰夫》。司农注牲牢可牵而行者。” 与其牵傍。--《周礼·牛人》。注牵傍,在辕外輓牛也。人御之,居其前曰牵,居其傍曰傍。” 牵牛悔亡。--《易·夬》 牵牛而过堂下者。--《孟子·梁惠王上》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杜甫《兵车行》 回车叱牛牵向北。--白居易《卖炭翁》 攀草牵棘。--《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牵笼(拉扯);庆(牵巾。新郎新娘拜 牵(牽)qiān ⒈拉,挽着,挽引向前~牛。手~手。~着向前走。 ⒉连带,带累~连。~累。~制。~一发而动全身。 ⒊惦念,缠连~肠挂肚。意惹情~。 ⒋拘束,拘泥~于所闻。 ⒌ 牵qiàn 1.挽船的绳索。

: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

:舞 (形声。从舛,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舞,动其容也。--《礼记·乐记》 乐容曰舞--蔡邕《月令章句》 又如舞旋(旋转的舞蹈;耍弄,舞弄);舞判(装扮钟馗、判官等形象的舞蹈);芭蕾舞;歌舞(唱歌和舞蹈的合称);舞局(舞会);舞咏(舞蹈歌咏);舞头(领舞者);舞天(古代东方部族 祭天之舞);舞妓(以歌舞娱人的妓女);集体舞 钟体的顶部 钲上谓之舞。--《考工记·凫氏》 舞 跳舞 请以剑舞。--《史记·项羽本纪》 项庄拔剑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 留连戏蝶时时舞 舞wǔ ⒈按一定的节奏转动身体,作出各种姿势的表演跳~。歌~。~蹈演员。能歌善~。 ⒉挥动~动。~拳。 ⒊玩弄~弊。~文弄墨。~文弄法。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儿 ér ①小孩子婴~。 ②年轻人(多指青年男子)男~。 ③儿子~女。 ④词尾,同前一字连成一个卷舌音小孩~。 【儿歌】儿童文学的一种。一般与童谣合称为儿童歌谣。儿歌是指反映儿童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短小活泼,用辞简明,节奏明快,韵律响亮,适合儿童接受和传唱。 童谣则指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 【儿化】〈语〉汉语普通话和某些方言中的一种语音现象,即后缀儿字不自成音节,而和前头的音节合在一起,使前一音节的韵母成为卷舌韵母。又叫儿化韵。 【儿化韵】见【儿化】。 【儿童节】见【六一儿童节】。 【儿童文学】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诗歌、小说、故事、戏剧等形式,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适应不同年龄的少年儿童的智力和爱好。 【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分支之一。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儿戏】像小孩子那么闹着玩。比喻对重要的工作或事情不负责、不认真视同~。 儿rén 1.见《说文.儿部》。 儿ní 1."齯"的古字。参见"齯齿"。 2.姓『有儿宽。见《汉书》本传。

:童〈名〉 (形声。重省声。本义男奴仆) 同本义 得童仆贞。--《易·旅》 童子执帚。--《仪礼·既夕礼记》 小童持斧。--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童奴(仆役);童隶(犹童仆);童仆(家僮和仆人);童妾(婢女;小妾) 小孩。年幼未成年的人 匪我求童蒙。--《易·蒙卦》 成童舞象。--《礼记·内则》 童寄者。--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童微伺其睡。 将杀童。 持童抵主人所。 又如童子(儿童;未成年的男子);童子科(科举考试中为儿童、少年设立的科目);童幼(童年;儿童);童角(一种儿童发式);童蒙(指无知的儿 童tóng ⒈小孩子儿~、~。牧~。 ⒉旧指未成年的男仆书~。家~。 ⒊牛、羊等未生角的,幼的~牛。~羊。 ⒋秃,没有草木的山~山。 ⒌愚昧无知反慧为~。 ⒍未结婚的~身。 童zhōng 1.用于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