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廿年高卧东山庐

"廿年高卧东山庐"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9 16:03:40


简介: “廿年高卧东山庐”出自明代皇甫汸的《长干行送陆仪曹重补南署》,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niàn nián gāo wò dōng shān lú,诗句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出处: 《长干行送陆仪曹重补南署》
内容:
长干里,金铺夹兰戺。
陵树苍苍控石城,淮流湜湜通江水。
廿年高卧东山庐,一朝更踏西京市。
马上耽游期不顾,缓辔微吟日将暮。
都人观者语道傍,白头何自始为郎?莫恨汉家今用少,须
看止辇拜冯唐。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皇甫汸
诗人介绍: (1497—1582)明苏州长洲人,字子循,号百泉。皇甫录第三子。嘉靖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云南佥事,以计典论黜。好声色狎游。工诗,尤精书法。有《百泉子绪论》、《解颐新语》、《皇甫司勋集》。
翻译:

这首诗词是明代皇甫汸所作,题为《长干行送陆仪曹重补南署》。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长干里,金铺夹兰戺。
陵树苍苍控石城,淮流湜湜通江水。
廿年高卧东山庐,一朝更踏西京市。
马上耽游期不顾,缓辔微吟日将暮。
都人观者语道傍,白头何自始为郎?
莫恨汉家今用少,须看止辇拜冯唐。

诗意:
《长干行送陆仪曹重补南署》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陆仪曹赴任南署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长干的景物和一些个人经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己境遇的思考。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运用了独特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物情感相融合,展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

赏析:
整首诗以长干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个人经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首句“长干里,金铺夹兰戺”描绘了长干的景色,金铺指的是石板路,夹兰戺则是指长干两旁的兰草芳香。接着,诗人描述了陵树苍苍控石城的景色,给人一种郁郁葱葱的感觉。诗中还描绘了淮河流淌通江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接下来,诗人转述了自己的经历,廿年高卧东山庐,一朝更踏西京市。这里表达了诗人长期隐居的意境,廿年高卧东山庐意味着长时间的隐居和安静。而一朝更踏西京市则代表着诗人离开东山庐,踏上了前往西京的旅程。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描述了自己马上的情景,马上耽游期不顾,缓辔微吟日将暮。诗人骑马行走,不顾时间的流逝,陶醉在游览中,缓缓地拨动缰绳,微微地吟唱着,天色渐渐将暮。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思索。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提到了白头之事,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年老的感慨。最后两句提到了冯唐,是指唐代文学家冯唐,通过对冯唐的称赞,表达了对文学的崇敬和对自己境遇的安慰。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经历的叙述,展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对生活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告别之情,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长干行送陆仪曹重补南署》

长干里,金铺夹兰戺。
陵树苍苍控石城,淮流湜湜通江水。
廿年高卧东山庐,一朝更踏西京市。
马上耽游期不顾,缓辔微吟日将暮。
都人观者语道傍,白头何自始为郎?
莫恨汉家今用少,须看止辇拜冯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皇甫汸送别陆仪曹赴南署补职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长干的景色和自己的旅程,反映了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索。

诗的开篇写道:“长干里,金铺夹兰戺。”长干是地名,这里描述了道路上铺满了石板,两旁夹着兰草香气。接着,诗人描绘了苍苍的陵树控制着石城,淮河的水流湜湜地通向大江。这些景物描绘了自然的壮丽和气势。

紧接着,诗人述说了自己的经历。他在东山庐高卧廿年,享受了长期的隐居生活,但有一天他决定离开东山庐,踏上了前往西京的旅程。他骑在马上,尽情地游览,不顾时间的流逝,缓缓地拨动缰绳,微微地吟唱,而太阳也即将落山。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描述了路人的议论:“都人观者语道傍,白头何自始为郎?”他们惊讶地问道:“你这白发头从何时开始成为郎官?”这里表达了对时光的流逝和年老的感叹。

诗的最后两句提到了冯唐,这是对唐代文学家冯唐的称赞。诗人说:“莫恨汉家今用少,须看止辇拜冯唐。”他劝诗人不要对如今朝廷任用人才较少而感到失望,而应当关注冯唐所表现出的才华和成就。

整首诗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线,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经历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诗中既有对友人的告别之情,又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文学的赞美,展示了作者细腻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对生活、时光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áng gàn lǐ, jīn pū jiā lán shì.
长干里,金铺夹兰戺。
líng shù cāng cāng kòng shí chéng, huái liú shí shí tōng jiāng shuǐ.
陵树苍苍控石城,淮流湜湜通江水。
niàn nián gāo wò dōng shān lú, yī zhāo gèng tà xī jīng shì.
廿年高卧东山庐,一朝更踏西京市。
mǎ shàng dān yóu qī bù gù, huǎn pèi wēi yín rì jiāng mù.
马上耽游期不顾,缓辔微吟日将暮。
dōu rén guān zhě yǔ dào bàng, bái tóu hé zì shǐ wèi láng? mò hèn hàn jiā jīn yòng shǎo, xū
都人观者语道傍,白头何自始为郎?莫恨汉家今用少,须
kàn zhǐ niǎn bài féng táng.
看止辇拜冯唐。
韵脚: 拼音:niàn nián gāo wò dōng shān lú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六鱼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廿 :廿〈数〉 二十◇也大写作念” 三月念六。--清·林觉民《与妻书》 廿二日天稍和。--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经廿年。-- 廿niàn二十~天。~四史。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三百六十五天, 闰年三百六十六天。 ⒉岁数~龄。~纪。也指按年龄划分的阶段青~。壮~。老~。 ⒊时期乾隆~间。清朝末~。 ⒋年节,有关年节的过~。新~。~画。~糕。 ⒌庄稼收成情况~景。~成。丰~。 ⒍ ⒎ ⒏ ①一年一晃就是两个~头儿。 ②时代旧社会那~头儿,穷人够苦呀。 ③年景这个~头儿好,大丰收。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说文》 巽为高。--《易·说卦》传 穷高极远,而测深厚。--《礼记·乐记》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 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战国策·魏策》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公孙丑下》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高平( 高gāo ⒈跟"低"相对 ①由下至上距离大的,离地面远的~山。~原。~楼。~空。 ②等级在上的~等。~级。 ③超过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温。~速。~质量。 ④声音大,响亮~声喊。~歌一曲。 ⒉品德才能优秀的~尚。~手。~明。崇~。 ⒊敬词有何~见?请问~寿? ⒋大,兴奋热烈情绪~。志气~。兴~采烈。 ⒌ ①指程度、优劣、深浅、轻重等未知~低。 ②到底,终究~低合适了。 ③无论如何不管~低,一定要做好。 ⒍

:卧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同本义 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 一生伏案卧。--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躺;卧而不眠 弛然而卧。--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溪头卧剥莲蓬。--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卧听风吹雨。--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陆游《示儿》 或立或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 卧冰(卧于冰上。古孝子卧冰事母的 卧(舙)wò ⒈伏在桌子上睡觉伏案而~。 ⒉躺,趴~床。~下。仰~。~射。 ⒊睡觉用的~铺。~室。~席。 ⒋禽兽趴伏鸭~草地。猫~灶旁。 ⒌平放着木棍~着。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庐 (形声。从广,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同本义 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说文》 庐,舍也。--《广雅》 余二十亩,以为庐舍。--《汉书·食货志》。注田中屋也。” 庐井有伍。--《左传·襄公三十年》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诗·小雅·信南山》 亦泛指简陋居室 屋室庐庾。--《荀子·正名》。注草屋也。”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晋·陶潜《读山海经诗》之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晋·陶潜《饮酒》 南阳诸葛庐。--唐·刘禹锡《陋室铭》 庐(廬)lú ⒈简陋的房屋草~。 ⒉居住可~。 ⒊宾客住的宿舍十里有~,~有饮食。 ⒋庐山,在江西省。 庐lǘ 1.古邑名。一作"卢"。在今湖北襄阳西南。本春秋庐戎国,被楚灭后为楚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