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砺斧时寻涧边石

"砺斧时寻涧边石"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30 09:16:53


简介: “砺斧时寻涧边石”出自明代高启的《伐木词》,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ì fǔ shí xún jiàn biān shí,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伐木词》
内容:
竹担挑多两肩赤,砺斧时寻涧边石
老夫气力秋渐衰,易斫喜有枯林枝。
白云无人暗空谷,远声丁丁如啄木。
暮归待伴不独行,前途虎多荆棘生。
长年不曾到城府,闻比山中路尤阻。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高启
诗人介绍: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明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翻译:

《伐木词》是明代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竹担挑多两肩赤,
砺斧时寻涧边石。
老夫气力秋渐衰,
易斫喜有枯林枝。

白云无人暗空谷,
远声丁丁如啄木。
暮归待伴不独行,
前途虎多荆棘生。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伐木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诗人通过描写竹担上的木材多到两肩都发红,以及砺斧时在涧边寻找石头来磨刀,展现了伐木人辛勤劳作的形象。诗中老夫的气力逐渐衰退,但他依然喜欢伐木,因为在枯林中易于砍伐。这表达了诗人对老年人坚持努力、乐观向上的态度。

诗中还描绘了白云无人的空谷,远处传来丁丁的声音,如同啄木鸟的叫声。这一描写增添了诗词的自然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伐木人在偏远山林中工作的孤独感。

最后两句表达了伐木人暮归时期待有伴而不愿独自行走的心情,同时也指出前方的道路充满了困难和挑战,就像是荆棘丛生的虎口。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对生活中困难和阻碍的认识,同时也传递了对坚持和勇敢面对困境的呼唤。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伐木人的生活场景和内心感受,表达了对老年人坚持努力、乐观向上的赞美,同时也传递了对困难和挑战的认识和呼唤。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hú dān tiāo duō liǎng jiān chì, lì fǔ shí xún jiàn biān shí.
竹担挑多两肩赤,砺斧时寻涧边石。
lǎo fū qì lì qiū jiàn shuāi, yì zhuó xǐ yǒu kū lín zhī.
老夫气力秋渐衰,易斫喜有枯林枝。
bái yún wú rén àn kōng gǔ, yuǎn shēng dīng dīng rú zhuó mù.
白云无人暗空谷,远声丁丁如啄木。
mù guī dài bàn bù dú xíng, qián tú hǔ duō jīng jí shēng.
暮归待伴不独行,前途虎多荆棘生。
cháng nián bù céng dào chéng fǔ, wén bǐ shān zhōng lù yóu zǔ.
长年不曾到城府,闻比山中路尤阻。
韵脚: 拼音:lì fǔ shí xún jiàn biān shí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砺 (形声。从石,厉声。本义粗磨刀石) 同本义 阴山多砺石。--《山海经·中山经》 刀砺。--《礼记·内则》 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又如砺石(可作磨刀石和石磨的一种粗石;泛指粗石);砺砥(磨刀石) 砺 引申为磨 胜自砺剑。--《史记·伍子胥列传》 又如砺剑(磨剑);砺砥(磨刀石);砺戈秣马(磨戈喂马);砺兵(磨快兵器) 钻研;磨炼 纪僧珍砥节砺行,终始无瑕。--《史通·品藻》 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文心雕龙·养气》 又如;砺淬(刻苦磨炼);砺志(励志;锐意) 砺(祕)lì ⒈粗的磨刀石。 ⒉磨~剑。~刀。

:斧〈名〉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同本义 斧,斫也。--《说文》 丧其资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 既破我斧。--《诗·豳风·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斧柯(斧柄;斧头与斧柄;做媒);斧脑(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绣(持斧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斧谓之黼。--《尔雅·释器》 加斧于椁上。--《礼记·檀弓上》 天子负斧依。--《礼记·明堂位》。注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 斧 fǔ ⒈砍东西用的工具~头。把~子拿来。 ⒉〈古〉一种兵器。 ⒊ 【斧正】 【斧政】请人修改文章的客气话。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 时(時、昬)shí ⒈一切物质不断运动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间。~候。~光。 ⒉时间的一段~期。~代。古~。秦~。平~。瞬~。盛极一~。 ⒊时间单位。一天分子~、丑~、寅~等十二~辰。一天分二十四小~。 ⒋节令,季节~令。~节。春夏秋冬四~。应~服装。 ⒌现在的,当前的~事。~髦。 ⒍经常,常常~常。~ ~见到。 ⒎不经常,间或~而。有~候。~好~坏。 ⒏规定的时间准~。按~上下班。 ⒐不定的时间不~。随~。 ⒑机会,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条件~机。~不可失。~不再来。 ⒒ ⒓ ⒔

:寻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 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 寻(尋)xún ⒈找,探求~找。~觅。~访。~求。~根究底。 ⒉随即,不久~即。 ⒊〈古〉长度单位。八尺为~,十六尺为常◇来用"寻常"〈表〉平常、普通的意思。 ⒋ ⒌ ⒍

:涧 (形声。从水,间声。本义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同本义 涧,山夹水也。--《说文》 于涧之中。--《诗·召南·采蘩》 时鸣春涧中。--唐·王维《鸟鸣涧》 陕西大涧。--宋·沈括《梦溪笔谈》 溪涧。--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涧谷(溪涧山谷);涧籁(山涧的水声) 涧谷,山谷 古代数词。万万沟为涧,即1064 水名 一曰涧水,出宏农西安东南入洛。╠ 涧jiàn两山之间的水沟山~。九溪十八~(杭州西湖著名胜景)。

:边 (形声。从辵,舩声。本义山崖的边缘) 同本义 边,行垂崖也。--《说文》 边,垂也。--《尔雅》 白帝城边足风波,瞿塘五月谁敢过。--唐·李白《荆州歌》 又如崖边;岸边;水池边;边侧(边沿,旁侧);边涯(边际;边缘) 边境 其在边邑。--《礼记·玉藻》。注九洲之外。” 顿颡于边。--《国语·吴语》。注边,边境也。” 臣闻五大不在边,五细不在庭。(五大一种大人物。)--《左传·昭公十一年》 思念北边之末安。--《盐铁论·利议》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杜甫《兵车行》诗 边 biān ①物体周围的部分海~。 ②界限~界、~防。 ③表示地位、方向东~、上~。 ④两个边连用,表示动作同时进行~学~用。 ⑤几何图形上夹成角的射线或围成多角形的线段。 ⑥姓。 【边鄙】边远的地方。 【边币】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晋察冀边区银行、豫鄂边区建设银行等发行的货币。 【边边边定理】有3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边陲】边境;边疆西北~。 【边关】边境上的关口。 【边角边定理】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那么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边款】刻于印侧的题记。包括年、月,名款、诗文、图案等。 【边塞】边境的要塞。 【边饰纹样】装饰于器物边缘的纹样。在服装、书籍封面和商品包装上常应用这种装饰。又称边缘纹样。民间称花边。 【边心距】正多边形的中心到它的一边的距离叫做正多边形的边心距。正多边形的边心距等于正多边形的内切圆半径r。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一侧以大陆为界,另一侧以半岛、岛屿或岛弧与大洋分隔,水流交换通畅。如我国的黄海、东海、南海。又称陆缘海。 【边缘科学】 ①以学科间有关的共同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以促进科学全面、深入发展的新兴学科。 ②专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所产生的新生学科。又叫交叉科学、跨学科科学。 【边缘纹样】见【边饰纹样】。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动物,由于某种程度上种类的混杂,在种类和数量上均较相邻生物群落丰富。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石 dan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十斗为一石。--《说苑·辨物》 关石和钧。--《国语·周语》。注今之斛也。” 一石沙,几斤重,朝载暮载将何用?--唐·白居易《官牛》 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书·律历志上》 重不过石。--《国语·周语》。注百二十斤也。” 石 shi (象形。甲骨文字形。右象岩角,左象石块。石”是汉字的一个部首 石shí ⒈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头。矿~。岩~。 ⒉指石刻金~。碑~。 ⒊使用石头制成的~针。~砚。~磨。 ⒋〈古〉作武器用的石块矢~。 ⒌〈古〉重量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 ⒍〈古〉容量单位。十斗为一~。 石dàn 1.岩石;石头。构成地壳的矿物硬块。 2.指陨石。 3.指磨刀石。引申为磨平。 4.乐器名。指石磬。古代八音之一。 5.指碑碣。 6.指矿物类药物。 7.指道教 用矿石炼的所谓长生的药。 8.指砭石。古时治病用的石针。 9.引申为针砭,用石针治病。 10.结石的省称。 11.坚固;坚硬。 12.形容声音重浊﹑不响亮。 13.投掷 。 14.通"硕"。大。参见"石师"﹑"石画"等。 15.古地名。 16.古西域国名。 17.量词。(今读dàn)。计算容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 18.量词。(今读dàn)。计算重量 的单位。一百二十斤为一石。 19.量词。(今读dàn)。官俸的计量单位。秦汉以为官位的品级,如万石﹑二千石等。 20.量词。(今读dàn)。计算弓弩强度的单位。 21.量 词。(今读dàn)。方言。计算农田亩分的单位。 22.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