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B 兵戈故国知谁在

"兵戈故国知谁在"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16:07:38


简介: “兵戈故国知谁在”出自明代吴惟善的《寄武昌诸友》,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īng gē gù guó zhī shuí zài,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出处: 《寄武昌诸友》
内容:
黄鹤山前汉水濆,一时英俊总能文。
金钗佐酒年俱少,银烛钞书夜每分。
雁杳鱼沉劳远思,狼贪羊狠绝前闻。
兵戈故国知谁在,目断西南日暮云。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吴惟善
诗人介绍: 吴惟善,明代著名诗人。樊川人,诗人丁鹤年表兄,履历与生卒年不详。《丁鹤年集》后附其诗五首。吴惟善学问渊博,他的诗讲究章法,富于联想。
翻译:

《寄武昌诸友》是明代吴惟善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黄鹤山前汉水濆,
一时英俊总能文。
金钗佐酒年俱少,
银烛钞书夜每分。
雁杳鱼沉劳远思,
狼贪羊狠绝前闻。
兵戈故国知谁在,
目断西南日暮云。

译文:
在黄鹤山前汉水流淌,
曾经有很多才俊都能文辞出众。
金钗辅佐酒,他们年纪都还很年轻,
银烛下抄写书信,每个夜晚都分分秒秒。

雁飞得遥远,鱼沉入深,辛劳之下思念远方,
狼残忍,羊柔弱,以前的消息已经绝迹。
战争的火光照耀故国,谁知道现在还有谁?
视线被遮蔽,西南的太阳渐渐西落,云彩笼罩。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武昌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之意。

首句描绘了黄鹤山前汉水的美景,黄鹤山和汉水都是武昌地区的地标,展示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厚意。

第二句通过提到曾经在这个地方出现过的杰出人才,表达了对这片土地上英俊才子的赞誉,他们以文学才华著称。

第三句和第四句描述了年轻人的生活场景,金钗和银烛都是诗词中常用的象征,金钗佐酒暗示了年轻人的豪情壮志,而银烛钞书则展现了他们在夜间默默努力的形象。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比喻的手法,运用雁和鱼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离乡别井的辛酸和思念之情。同时,狼和羊的对比也揭示了战乱时期的残酷和无奈。

最后两句以目断和日暮云的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战乱导致了国家的不安定,使得人们对现状充满疑惑和困惑。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以及对乱世变迁的忧虑,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一种深沉而哀怨的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huáng hè shān qián hàn shuǐ fén, yī shí yīng jùn zǒng néng wén.
黄鹤山前汉水濆,一时英俊总能文。
jīn chāi zuǒ jiǔ nián jù shǎo, yín zhú chāo shū yè měi fēn.
金钗佐酒年俱少,银烛钞书夜每分。
yàn yǎo yú chén láo yuǎn sī, láng tān yáng hěn jué qián wén.
雁杳鱼沉劳远思,狼贪羊狠绝前闻。
bīng gē gù guó zhī shuí zài, mù duàn xī nán rì mù yún.
兵戈故国知谁在,目断西南日暮云。
韵脚: 拼音:bīng gē gù guó zhī shuí zài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十贿  (仄韵) 去声十一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榡、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

:戈〈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种长柄兵器形。本义一种兵器) 中国古代的主要兵器 戈,平头戟也。从弋、一,横之象形。--《说文》。按,戈者,柲也,长六尺六寸,其刃横出,可勾可击,与矛专刺、殳专击者不同,亦与戟之兼刺与勾者异。 执戈上刃。--《书·顾命》 称尔戈。--《书·牧誓》 戈广二寸。--《考工记·冶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楚辞·屈原·国殇》 青铜制,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其突出部分名援,援上下皆刃,用以横击和钩杀,勾割或啄刺敌人,因此,古代叫做勾 戈gē〈古〉兵器♂刃长柄,可以横击。是我国青铜时代的主要兵器。

:故〈名〉 (形声。从攴,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故gù ⒈旧,过去的,跟"新"相对~旧。会见~人(故人老朋友)。回到~居。 ⒉意外的事情突然变~。医疗事~。 ⒊事中原遂多~。 ⒋原因缘~∥~。 ⒌存心,有意明知~犯。~意刁难。 ⒍本,原来的思~乡。归~里。遥望~国。 ⒎死,死亡人已~。病~了。 ⒏连词。所以,因此事已明确,~不再问。 ⒐ ⒑ ①旧事,过去的事情已是~事。 ②章程,制度奉行~事。 ③有情节、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历史~事。民间~事。曲艺~事。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知,识也。--《玉篇》 知汝远来应有意。--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心徹为知。--《庄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史记·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后汉书·列女传》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欧阳修《归田录》 不知几千里。--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为之。--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风(知道情况 知zhī ⒈晓得,明了~晓。~道。~己~彼。 ⒉使知道通~。告~。 ⒊感觉,认识到~觉。 ⒋见识,学识,学问~识。求~。真~。 ⒌了解相~。〈引〉相亲新~。~己。~音。~心人。 ⒍主持,主管~县、~事(旧时指县长)。 ⒎〈古〉通"智"。聪明,智慧。 ⒏ ⒐ 知zhì 1.聪明;智慧。 2.姓。春秋时晋有知罃。

:谁 (形声。从言,隹声。金文字形,象鸟在叫。①基本义什么人。《左传·隐公元年》其谁曰不然?”②什么。《说文》何也。”) 哪个人或哪些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 又如那是谁;站在门口的人是谁;这个单位谁当政;你把书给了谁?谁承望(谁想到);谁家子(谁,何人);谁子(谁氏,何人);谁当(谁人,何人) 某人 每个人 表示疑问。指事物,相当于什么” 谁shéi(又读shuí)代词。 ⒈疑问代词。什么人~在说话? ⒉任何人这件事~都能做。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 又如在生日(在世时);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在世之日);在堂(母亲健在);父母健在 居于,处于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公在乾侯 在zài ⒈存,生存存~。健~。人~阵地~。 ⒉居于,处于,置于~职。留~。我昨天~家。碗~桌子上。 ⒊〈表〉动作的进行她~做实验。我正~写字。 ⒋介词。〈表〉动作的地点、时间、范围、情况等~学校学习。~晚上看电视。~全国普及中学教育。~有利的条件下。 ⒌跟"所"连用〈表〉强调~所不惜。~所不辞。~所难免。 ⒍在于,关系到某方面事~人为。农业的根本出路~于机械化。 ⒎ ①在于。 ②介意不~乎。 ⒏ ⒐ ⒑ ①可望见的。 ②即将到来胜利~望。 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