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枌榆故国三千里

"枌榆故国三千里"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7:23:33


简介: “枌榆故国三千里”出自宋代黄公度的《方帅务德生朝三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fén yú gù guó sān qiān lǐ,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出处: 《方帅务德生朝三首》
内容:
一别帝城今几秋,忧时不复为身谋。
枌榆故国三千里,桃李新阴四十州。
谈笑折冲无鼠辈,平生推毂尽清流。
急面整顿乾坤了,鸣玉槐庭要黑头。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黄公度
诗人介绍: 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绍兴八年进士第一,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后被秦桧诬陷,罢归。除秘书省正字,罢为主管台州崇道观。十九年,差通判肇庆府,摄知南恩州。桧死复起,仕至尚书考功员外郎兼金部员外郎,卒年四十八,著有《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
翻译:

《方帅务德生朝三首》是宋代诗人黄公度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一别帝城今几秋,
忧时不复为身谋。
枌榆故国三千里,
桃李新阴四十州。
谈笑折冲无鼠辈,
平生推毂尽清流。
急面整顿乾坤了,
鸣玉槐庭要黑头。

诗意:
这首诗以诗人离开帝都已有多年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时光的感慨和对自己成就的思考。诗中通过描绘故国的景物和自己的经历,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追求,呼唤着改变现状和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词以丰富的意象和深层次的表达展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下面对每一节诗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节诗:“一别帝城今几秋,忧时不复为身谋。”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已离开帝都多年的时间,对过去的忧虑和对未来的追求。诗人对时光的流逝感到忧虑,但他也不再为个人的私利而忧虑。

第二节诗:“枌榆故国三千里,桃李新阴四十州。”
通过描绘故国的景物,诗人表达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新生活的期待。枌榆和桃李分别象征着旧时代和新时代,诗人希望能够在新的环境中获得新的机遇。

第三节诗:“谈笑折冲无鼠辈,平生推毂尽清流。”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追求和态度。诗人希望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笑折冲,不与平庸之辈为伍。他追求清流,追求卓越,将一生都奉献给追求更高境界的事业。

第四节诗:“急面整顿乾坤了,鸣玉槐庭要黑头。”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和对追求更高境界的决心。诗人希望能够改变现状,整顿社会的乾坤。他渴望在行动中发出响亮的声音,为自己的信念而奋斗。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了他对追求卓越和改变现状的决心。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表达,诗人呼唤着改变和进步的力量,体现了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关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ī bié dì chéng jīn jǐ qiū, yōu shí bù fù wèi shēn móu.
一别帝城今几秋,忧时不复为身谋。
fén yú gù guó sān qiān lǐ, táo lǐ xīn yīn sì shí zhōu.
枌榆故国三千里,桃李新阴四十州。
tán xiào zhé chōng wú shǔ bèi, píng shēng tuī gǔ jǐn qīng liú.
谈笑折冲无鼠辈,平生推毂尽清流。
jí miàn zhěng dùn qián kūn le, míng yù huái tíng yào hēi tóu.
急面整顿乾坤了,鸣玉槐庭要黑头。
韵脚: 拼音:fén yú gù guó sān qiān lǐ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枌fén 1.木名。白色树皮之榆。 2.通"棼"。阁楼的栋。参见"枌栱"。

:榆〈名〉 榆树 榆,白枌。--《说文》。按,榆皮色赤,其白者为枌也。荚可食,亦可为酱。 堇萱枌榆。--《礼记·内则》 我决起而飞抢榆枋。--《庄子·逍遥游》 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木材可供建筑或制器械、家具等。如榆枋(借喻见识浅陋;也指眼界狭小);榆荚(古代钱币名称,汉代铸造) 榆yú榆树,落叶乔木。花小,早春开放。果实外壳有膜质的翅,叫"榆夹"或"榆钱"。果实可吃或作饲料。木材坚硬可供建筑或制器物。树皮纤维可代麻用。

:故〈名〉 (形声。从攴,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故gù ⒈旧,过去的,跟"新"相对~旧。会见~人(故人老朋友)。回到~居。 ⒉意外的事情突然变~。医疗事~。 ⒊事中原遂多~。 ⒋原因缘~∥~。 ⒌存心,有意明知~犯。~意刁难。 ⒍本,原来的思~乡。归~里。遥望~国。 ⒎死,死亡人已~。病~了。 ⒏连词。所以,因此事已明确,~不再问。 ⒐ ⒑ ①旧事,过去的事情已是~事。 ②章程,制度奉行~事。 ③有情节、有吸引力、能感染人的真实的或虚构的事情历史~事。民间~事。曲艺~事。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千〈数〉 (形声。从十,人声。本义数目。十百为千) 同本义 千,十百也。--《说文》 又如千夫(一千个成年男子);千门(千家);千社(25家为社,千社为25000家);千祀(千年,千代);总数为一千;千乘(兵车千辆);千载(千年) 千 〈形〉 比喻数甚大;许许多多 清丽千眼。--陆机《文赋》。注光色盛貌。” 又如千千(比喻数目很多);千般(多种花样);千寻(形容极高);千钟(丰厚的俸禄。指富贵);千万劫(很长久);千式百样(各种各样);成千上万;白发三千丈;千丁(很多人);千人坑 (指堆积大量人尸的土坑);千山(极言山多);千百(极言其多);千帆 千qiān ⒈数目十个百为一~。 ⒉〈表〉众多,极大~军万马。~辛万苦。 ⒊ ⒋ ⒌ ⒎"。

:里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同本义 褃,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褃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褃。--《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内,中。与外相反 褃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 里(裡)lǐ ⒈长度单位1公~为1000米,合二市~,即三百丈。 ⒉〈古〉一种居民组织。五家为邻,五邻为~。今指街坊~弄。邻~。 ⒊家乡故~。同~(同乡)。 ⒋衣服里层绿衣黄~。〈引〉里面,内部城市~。手掌~。柜子~。 ⒌物体内层,跟"表"、"面"相对~层。~面。袜~儿。被盖~子。表~如一。 ⒍一定范围以内山~。那~。哪~?黑夜~。 ①靠左边,靠里的那边。 ②〈方〉内行知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