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K 克复郡治

"克复郡治"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8 02:14:36


简介: “克复郡治”出自明代刘炳的《义士歌》,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kè fù jùn zhì,诗句平仄:仄仄仄仄。
出处: 《义士歌》
内容:
番阳胡公,字振祖。
当元之季,以义起兵,克复郡治,纪功,授饶州府判。
后从官军转战至浮梁,与敌相拒,粮尽矢绝,义不辱,愤
骂,以身死之。
乡贡蔡渊仲先生为之立传,予作歌以表其节义焉。
至正甲午也。
昆仑昼裂黄河决,京畿地毛白于雪。
鬼母啼秋天雨鱼,武库兵鸣剑飞血。
黄屋播越烟尘张,四海感激思勤王。
鄱阳胡公躯七尺,义旗塞路寒无光。
鸢肩火色万里壮,虎气电目千夫强。
城头阵云压鼙鼓,酾酒椎牛显露布。
破釜沉船晓更征,囊沙壅水宵还渡。
万乘千旟骠骑营,转战直薄浮梁城。
孤军粮尽朝飡草,间道人稀夜煮冰。
铁甲照霜弓影曲,宝刀磨月水痕腥。
旄头芒射前星落,恃勇骁腾身不却。
凄凉马革裹尸归,谁复声名写麟阁。
郡侯纪绩笔如椽,父老相传泪泫然。
三尺荒坟何处是,忠臣后代子孙贤。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刘炳
诗人介绍: 元明间江西鄱阳人,字彦炳。元顺帝至正中,从军于浙。元末诣朱元璋,献书言事。平江西,授中书典签。洪武中屡升大都督府掌记,除东阿知县。旋以病告归,年六十九卒。工诗,有《春雨轩集》。
翻译: 番阳胡,宇振祖。
在元朝末年,以义兵起,恢复郡治,纪功,授任饶州府判。
后从官军转战到浮桥,与敌人对峙,粮尽箭绝,义不辱,愤怒
骂,因为他死的。
乡贡蔡渊仲先生为他立了传,我作了一首歌来表达他的节义呢。
至正甲午啊。
昆仑白天裂黄河决口,京畿地区毛白在雪。
鬼母哭着秋天降鱼,武库兵器叫剑飞血。
黄屋流亡烟尘张,四海感激思勤王。
鄱阳胡七尺身躯,起义路堵塞寒无光。
鹰肩火的颜色里长大,老虎气电目千人强。
城头阵云压鼓鼙,醒酒杀牛显露布。
破釜沉船早上再征,在潍水宵回过口袋。
万辆千旗骠骑营,转战直薄浮梁城。
我军粮尽朝餐草,人稀夜煮冰之间。
铁甲照霜弓影曲,宝刀磨月水痕腥。
旄头星射前星落,恃勇骁腾身不退。
凄凉马皮裹尸回,谁又名声写麒麟阁。
郡侯纪绩笔如椽,父老相传泪潸然。
三尺荒坟何处是,忠臣后代子孙贤。
* 此部分翻译来自Baidu,仅供参考
读音: fān yáng hú gōng, zì zhèn zǔ.
番阳胡公,字振祖。
dāng yuán zhī jì, yǐ yì qǐ bīng, kè fù jùn zhì, jì gōng, shòu ráo zhōu fǔ pàn.
当元之季,以义起兵,克复郡治,纪功,授饶州府判。
hòu cóng guān jūn zhuǎn zhàn zhì fú liáng, yǔ dí xiāng jù, liáng jǐn shǐ jué, yì bù rǔ, fèn
后从官军转战至浮梁,与敌相拒,粮尽矢绝,义不辱,愤
mà, yǐ shēn sǐ zhī.
骂,以身死之。
xiāng gòng cài yuān zhòng xiān shēng wèi zhī lì zhuàn, yǔ zuò gē yǐ biǎo qí jié yì yān.
乡贡蔡渊仲先生为之立传,予作歌以表其节义焉。
zhì zhèng jiǎ wǔ yě.
至正甲午也。
kūn lún zhòu liè huáng hé jué, jīng jī dì máo bái yú xuě.
昆仑昼裂黄河决,京畿地毛白于雪。
guǐ mǔ tí qiū tiān yù yú, wǔ kù bīng míng jiàn fēi xuè.
鬼母啼秋天雨鱼,武库兵鸣剑飞血。
huáng wū bō yuè yān chén zhāng, sì hǎi gǎn jī sī qín wáng.
黄屋播越烟尘张,四海感激思勤王。
pó yáng hú gōng qū qī chǐ, yì qí sāi lù hán wú guāng.
鄱阳胡公躯七尺,义旗塞路寒无光。
yuān jiān huǒ sè wàn lǐ zhuàng, hǔ qì diàn mù qiān fū qiáng.
鸢肩火色万里壮,虎气电目千夫强。
chéng tóu zhèn yún yā pí gǔ, shāi jiǔ chuí niú xiǎn lù bù.
城头阵云压鼙鼓,酾酒椎牛显露布。
pò fǔ chén chuán xiǎo gèng zhēng, náng shā yōng shuǐ xiāo hái dù.
破釜沉船晓更征,囊沙壅水宵还渡。
wàn shèng qiān yú piào qí yíng, zhuǎn zhàn zhí báo fú liáng chéng.
万乘千旟骠骑营,转战直薄浮梁城。
gū jūn liáng jǐn cháo cān cǎo, jiān dào rén xī yè zhǔ bīng.
孤军粮尽朝飡草,间道人稀夜煮冰。
tiě jiǎ zhào shuāng gōng yǐng qū, bǎo dāo mó yuè shuǐ hén xīng.
铁甲照霜弓影曲,宝刀磨月水痕腥。
máo tóu máng shè qián xīng luò, shì yǒng xiāo téng shēn bù què.
旄头芒射前星落,恃勇骁腾身不却。
qī liáng mǎ gé guǒ shī guī, shuí fù shēng míng xiě lín gé.
凄凉马革裹尸归,谁复声名写麟阁。
jùn hóu jì jī bǐ rú chuán, fù lǎo xiāng chuán lèi xuàn rán.
郡侯纪绩笔如椽,父老相传泪泫然。
sān chǐ huāng fén hé chǔ shì, zhōng chén hòu dài zǐ sūn xián.
三尺荒坟何处是,忠臣后代子孙贤。
韵脚: 拼音:kè fù jùn zhì
平仄:仄仄仄仄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克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 同本义 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古文亦象肩形。 佛时仔肩。--《诗·周颂·敬之》。传仔肩,克也。” 子克家。--《易·蒙》 邾子克。--《左传·隐公元年》 周王子克。--《左传·桓公十八年》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诗·豳风·伐柯》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书·大禹谟》 又如克当(担当,承受);克堪(胜利);克家(能承担家事);克祚(能继承祖辈的福禄);克家子(克家儿。能继承祖业 克( ⒈至 ⒋剋、 ⒈至 ⒋尅)kè ⒈攻破,战胜连~数城。~敌制胜。 ⒉制伏,抑制~服。~制。奉公~己。 ⒊约定或限定(时间)~日起程。~期完成。 ⒋通"刻"。雕刻,苛刻~画。性俭~。 ⒌能够~勤~俭。~尽职责。 ⒍消化~食。 ⒎公制重量单位,旧称"公分"。一千克为一公斤。 ⒏藏族地区的容量单位,一克青稞约为二十五市斤。也是土地的面积单位,一克约为一市亩。 克kēi 1.训斥;狠狠批评。 2.方言。抠取。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羘》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 复(復) fù ⒈返,回去往~。至今五十年而不~。 ⒉回答,回报~命。~信。报~。~仇。 ⒊还原,使回归恢~。~原。~员军人。 ⒋又,再死灰~燃。冀~得兔,兔不可~得(冀希望)。 ⒌重叠,繁多的,不是单一的~杂。~层。~句。重~。山重水~疑无路。~式立交桥。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同本义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 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谪守巴陵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周容《芋老人传》 自郡城走数十里。 又如郡属(郡守的属员);郡廨(郡府);郡朝(郡署的厅事。亦指郡守);郡章(郡太守 郡jùn〈古〉行政区域。秦朝以前比县小。自秦朝起比县大,秦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

:治 (形声。从水,台声。①本义水名。②引申义治水;整治;修治) 同引申义 昔禹治洪水。--郦道元《水经注》 民治渠。--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遂治别院,使夫妇成礼。--《聊斋志异·小翠》 其后治装行,东入海求其师云。--《史记·孝武本纪》 又如治酒(置办酒食);治步(修整仪容,举止合乎法度);治任(整理行装);治行(治严。整理行装);治缮(修缮);治茸(修缮) 治理;管理;统治 治国无法则乱。--《吕氏春秋·察今》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 治zhì ⒈管理~理。~家。抓纲~国。 ⒉处理,惩处、医疗、研究等~丧。处~。~罪。惩~。医~。~病。~学。~世之道。 ⒊整理,修整~装。~山。~水。~淮。整~。 ⒋太平,安定,跟"乱"相对国~。天下大~。 ⒌消灭病虫害~虫。~蝗。 ⒍〈古〉称地方政府所在地县~。州~。府~。 ⒎ ⒏ ⒐ 治yí 1.古水名。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上游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桑干河。下游东流入渤海。参阅《汉书.地理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