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B 兵法虽妙何足论

"兵法虽妙何足论"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20:59:07


简介: “兵法虽妙何足论”出自宋代秦观的《雪浪石》,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bīng fǎ suī miào hé zú lùn,诗句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出处: 《雪浪石》
内容:
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
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
金华掉头不肯住,乞身欲老江南村。
天恩许兼两学士,将兵百万守北门。
居士强名曰天元,寤寐山水劳心魂。
高斋引泉注奇石,迅若飞浪来云根。
朔南修好八十载,兵法虽妙何足论
夜阑番汉人马静,想见雉堞低金盆。
报罢五更人吏散,坐调一气白元存。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秦观
诗人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翻译:

诗词:《雪浪石》

作者:秦观(宋代)

汉庭卿士如云屯,
结绶弹冠朝至尊。
登高履危足在外,
神色不变惟伯昏。
金华掉头不肯住,
乞身欲老江南村。
天恩许兼两学士,
将兵百万守北门。
居士强名曰天元,
寤寐山水劳心魂。
高斋引泉注奇石,
迅若飞浪来云根。
朔南修好八十载,
兵法虽妙何足论。
夜阑番汉人马静,
想见雉堞低金盆。
报罢五更人吏散,
坐调一气白元存。

中文译文:
汉朝的朝廷中,卿士们如云屯集,
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戴着冠冕,朝拜至尊。
他们登上高山,冒着危险,脚步迈向外界,
神色不变,只有伯昏才不明白。
金华城转身不肯停留,
乞求离开,想在江南村庄安享晚年。
天恩赐予两位学士的荣耀,
将士们百万守卫北门。
一个居士被尊称为天元,
白天夜里都辛勤努力,心灵劳累。
他在高斋引导泉水流入奇石,
如同飞浪般迅疾地来到云根。
修好朔方南北八十年,
虽然兵法高明,难以言论尽。
夜深人静,番汉人马守卫着,
想象着城堞上低垂的金盆。
官员们报告结束,五更时人吏散去,
只有他一人静坐,调整心境,白天依然坚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时期的社会景象和人物形象,以及对士人和将士们的赞美。诗中通过对汉朝朝廷中卿士们的描绘,表现了他们的高贵和举止得体。同时,也反映了他们面临的危险和追求安逸的欲望,对江南村庄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汉朝时期士人们在政治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困惑和选择。

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名叫天元的居士,他用心灵和劳动去追求山水之美,修缮高斋,引泉注石,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种对山水的描写,以及奇石迅疾来到云根的形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对奇妙事物的赞叹。

诗的最后描绘了夜深时番汉人马守卫城堞的景象,以及诗人独自静坐调整心境的场景。这里呈现了一种宁静与孤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官员的疏离感,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调整。

《雪浪石》是秦观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对汉朝时期社会景象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了士人们的追求和内心的困惑。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美的追求。

诗的开篇描述了汉朝朝廷中卿士众多,他们穿着华丽的服饰,朝拜至尊,展现了他们的高贵和仪态。然而,他们登高履险,远离尘嚣,却只有伯昏这样无知的人无法理解他们的选择,表达了士人们在政治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困惑。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金华城中无法停留的心情,他们渴望离开喧嚣,到江南村庄安享晚年。这反映了士人们对自由和宁静的向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中还出现了一个名叫天元的居士,他用心灵和劳动去追求山水之美。他修缮高斋,引泉注石,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描写奇石迅疾来到云根的景象,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感和对奇妙事物的赞叹。

最后,诗人描绘了夜深时番汉人马守卫城堞的景象,以及自己独自静坐调整心境的场景。这里呈现了一种宁静与孤独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官员的疏离感,以及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和调整。

整首诗描绘了宋代时期士人们的追求和内心的纷扰,通过对社会景象、自然景观和个人心境的描写,展现了秦观对人生意义和境遇的思考。同时,诗中运用了精细的描写和意象的构建,赋予诗作以美感和艺术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hàn tíng qīng shì rú yún tún, jié shòu dàn guān cháo zhì zūn.
汉庭卿士如云屯,结绶弹冠朝至尊。
dēng gāo lǚ wēi zú zài wài, shén sè bù biàn wéi bó hūn.
登高履危足在外,神色不变惟伯昏。
jīn huá diào tóu bù kěn zhù, qǐ shēn yù lǎo jiāng nán cūn.
金华掉头不肯住,乞身欲老江南村。
tiān ēn xǔ jiān liǎng xué shì, jiāng bīng bǎi wàn shǒu běi mén.
天恩许兼两学士,将兵百万守北门。
jū shì qiáng míng yuē tiān yuán, wù mèi shān shuǐ láo xīn hún.
居士强名曰天元,寤寐山水劳心魂。
gāo zhāi yǐn quán zhù qí shí, xùn ruò fēi làng lái yún gēn.
高斋引泉注奇石,迅若飞浪来云根。
shuò nán xiū hǎo bā shí zài, bīng fǎ suī miào hé zú lùn.
朔南修好八十载,兵法虽妙何足论。
yè lán fān hàn rén mǎ jìng, xiǎng jiàn zhì dié dī jīn pén.
夜阑番汉人马静,想见雉堞低金盆。
bào bà wǔ gēng rén lì sàn, zuò diào yī qì bái yuán cún.
报罢五更人吏散,坐调一气白元存。
韵脚: 拼音:bīng fǎ suī miào hé zú lùn
平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三元  (仄韵) 去声十四愿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榡、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

:法 (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从廳”,即解廳,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 同基本义 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廳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说文》 利用刑人,以正法也。--《易·蒙》 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书·吕刑》 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盐铁论·诏圣》 杀戮禁诛谓之法。--《管子·心术》 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大戴礼记》 失期 法 fǎ ⒈由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颁布后强制执行的规则~令。~律。宪~。民~。刑~。犯~∠~。 ⒉规律~则。 ⒊处理事物的手段方~。办~儿。乘~。疗~。想个~子。 ⒋标准,仿效,可仿效的~帖。~书。效~。便国不必~古。 ⒌佛教的教义佛~。 ⒍封建迷信的骗人把戏~术。作~。 ⒎ 【法宝】 ①佛教用语。指佛说法,也指僧尼的衣钵、锡杖等。 ②宗教或神魔、童话小说中所谓的法力、宝物等。〈喻〉特别有效的思想、事物、方法等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三大~宝。 ⒏ 【法院】行使审判权的国家机关。 ⒐ 【法家】 ①对书法家、画家的尊称。 ②春秋战国时期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以商鞅、韩非等为代表。

:虽 (形声。从虫,唯声。古读。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又如虽故(虽然);他虽身负重伤,但坚决不下火线 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 虽(雖)suī ⒈连词。即使,纵然~然。麻雀~小,肝胆俱全。为人民的利益而死,~死犹生。会议~短,但可解决问题。 ⒉只,仅有~有。 虽wèi 1.兽名。

:妙 (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少,少亦声。美妙少女。本义美,好) 同本义 尽所历妙。--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又如天镜之句为妙;妙巧(美妙奇巧);妙香(特好的香气);妙丽(容貌美好);妙观(美妙的观察);妙引(佳美的文辞);妙色(庄严或美丽的色彩) 神妙 其当是其妙处不传。--《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妙理(神妙的道理);妙略(夺谋,妙计);妙契(神妙的契合);妙用(神妙的作用);妙笔(神妙之笔。指书画或文字的高手) 精妙;精微 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 妙(玵)miào ⒈美,好~语。美~。 ⒉奇巧,神奇奇~。巧~。~计。~用。~手回春。 ⒊小,微小纤~。 ⒋玄,深奥玄~。天下~理至多。 ⒌〈古〉通"渺"。深远~远不测。 妙miǎo 1.细小,微小。 2.远。

:何〈代〉 什么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又如何人;何物;有何困难;何干(有什么相干)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 何hé ⒈疑问词。 ①什么来者~人?他为~事?有~难处? ②为什么~不这样?~乐不为? ③怎样如~办?要他~如? ④怎么~至于此? ⑤哪里~曾相见?~去~从? ⒉副词。多么~雄哉!开国~茫然。 ⒊〈古〉通"荷"。背,扛,担。 何hè 1.扛,以肩承物。 2.承受。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足zú ⒈脚~迹。手舞~蹈。 ⒉满,够量,充分满~。~够。充~。富~。 ⒊补上补~。以昼~夜。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可完成。 ⒌尽情地,尽量地他们~玩了半天。 ⒍值得不~为奇。微不~道。 ⒎够得上这本书~有八万字。 ⒏ 足jù 1.(今读zú)补足;凑满。 2.拥,增益。参见"足本"。 3.过分。参见"足恭"。

:论 《论语》的简称 论语 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论 (形声。从言,仑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 论(論)lùn ⒈商讨,判断,研究讨~。议~。评~。争~。就事~事。 ⒉主张,学说进化~。唯物~。 ⒊文体名。论述事物的内容、意义,阐明道理~文。社~。实践~。 ⒋衡量,评定~罪。 ⒌按照~件计酬。~质核价。 论(論)lún〈古〉《论语》儒家经典书籍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