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邅回犹刺郡

"邅回犹刺郡"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1 03:44:03


简介: “邅回犹刺郡”出自唐代薛蒙的《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ān huí yóu cì jù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出处: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内容: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
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
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
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薛蒙
诗人介绍: 河东汾阴人,字中明。韦温婿。文宗开成中登进士第,历陈许观察判官、监察御史。宣宗大中间,历考功、司勋郎中。时崔铉为相,与温善,蒙因得参与议论,干谒者奔走其门,时人为谚以讥之。能诗。
翻译: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
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
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
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

译文:

我与绵州于中丞一同登上越王楼,
眺望左岸的绵江,五马在此驱散忧愁。
暑退后的千山覆盖着柔软的雪,风吹来,万木呈现秋的颜色。
我时而停留回望,感觉自己像是一只系在水滩上的小船。
即使有徵黄的美景在等待,我也不会厌倦这次旅行。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和绵州于中丞一同登上越王楼,眺望左岸的绵江,欣赏夏日退去的千山雪和秋天的万木风景的情景。诗人感叹自己身处异乡,感觉像是一只系在岸边的小船,但他并不会厌倦旅行,即使等待他的是徵黄的美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借景抒发了他对美景的喜爱和对旅行的热爱。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暑退后的千山雪和风吹来的秋天万木,表达了诗人眼中的美景。通过比较自己与小船的相似之处,揭示了诗人在异乡的彷徨感。最后,诗人表示即使名川如徵黄的美景在等待,他也不会对旅行感到厌倦。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文字,描绘了壮丽的自然美景和诗人旅行的心境。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绘暑退后的千山雪和风吹来的秋天万木,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诗人通过自比小船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在异乡的游荡之感。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洁明了,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通过描绘美景和表达情感,诗人传达了他对旅行的热爱和享受。整首诗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旅行的执着与追求,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zuǒ mián jiāng shàng lóu, wǔ mǎ cǐ xiāo chóu.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
shǔ tuì qiān shān xuě, fēng lái wàn mù qiū.
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
zhān huí yóu cì jùn, xì zhì shì wéi zhōu.
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
jí yǒu zhēng huáng rì, míng chuān mò yàn yóu.
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
韵脚: 拼音:zhān huí yóu cì jùn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十三问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邅zhān ⒈难行走。 ⒉转,改变方向~道。 ⒊

:回 (囘为回的古字; 廻为迴的俗字。囬、迴同回。象形。甲骨文象渊水回旋之形。本义回旋;旋转) 同本义 回,转也。--《说文》 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 畔回穴其若兹兮。--《汉书·叙传》 虎鼓瑟兮鸾回车。--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廊腰缦回。--唐·杜枚《阿房宫赋》 峰回路转。--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回湍(回旋的急流);回倒(回旋倾倒);回纡(迂 回(囬)huí ⒈返,还,归~家乡。~祖国。~来吧。 ⒉答复,报答~音。~电。~报。 ⒊掉转,看过去,忆往昔~首。~顾。~忆。~心转意。 ⒋曲折,环绕,旋转~形针。峰~路转。巡~医疗。 ⒌量词两~事。他去了一~北京。 ⒍长篇小说的章节章~小说。第八~。 ⒎ ⒏ ⒐ ①头朝后转~头看。 ②等一会儿~头再说。 ③回归,返回切莫一去不~头。 ④醒悟,改邪归正~头是岸。 ⒑ ⒒

:犹 (形声。从犬,酋(尤)声。本义一种猿类动物) 兽名★属,也叫犹猢”,形如麂 猶,愑属。--《说文》。字亦作猷。 犹如麂,善登木。--《尔雅》 犹,五尺大犬也。--《释文》引《尸子》 犹,兽名也。--《颜氏家训·书证》 犹与未决。--《史记·吕后纪》。索隐犹,猿类也。夘鼻长尾 ,性多疑。” 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水经注》 犬子 犹,《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集韵》 犹 如同∶比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 犹(猶)yóu ⒈一种猿类动物~猢。 ⒉如,同,好像~如。过~不及。虽死~生。 ⒊还,尚且记忆~新。困兽~斗。 ⒋ 犹yáo 1.摇动。

:刺 激烈的撞击或爆炸声 刺 (形声。从刀,朿声。本义扎入,用尖利的东西刺) 同本义 君杀大夫曰刺。刺,直伤也。--《说文》 刺,杀也。--《尔雅》 掌三刺三宥三赦之法。--《周礼·司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慧星袭月。--《战国策·魏策》 又如刺焚(刺股、焚膏之略词,比喻刻苦攻读);刺子(暗剑);刺心(以刀等刺进心脏。喻刺痛内心);刺血(刺手指出血。表示虔诚的一种苦行);刺臂(古代一种黥刑,在犯者臂部刺 字;刺臂出血,用以盟誓) 讽刺 刺 cī象声词车胎~地一声漏气了。又见cì。 刺 cì名帖。相当于现在的名片通~倪宽。(王充《论衡·骨》) ②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伤、~绣。 ③某睚感觉器官反应强烈~眼。 ④暗杀~杀。 ⑤侦探;~探军情。 ⑥讽刺讥~挖苦。 ⑦尖锐像针的东西骨~。又见cī。 【刺刺不休】说话罗嗦,没完没了。 【刺槐】见【洋槐】。 【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并引起其反应的外部或内部因素。感受刺激的能力普遍存在于生物界,并随着动物进化而得到高度发展。如眼感受光刺激,耳感受声刺激。 【刺客】用武器进行暗杀的人。 【刺配】古代刑罚。在犯人脸上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方。 【刺猬】哺乳动物。头小肢短,身上有硬刺。昼伏夜出,吃昆虫、鼠等,对农业有益。 【刺吸式口器】昆虫口器的一种类型。整个口器形成针状的管,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动植物体内吸食汁液。如蚜虫、蝉、蚊的口器。 【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细胞。一般产生于外胚层,触手上特别多。其特点是细胞向外的一端有一刺针,细胞质内有一刺丝囊。碰着外物时,刺丝可刺入,放出毒素。 【刺绣】 ①一种手工艺。用彩色丝绒在丝织品或布上绣花鸟、景物等各种图案。 ②刺绣工艺的产品,如蜀绣等。 刺qì 1.见"刺促"。

:郡 (形声。从邑,君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代的行政区域) 同本义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监其县。--《说文》。朱骏声曰汉又增四十六郡,二十一国,凡 郡国一百有三,古者县大郡小,秦以后郡大县小。 及郡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谪守巴陵郡。--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郡城就童子试归。--清·周容《芋老人传》 自郡城走数十里。 又如郡属(郡守的属员);郡廨(郡府);郡朝(郡署的厅事。亦指郡守);郡章(郡太守 郡jùn〈古〉行政区域。秦朝以前比县小。自秦朝起比县大,秦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