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忮心终不怨镆鎁

"忮心终不怨镆鎁"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5 18:58:20


简介: “忮心终不怨镆鎁”出自宋代刘克庄的《有感二首》,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ì xīn zhōng bù yuàn mò yé,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出处: 《有感二首》
内容:
桓司马欲兵夫子,哥利王曾丑释迦。
血面何须九坠臂,忮心终不怨镆鎁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刘克庄
诗人介绍: 刘克庄(1187~1269) 南宋诗人、词人、诗论家。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翻译:

《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刘克庄的作品。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如下:

有感二首

桓司马欲兵夫子,
哥利王曾丑释迦。
血面何须九坠臂,
忮心终不怨镆鎁。

诗意与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他们的反思和思考,表达了一种深刻的感悟。

首先,诗中提到了"桓司马"和"夫子"。"桓司马"指的是桓温,他是东晋末年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具有野心和权谋,暗示了权力欲望的无止境。"夫子"则指的是孔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强调仁爱和道德修养。

接下来,诗中提到了"哥利王"和"曾丑释迦"。"哥利王"指的是佛教经典《哥利王经》,该经中描写了释迦牟尼佛在修行过程中所受的痛苦和磨难。"曾丑释迦"则指的是释迦牟尼佛,他是佛教的创始人,放弃了王子的身份,追求解脱和智慧。

诗的第三句"血面何须九坠臂",表达了人们不需要流尽鲜血或付出极大的牺牲来实现自己的追求。这句话暗示了桓司马和哥利王追求权力和救度众生的方式的不同。

最后一句"忮心终不怨镆鎁",表达了刘克庄对桓司马和哥利王的态度。"镆鎁"是一种古代兵器,意味着刘克庄并不怨恨这两个人,他认识到他们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桓司马和哥利王的对比,表达了刘克庄对权力欲望和追求智慧解脱的思考。他认为,追求权力的人可能会付出巨大的代价,而追求智慧解脱的人则可以超越物质和欲望的束缚。

该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人性和人生追求的深刻思考,启发人们反思权力与智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追求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huán sī mǎ yù bīng fū zǐ, gē lì wáng céng chǒu shì jiā.
桓司马欲兵夫子,哥利王曾丑释迦。
xuè miàn hé xū jiǔ zhuì bì, zhì xīn zhōng bù yuàn mò yé.
血面何须九坠臂,忮心终不怨镆鎁。
韵脚: 拼音:zhì xīn zhōng bù yuàn mò yé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韵脚*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忮 强悍,凶狠 忮,很也。从心,支声。--《说文》 忮,恨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文》 长安险固,风俗豪忮。--《资治通鉴》 又如忮毒(狠毒);忮横(忌刻专横);忮狠(忌刻狠毒);忮恶(狠毒) 嫉妒;忌恨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诗·邶风·雄雉》 鞫人忮忒。--《诗·大雅·瞻卬》 大勇不忮。--《庄子·齐物论》 又如忮刻(忌恨刻毒;刚愎);忮嫉(妒忌);忮忌(嫉妒);忮忍(嫉妒残忍);忮悍(嫉妒而凶悍);忮害(嫉忌陷害);忮心(嫉恨之心) 固执 巧行居灾,忮辨召患。--《读史述九章》 又如忮刻(褊狭 忮zhì害,嫉妒~心。不~不求。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靋,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胕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 心xīn ⒈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脏器~脏。 ⒉习惯上将思想的器官和思念、感情等都说成"心"~思。~情。~得。热~。谈~。开~(欢乐)。用~学习。一~一意。无贪财之~。 ⒊中央,居中的中~∷~∮~。圆~。 ⒋星宿名,也叫"商"。二十八宿之一。 ⒌ ⒍ ⒎ ⒏ ①气量,胸襟。 ②志向,抱负。 ⒐ ①感觉、情绪、思维等活动的总称。 ②人的想法、内心活动情况他的~理状态好吗? ⒑ ①出自内心的,真心实意~腹话。 ②〈喻〉要害,严重~腹之患。 ③〈喻〉亲信的人这人是他的~腹。 ⒒ ⒓ ⒔ ①做了坏事或错事常常惊怕做贼~虚。 ②气馁,缺乏自信。

:终 (形声。从糸,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终,絿丝也。--《说文》 旋终在项。--《睡虎地秦墓竹简》 终了;结束。与始”相对 终,极也;终,穷也。--《广雅》 天禄永终。--《论语》 君子以永终知敝。--《易·象下传》。虞注坤为永终。” 终朝三拕之。--《易·讼》 庶人终食。--《国语·周语》 妇怨无终。--《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终继五国迁灭。--宋·苏洵《六国 终zhōng ⒈末了,完了,结束,跟"始"相对~了。~点。~止。剧~。〈引〉死,生命完结寿~。 ⒉毕竟,到底~归。~于。~究。~见成效。 ⒊尽,全,从开始到末了~日。~年。~生(~身)。 ⒋ ⒌ ①久远,永远。 ②经常。 ③往昔,自古以来。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怨 (形声。从心,夗声。本义怨恨;仇恨) 同本义 怨,恚也。--《说文》 曰怨乎。--《论语》。皇疏恨也。” 施行得理,谓之德。反德为怨。--《贾子道术》 不怨人取之。--《淮南子·说山》 天子甚怨。--《汉书·李广苏建传》 人怨恶其君。--清·黄宗羲《原君》 怨颇兴。--清·张廷玉《明史》 怨愤所积。--孙文《序》 又如怨怅(怨畅。怨恨);怨谤(怨恨诽谤);怨恶(怨恨憎恶);怨艾(悔恨自己的错误);怨詈(怨恨并咒骂);恩怨(恩惠和仇恨);宿怨(旧有的怨恨);怨痛(怨恨哀痛) 责怪; 怨yuàn ⒈不满,责备~言。莫~他。劳而不~。~天者无识。 ⒉仇恨~恨。恩~分明。 ⒊ 怨yùn 1.蕴藏,蓄积。

:镆铘,莫邪 不期乎镆铘。--《吕氏春秋·察今》 镆m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