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谥之以虚白

"谥之以虚白"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01:53:19


简介: “谥之以虚白”出自宋代赵蕃的《虚白》,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ì zhī yǐ xū bái,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虚白》
内容:
陈君作斋舍,谥之以虚白
惟虚白故生,此义无二说。
人言庄周愚,我爱庄周达。
东坡老仙翁,出语世津栰。
亦尝为虚白,是乃道所集。
庄苏一等人,夫子盖三益。
惟虚定何虚,而室又何室。
是取此蘧庐,而谓无一物。
鉴明尘垢去,水静鬓眉出。
是中可观妙,无但充游息。
何当过夫君,相与以终日。
宾主两嗒焉,不言而目击。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赵蕃
诗人介绍: 赵蕃(1143年~1229年),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不久卒。諡文节。
翻译:

《虚白》是宋代赵蕃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以谈论虚白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庄子和苏轼等思想家的敬佩和赞美,同时探讨了虚白的哲学意义。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陈君在他的斋舍里,称颂他的名字为虚白。只有虚白才能孕育生命,这个意义无需多言。有人说庄子愚昧,但我却欣赏庄子的卓越。东坡老仙翁,他的言语洞察世间的深浅。他也曾追求虚白,这是道所追求的境界。庄子和苏轼等人,都是崇尚虚白的人,他们的思想相辅相成。虚白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房屋又是怎样的房屋?这里以蘧庐作为例子,说它是一座没有任何实物的房屋。反照之下,我们可以洞察出尘垢的消逝,水面的平静,以及人的眉宇之间的明净。其中蕴含了非凡的美妙,不只是满足于游玩和休息。何时能够与先生相伴度过整个白天呢?作为宾客和主人,我们彼此相顾而默不作声地目睹着彼此。

这首诗词以虚白为主题,探讨了虚白的哲学意义。虚白被赵蕃赋予生命的属性,认为只有虚白才能孕育生命。通过引用庄子和苏轼的思想,赞美他们对虚白的追求和理解。诗中以蘧庐为象征,表达了虚白的意义,即超越形式和物质的存在,注重内心的清净和洞察。作者以水静鬓眉、明净的比喻,描绘了虚白境界中的美妙和清澈。最后,诗人表达了与虚白共度时光的愿望,并强调了默契的默默相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虚白的讨论,探索了生命和存在的哲学问题,以及追求内心的清净和洞察的重要性。赵蕃通过引用庄子和苏轼等先贤的思想,表达了对他们的敬佩和追随,并以自己对虚白的理解进行了诗意的表达。这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展示了作者对虚白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内心的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hén jūn zuò zhāi shè, shì zhī yǐ xū bái.
陈君作斋舍,谥之以虚白。
wéi xū bái gù shēng, cǐ yì wú èr shuō.
惟虚白故生,此义无二说。
rén yán zhuāng zhōu yú, wǒ ài zhuāng zhōu dá.
人言庄周愚,我爱庄周达。
dōng pō lǎo xiān wēng, chū yǔ shì jīn fá.
东坡老仙翁,出语世津栰。
yì cháng wèi xū bái, shì nǎi dào suǒ jí.
亦尝为虚白,是乃道所集。
zhuāng sū yī děng rén, fū zǐ gài sān yì.
庄苏一等人,夫子盖三益。
wéi xū dìng hé xū, ér shì yòu hé shì.
惟虚定何虚,而室又何室。
shì qǔ cǐ qú lú, ér wèi wú yī wù.
是取此蘧庐,而谓无一物。
jiàn míng chén gòu qù, shuǐ jìng bìn méi chū.
鉴明尘垢去,水静鬓眉出。
shì zhōng kě guān miào, wú dàn chōng yóu xī.
是中可观妙,无但充游息。
hé dāng guò fū jūn, xiāng yǔ yǐ zhōng rì.
何当过夫君,相与以终日。
bīn zhǔ liǎng dā yān, bù yán ér mù jī.
宾主两嗒焉,不言而目击。
韵脚: 拼音:shì zhī yǐ xū bái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一陌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谥 (形声。从言,益声。用言论给予褒贬,故从言。本作諡”。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同本义 title (of emperor, distinguished minister)] 谥,行之迹也。--《北堂书钞》引《说文》 谥者,别尊卑,彰有德也。--《白虎通》 先王谥以尊名。--《礼记·表记》 诔生时所行为之谥。--《论衡·道应》 增谥美显,荣于身后。--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谥法(由主祭者将名号赠给死者,以表彰他一生的功业);谥宝(古代帝王寝墓中,刻有帝后谥号的玺印);谥谱(记 谥(諡)shì谥号。〈古〉帝王、贵族、大臣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由朝廷另加的称号。以"文"、"武"等字为褒扬,如武帝;以"幽"、"厉"等字为贬谪,如幽王。也有由亲友或 弟子加谥号的称"私谥",如陶渊明私谥"靖节"。

:之 (会意。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之,出也。象苃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 之zhī ⒈到,往由京~川。不知所~。 ⒉代词。代替人或物爱~重~。取~不尽,用~不竭。 ⒊代词。这,此,或虚指~子于归(这个女子出嫁)。久而久~。 ⒋在形容词、名词等之后,跟"的"相当。〈表〉修饰或领属关系光荣~家。四分~三。两年~后。羔羊~皮。中国~富强。人民~英勇。 ⒌用于主谓结构中间,使其变为偏正结构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⒍文言虚词~乎者也矣焉哉。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 的) 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又如以彰 以yǐ ⒈拿,把,用,将~礼相待。~理服人。~儆效尤。~退为进。~逸待劳。 ⒉依,顺,按照~次进入。~此类推。 ⒊因,因为不~人废言。不~失败而灰心。 ⒋在,于(指日、时)~1921年7月1日成立了中国共产党。 ⒌来,目的在于学文化,~增长知识。遵守交通规则,~免发生车祸。 ⒍连词~及。~至(一直到)。~致(因而)。所~。 ⒎文言连词。用法同"而"城高~厚。地广~深。 ⒏语气词。跟"可"、"得"、"足"、"能"、"堪"等连用可~合作。得~观赏。足~胜任。堪~媲美。 ⒐放于位置词前〈表〉时间、方位、数量等的界限五天~内。长江~南。七尺~下。 ⒑ ⒒〈古〉通"已"。已经固~怪之矣。 ⒓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说文》 河出昆仑虚。--《尔雅》 虚邑。--《易·升》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诗·傭风·定之方中》 以游逍遥之虚。--《庄子·天运》 又如虚莽(墟丘和草莽) 住所;处所 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汉书》 通墟”。故城;废址;废墟;荒地 凡十三岁而社稷为虚。--《汉书·贾谊传》 无由不通,无虚不败。--《逸周书·文 虚xū ①空无所有。与"實"相对。 ②罄尽;耗费。 ③洞孔;空隙。引申指薄弱环节。 ④ 空闲;间断。 ⑤空出;空着。 ⑥疏松,不坚实或不结实。 ⑦稀少。 ⑧虚弱。 ⑨心慌,不踏实。 ⑩谦虚。 ⑾虚假,不真实。 ⑿指空话或诓骗。 ⒀空际,天空。 ⒁引申为凌空。 ⒂指抽象的理论。 ⒃含酒漱洗口腔。如"虚口"。 ⒄副词。凭空,毫无根据。 ⒅副词。徒然。不起作用。 ⒆副词。预先。 ⒇通"舒"。缓慢;从容。如"虚邪"﹑"虚徐"。21道教语。指无欲无为的思想境界。22指爻位。23古代占卜推算日辰用的术语。如"孤虚"。24星宿名。北方玄武 七宿之一,居中间。古人据其运行的情况,以考正仲秋的节气。 虚xū"墟"的古字。 ①山丘。 ②住所;处所。 ③废墟;荒地。 ④指使之成废墟。 ⑤野市,乡村集市。 虚xū ⒈空,跟"实"相对空~。乘~而入。~席以待。 ⒉徒然,白白的不~此行。不愿~生一番。 ⒊不真实,不实际~伪。~名。~荣。~构。~假。~无缥缈。 ⒋亏,弱体~。血~。太~。 ⒌谦逊,不自满~心。谦~。~怀若谷。 ⒍胆怯心~。胆~。 ⒎指思想政治、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先务~。以~带实。 ⒏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 ⒐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 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说文》 虚室生白。--《庄子·人间世》 若白驹之过隙。--《庄子·知北游》 白昼大都之中。--《汉书·贾谊传》 白玉不毁,孰为圭璋。--《庄子·马蹄》 须眉交白。--《庄子·渔父》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秦风·蒹葭》 目辨白黑美恶。--《荀子·荣辱》 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