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D 洞庭桥口暮寒时

"洞庭桥口暮寒时"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6 07:25:23


简介: “洞庭桥口暮寒时”出自宋代范成大的《湘阴桥口市别游子明》,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òng tíng qiáo kǒu mù hán shí,诗句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湘阴桥口市别游子明》
内容:
马首欲东舟欲西,洞庭桥口暮寒时
三年再别子轻去,万里独行吾蚤衰。
遥忆美人湘水梦,侧身西望剑门诗。
老来不洒离亭泪,今日天涯老泪垂。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范成大
诗人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翻译:

《湘阴桥口市别游子明》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描述了一个游子在洞庭桥口与亲人分别的情景,表达了游子漫长旅途中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马首欲东舟欲西,
洞庭桥口暮寒时。
三年再别子轻去,
万里独行吾蚤衰。
遥忆美人湘水梦,
侧身西望剑门诗。
老来不洒离亭泪,
今日天涯老泪垂。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游子在湘阴桥口与亲人分别时的感受和思考。游子坐在马上,不知道要向东还是向西前行,洞庭桥口的时候已是傍晚寒冷的时候。再次与儿子分别已经三年了,他孩子轻松地离开了,而自己却要孤独地继续万里长途的旅行,感到自己的身体已经逐渐衰老。回想起美人在湘水畔的梦境,游子侧身向西望,心中思念着遥远的剑门。虽然老来不再洒离亭的泪水,但今天在天涯之处,老泪却依然流淌。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游子与亲人分别的情景,通过游子的内心独白表达了他的孤独和思念之情。作者通过运用对比手法,将游子的心情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诗中的美人、湘水、剑门等词语,增加了诗词的浪漫情调,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游子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表达了游子的坚强与无奈,他已经老了,不再为别离而流泪,但在今天的天涯之地,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忧伤。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游子在长途旅行中的孤独和思念之情,通过对比和意象的运用,使得诗中的情感更加鲜活深刻。这首诗词在描写个人情感的同时,也折射出了宋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离散和别离的主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ǎ shǒu yù dōng zhōu yù xī, dòng tíng qiáo kǒu mù hán shí.
马首欲东舟欲西,洞庭桥口暮寒时。
sān nián zài bié zǐ qīng qù, wàn lǐ dú xíng wú zǎo shuāi.
三年再别子轻去,万里独行吾蚤衰。
yáo yì měi rén xiāng shuǐ mèng, cè shēn xī wàng jiàn mén shī.
遥忆美人湘水梦,侧身西望剑门诗。
lǎo lái bù sǎ lí tíng lèi, jīn rì tiān yá lǎo lèi chuí.
老来不洒离亭泪,今日天涯老泪垂。
韵脚: 拼音:dòng tíng qiáo kǒu mù hán shí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洞 (形声。从水,同声。本义水流急) 同本义 洞,疾流也。--《说文》 幽深 广阔 深 清澈 透彻 洞 窟窿;孔穴 心气内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注洞,谓中空也。” 港洞坑谷。--马融《长笛赋》 距洞百余步。--宋·王安石《 洞 dòng ①物体中间穿通的部分或凹入较深的部分山~。 ②透彻;深入~察。 ③称说数字时用来代替零。 【洞察秋毫】见【明察秋毫】。 【洞房花烛】新婚之夜,洞房里点着花烛。形容结婚时隆重喜庆的景象。洞房深邃的内室,指新房。花烛雕绘着花彩的红烛,表示吉祥喜庆。 【洞见症结】很清楚地观察出或了解到事物的问题和毛病所在。 【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省北部、长江南岸。面积282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34.5米。以产鱼和湘莲著称,是我国最大淡水养殖基地之一。 【洞悉】很清楚地知道。 【洞烛其奸】形容看透了对方的阴谋诡计。烛明亮;清楚。 洞tóng 1.见"澒洞"。 2.见"洪洞"。

:庭〈名〉 (形声。从广,廷声。广,就山岩架成的屋。本义厅堂) 同本义 庭,宫中也。--《说文》 是君子之所以骋志意于坛宇宫庭也。--《荀子·儒效》 藜棘树于中庭。--《楚辞·刘向·九叹·思古》。注堂下谓之庭。” 又如庭落(厅堂);庭庑(堂下四周的廊屋);庭炬(古代庭中照明的火炬);庭阶(厅砌。堂前的台阶) 堂阶前的地坪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魏风·伐檀》 徘徊庭树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眄庭柯以怡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缢于庭树。 严霜结庭兰。 又如庭闱( 庭tíng ⒈院子~院。前~。 ⒉厅堂大~。洒扫~内。 ⒊审判案件的地方或机构法~。开~。~长。 ⒋〈古〉通"廷"朝~。宫~。

:桥 (形声。从木,乔声。本义桥梁) 同本义 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骈木为之者。独木者曰杠。--《说文》 宁新中更名安阳,初作河桥。--《史记·秦本纪》 洛水桥边春日斜。--刘禹锡《浪淘沙》 长桥卧波。--唐·杜牧《阿房宫赋》 桥边红药。--宋·姜夔《扬州慢》 桥边一带。--《广东军务记》 又如桥阁(傍山架木为路。即栈道,阁道);桥津(桥头。津,水边渡口) 器物上的横杆 奉席如桥衡。--《礼记·曲礼》。注井上桔槔。” 又如鞍桥 木名 桥 架桥,修桥 桥(橋)qiáo架在水道上或空中利于通行的建筑物索~。天~。黄河大~。长江大~。立体交叉~。 桥jiāo 1.桔槔。井上汲水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木。 2.通"憍"。骄傲。参见"桥泄"。 桥jiǎo 1.山行用具。《史记·河渠书》"﹝禹﹞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裴髎集解引徐广曰"桥,近遥反。一作檋。檋,直辕车也。"一说即轿。 2. 通"矫"。矫正。 3.通"矫"。伪,虚假。参见"桥言"。 4.通"挢"。翘起;伸出。 5.劲疾。

:口〈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 口kǒu ⒈嘴,人与动物进食的器官,也是某些动物或高等动物发声器官的一部分张~。~燥唇干。 ⒉说话~音。~若悬河。 ⒊容器通外面的部分杯~。花瓶~。坛子~。 ⒋出入通过的地方道~。门~儿。街~儿。关~。长江~。 ⒌特指我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北。喜峰~。 ⒍破裂的地方裂~。伤~儿。上衣破了个~子。 ⒎锋刃刀~。 ⒏骡、马等的年龄(因可由牙齿的多少及磨损程度看出来)这匹马是五岁~。 ⒐中医诊脉,将离手掌后一寸的手腕经脉处叫"寸口",简称"寸"或"口"。 ⒑量词 ①指人一家三~。 ②指牲畜几个牲~。两~猪。 ③指器物两~井。四~刀。 ⒒ ⒓ ⒔ ①从语气间表露出来的感情意思嘲讽的~吻。 ②某些动物(如鱼、狗等)突出的嘴、鼻部分。 ⒕ ①说话的气势好大的~气。 ②指言外之意,话语中透露出来的意思听她的~气。 ③说话时流露出来的感情色彩教训人的~气。 ⒖ ①劝说、交涉或挑拨等的言词颇费~舌。 ② 争吵或因谈话引起的纠纷。 ⒗ ①[~角]嘴边。 ②[~角]吵嘴。 ⒘

:暮 (形声。从日,莫声。古字作莫”,像太阳落到草丛中,表示天将晚。暮”为后起字。本义日落时,傍晚) 同本义 暮者,晚也。--《论衡·明雩》 朝三而暮四。--《庄子·齐物论》 恐美人之迟暮。--《楚辞·离骚》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今朝至,暮变。--《韩非子·难一》 至莫夜月光明。--宋·苏轼《石钟山记》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唐·杜甫《石壕吏》 又如暮天(傍晚的天空);暮雨(傍晚的雨);暮途(傍晚的路程);暮烟(傍晚的烟霭);暮暮(每天傍晚);暮鼓(鼓楼晚间报 暮mù ⒈傍晚,日落的时候~色。日~。 ⒉晚,末夜~。烈士~年,壮心不已。天寒岁~。 ⒊

:寒〈形〉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 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寒hán ⒈冷,凉~冷。数九~天。防~大衣。 ⒉贫困贫~,清~。旧时谦词~门。~舍。 ⒊中医学指体外的一种致病因素~邪。风~。 ⒋ ⒌ ⒍ ⒎ ⒏ ①丑陋,难看。 ②丢脸真~碜。 ⒐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时,四时也。--《说文》 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释名》 谓其三时不害。--《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 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时事之征也。--《左传·闵公二年》 时者,所以记岁也。--《管子·山权数》 四时者,天之吏也。--《淮南子·天文》 四时和谓之宝烛。--《尔雅·释天》。 时(時、昬)shí ⒈一切物质不断运动变化或发展所经历的过程~间。~候。~光。 ⒉时间的一段~期。~代。古~。秦~。平~。瞬~。盛极一~。 ⒊时间单位。一天分子~、丑~、寅~等十二~辰。一天分二十四小~。 ⒋节令,季节~令。~节。春夏秋冬四~。应~服装。 ⒌现在的,当前的~事。~髦。 ⒍经常,常常~常。~ ~见到。 ⒎不经常,间或~而。有~候。~好~坏。 ⒏规定的时间准~。按~上下班。 ⒐不定的时间不~。随~。 ⒑机会,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条件~机。~不可失。~不再来。 ⒒ ⒓ 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