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绀瞳绿发方谢事

"绀瞳绿发方谢事"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4 03:38:09


简介: “绀瞳绿发方谢事”出自宋代苏轼的《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àn tóng lǜ fā fāng xiè shì,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出处: 《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
内容: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腹中灵腋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彭城为我驻三日,明月满舟同一醉。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苏轼
诗人介绍: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翻译:

《赠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潜山隐君七十四,
绀瞳绿发方谢事。
腹中灵腋变丹砂,
江上幽居连福地。

彭城为我驻三日,
明月满舟同一醉。
丹书细字口传诀,
顾我沉迷真弃耳。

年来四十发苍苍,
始欲求方救憔悴。
他年若访潜山居,
慎勿逃人改名字。

诗意:
这首诗词是苏轼向仲素寺丞致仕归隐潜山的赠诗。诗中描述了潜山隐君七十四岁,他的眼瞳呈现蓝色,头发已经变绿,表明他已经告别尘世事务。他体内培育出了一种神奇的丹砂,这种丹砂能够转化腋下的汗液,拥有奇特的功效。他住在江边的幽居,与福地相连。

彭城(指当时的扬州)曾为苏轼驻留三天,他们一起在明亮的月光下坐船畅饮,共同陶醉其中。潜山隐君传授给苏轼一种口传的秘诀,用红色的书写细字,这让苏轼沉迷其中,真正地舍弃了尘世之事。

诗词的后半部分讲述了苏轼自己的境遇。四十年来,他的头发已经斑白,开始寻求一种能够拯救他苍老与憔悴的方术或方法。他在诗中告诫潜山隐君,如果将来有机会去拜访他的隐居之地,他应该谨慎,不要逃避他人追逐,也不要改变自己的名字。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赠诗的形式,赞美了潜山隐君的归隐之道和神奇才能。通过描绘潜山隐君的外貌和居所,以及他传授给苏轼的秘诀,展示了他超凡脱俗的境界。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表达了自己对衰老和疲惫的感受,并希望得到潜山隐君的指点。整首诗词通过对潜山隐君和苏轼自己的对比,表达了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仙人境界的追求。

此诗写景细腻,气势恢宏。通过描绘潜山隐君的特殊能力和苏轼的苦闷心境,展示了作者对于归隐修道的向往和对于仙境之境的追求。整首诗词运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以及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情感的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qián shān yǐn jūn qī shí sì, gàn tóng lǜ fā fāng xiè shì.
潜山隐君七十四,绀瞳绿发方谢事。
fù zhōng líng yè biàn dān shā, jiāng shàng yōu jū lián fú dì.
腹中灵腋变丹砂,江上幽居连福地。
péng chéng wèi wǒ zhù sān rì, míng yuè mǎn zhōu tóng yī zuì.
彭城为我驻三日,明月满舟同一醉。
dān shū xì zì kǒu chuán jué, gù wǒ chén mí zhēn qì ěr.
丹书细字口传诀,顾我沉迷真弃耳。
nián lái sì shí fā cāng cāng, shǐ yù qiú fāng jiù qiáo cuì.
年来四十发苍苍,始欲求方救憔悴。
tā nián ruò fǎng qián shān jū, shèn wù táo rén gǎi míng zì.
他年若访潜山居,慎勿逃人改名字。
韵脚: 拼音:gàn tóng lǜ fā fāng xiè shì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绀 红青,微带红的黑色 绀,帛深青扬赤色。--《说文》 绀,青色。--《广雅》 君子不以绀緅饰。--《论语》。集解绀緅紫玄之类。” 又如绀发(深青透红的头发。相传如来的头发为绀琉璃色);绀珠(绀色的珠。相传唐朝宰相张说有绀珠一颗,持观后能记事不忘,因名记事珠◇以喻博记);绀碧(天青色;深青透 红色); 绀青 绀gàn黑带微红的颜色紫~。

:瞳〈名〉 (形声。从目,童声。本义瞳孔) 同本义 瞳,目珠子也。--《玉篇》 舜目盖重瞳子。--《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瞳子(虹膜中心的小圆孔);瞳神 借指目光 瞳 〈形〉 无知的样子 瞳 〈动〉 看见 大嫂兜出檐口放,上瞳格子下瞳人。--《中国歌谣资料》。原注瞳,看见。” 瞳tóng

绿 :绿 lu 通菉”。一种野菜 终朝采绿,不盈一掬。--《诗·小雅·绿竹猗猗》 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 又用于绿林(绿林山)、绿营(清代汉人地方武装)、鸭绿江等 绿林 绿林好汉 绿林起义 绿(緂)lù ⒈一般草和树叶的颜色。 ⒉ ①公元17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率众起义,以绿林山(今湖北省当阳东北)为根据地,因此称"绿林军"◇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 ②旧时指上山为匪,抢劫财物的集团。 绿(緂)lǜ ⒈像一般草或树叶的颜色,蓝和黄混合而成的颜色~叶。~水青山。

:发 (形声。本义 放箭) 同本义 發,射发也。--《说文》 壹发五豝。--《诗·召南·驺虞》 发彼有的。--《诗·小雅·宾之初筵》 循声而发。--《礼记·射义》 矢四发。--《汉书·匈奴传》 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史记·李将军列传》 暮见火而俱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宋·欧阳修《归田录》 度不中而轻发。--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又如 百发百中; 发矢(射箭); 发箭(射箭);发功(指射技) 出发;上路 发(發) fā ⒈长出,产生~新枝。旧病复~。~电厂。 ⒉送出,交付,跟"收"相对~放。收~室。~特快信。~身份证。 ⒊派遣,出发~兵。打~他走。六军不~无奈何。 ⒋放射~箭。~导弹。百~百中。〈引〉枪弹、炮弹的一枚子弹两百~。 ⒌说出,公布你要~问?她要~言。我敢~誓。~布告示。 ⒍开始,开始的动作~源。~起。~动。 ⒎揭露,打开,找出揭~。~掘。~觉。 ⒏显露,尽力,尽量脸色~红。~愤图强。~挥优势。~扬光大。 ⒐扩大,张大,增多~面。~银耳。~财。 ⒑放散,散开~散。蒸~。~汗药。 ⒒感到,感觉,感动~痒。~高烧。~人深省。 ⒓生长,扩充,变化过程~育。~展。 ⒔ 【发落】处分,处理。 ⒕ 【发行】出售~行报刊。 ⒖ 【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 ⒗ 【发表】 ①表达,宣布~表意见。~表声明。 ②在报、刊上登载~表评论。此文已~表。 ⒘ 【发明】创造出新事物她~明了新型节能灯。 ⒙ 【发达】兴盛,旺盛,聪明科学~达。头脑~达。 发(髮)fà头发理~店。生~药。怒~冲冠。 发bō 1.弯曲。

:方〈动〉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说文》 大夫方舟。--《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 方舟而济于河。--《庄子·山木》 不足方。--《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 方舟设泭。--《国语·齐语》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诗·周南·汉广》 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蜀汉之粟,方船而下。--《史记·郦食其列传》 又如方轨(两车并排行驶);方轩(并排的窗户) 等同;相当 方 fāng ⒈四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或每个面都是直角四边形的六面体正~形。长~形。立~体。 ⒉正直~正。志行忠~(志行志向和行为)。 ⒊位置,地位上~。西北~。 ⒋一边或一面后~。静观对~。志在四~。〈引〉一个区域或地带地~。~言。~内安宁。 ⒌法子,办法~法。教子有~。〈引〉处方,药方开个~子。按~拣药。 ⒍副词。正,正在,正当~兴未艾。来日~长。 ⒎副词。刚,才~才到达。事后~知。 ⒏ 【方针】引导事业前进的指针。 ⒐ 【方略】计划和策略。 ⒑ 【方案】具体规划,实施办法或规定。 ⒒ 【方向】 ①东西南北等区域的划分。 ②目标做事要看清~向。 ⒓一个数目的自乘平~(本数乘本数)。立~(本数乘本数乘本数)。 ⒔量词。 ①计量面积一~(一平方米)地板。 ②计量体积一~(立方米)木材。五~沙子。 ③计算方形的东西两~砚台。 ⒕ 【方寸】一寸见方。〈喻〉人的心~寸乱矣。 ⒖ 【方圆】周围~圆十里茂竹林。 ⒗ 【方式】讲话、做事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生活~式。讲究~式方法。 ⒘ 【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方fáng 1.通"房"。谷物初生尚未结实之谓。 2.通"防"。防御。 方páng 1.通"旁"。广大;广博。 2.指遍及。 3.见"方羊"。 4.见"方皇"。 方wǎng 1.见"方良"。 方fēng 1.响度级单位。用方表示的声音的响度级,数值上等于根据人耳判断为等响的1000赫纯音的声压级的分贝数。

:谢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同本义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周容《芋老人传》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唐·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宗臣《报刘一丈书》 谢xiè ⒈感激~ ~你。感~。 ⒉道歉,认错~过。~罪。 ⒊〈古〉告诉多~后世人。 ⒋推辞,辞别~绝。~客。 ⒌衰亡,凋落新陈代~。花~花落。

:事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事shì ⒈人的一切活动,自然界、社会中的一切现象或活动~情。~在人为。新~。有~。大~。 ⒉变故~过境迁。这里出~了。 ⒊做,治从~。~农。~商。~生产。 ⒋工作,职业~业。找~。谋~。 ⒌关系,责任走吧,不关你的~。 ⒍工夫这活很费~。 ⒎侍奉奉~。仰~俯畜(原指侍奉父母,养活妻子、儿女◇来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⒏事物一件叫一事两~。 ⒐ ①日常工作~务缠身。 ②总务。 ⒑ ⒒ ⒓ ⒔ ⒕ ①事故。 ②争执,纠纷挑起~端。 ⒖ ⒗ 事zì 1.立置。 2.插入,刺入。参见"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