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Z 踪迹愧红尘

"踪迹愧红尘"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7 15:01:17


简介: “踪迹愧红尘”出自明代朴隐禅师的《重九(二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ōng jī kuì hóng chén,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出处: 《重九(二首)》
内容:
旧日重阳节,唯寻面米春。
忽经时到眼,但觉老随人。
白发虽多难,黄华不厌贫。
登高本无意,踪迹愧红尘
¤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朴隐禅师
诗人:
翻译:

《重九(二首)》是明代朴隐禅师所作的诗词。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回忆旧日重阳节的情景,并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老去的感慨,以及对物质贫瘠与追求境界升华的思考。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旧日重阳节,唯寻面米春。
忽经时到眼,但觉老随人。
白发虽多难,黄华不厌贫。
登高本无意,踪迹愧红尘。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人回忆起过去的重阳节,似乎只能寻找到那些寥寥无几的米春面食。然而,时间不经意地流逝,让人感觉自己也随着岁月的变迁逐渐老去。诗人明白,尽管头发已经斑白,但他并不嫌弃贫穷的生活。相比于物质的富裕,他更加珍惜内心的宁静与境界的提升。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登高远望的态度转变。他认识到登高的本意并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而是为了超越尘世的纷扰。然而,当他回顾自己的行踪时,觉得自己对这个红尘世界付出的太少,感到惭愧。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对时光流转和人生变迁的思考,表达了对物质贫瘠和内心境界的反思。通过对重阳节的回忆和对自身的反省,诗人表达了对红尘世界的淡泊态度,并呼唤人们应当珍惜生活中的真善美,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境界的提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jiù rì chóng yáng jié, wéi xún miàn mǐ chūn.
旧日重阳节,唯寻面米春。
hū jīng shí dào yǎn, dàn jué lǎo suí rén.
忽经时到眼,但觉老随人。
bái fà suī duō nàn, huáng huá bù yàn pín.
白发虽多难,黄华不厌贫。
dēng gāo běn wú yì, zōng jī kuì hóng chén.
登高本无意,踪迹愧红尘。
¤
韵脚: 拼音:zōng jī kuì hóng chén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踪 (形声。从足,从(宗)声。本义脚印,踪迹) 同本义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李白《谒老君庙》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绝无踪响。--《聊斋志异·促织》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 又如踪尘(尘世的事情);踪绪(踪迹,头绪);踪响(踪纪声响);踪辙(踪迹) 事物的痕迹 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己随风。--《鹿虔扆·临江仙》 又如踪由(事情的始末);跟踪 踪 追随 朕欲远追周文,近踪光武,使宗庙有太山之安。--《晋书·刘 踪(蹤)zōng ⒈脚印,踪迹~影。万迳人~灭。 ⒉追随,跟随追~。跟~。

:迹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急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纪声响)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踖、蹟)jì ⒈脚印留有足~。寻觅踪~。〈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筑或器物)痕~。保存遗~。保护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 迹jī 1.脚印;足迹。 2.痕迹。 3.指手迹。 4.形迹;行动。 5.业绩;事迹。 6.追踪;追寻。 7.至;蹈。 8.遵循;仿效。 9.考核;推究。 10.量词。相当于"步"。

:愧〈动〉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同本义。同媿”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周容《芋老人传》 下恐愧吾师矣。--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愧心( 愧(媿)kuì羞惭,心里觉得对不起~对。羞~。惭~。问心无~。闻言则大~。

:红 (形声。从糸,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飉飉(亦作红彪彪”。形容 红gōng ⒈ ⒉见hóng。 红hóng ⒈赤,像火,鲜血那样的颜色~色。~花。火~。〈转义〉 ①革命的~军来了。~色娘子军。 ②喜庆操办~事。 ③光荣上~榜。 ④顺利,成功等~起来了。开门~。 ⑤先进的,众人尊敬的~旗手。~管家。 ⒉受宠信的人~人。 ⒊额外的利润~利。分~。 ⒋ ⒌ ①人世间。 ②繁华热闹的地方。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 尘土)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 尘 chén ①尘土,附着在器物上或飞扬的细土除~器。 ②人间;现实社会红~。 【尘肺】见【矽肺】。 【尘芥】比喻轻微、不足重视的东西。芥小草。 【尘世】佛教、道教所指的现实社会,与其理想世界相对。 【尘嚣】人多,熙熙攘攘的样子。 尘(塵)chén ⒈飞扬的或浮面的灰土~土。 ⒉踪迹,事迹步人后~。 ⒊人间,现时社会~事。~世(也指佛家、道家等所称的人间,并与他们和迷信者所谓的"天堂"、"仙界"相对)。 ⒋ 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