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声迹两尘莽

"声迹两尘莽"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28 04:30:18


简介: “声迹两尘莽”出自宋代戴复古的《杜甫祠》,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shēng jī liǎng chén mǎ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仄。
出处: 《杜甫祠》
内容:
呜呼杜少陵,醉卧春江涨。
文章万丈光,不随枯骨葬。
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
时兮弗我与,屹然抱微尚。
干戈奔走踪,道路饥寒状。
草中辨君臣,笔端诛将相。
高吟比兴体,力救风雅丧。
如史数十篇,才气一何壮。
到今五百年,知公尚无恙。
麒麟守高阡,貂蝉入画像。
一死不几时,声迹两尘莽
何如耒阳江头三尺荒草坟,名如日月光天壤。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戴复古
诗人介绍: 戴复古(1167年-约1248年),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作品受晚唐诗风影响,兼具江西诗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
翻译:

诗词《杜甫祠》是宋代戴复古所作,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杜甫祠》中,戴复古表达了对杜甫的敬仰之情。诗开篇呼唤着杜少陵,描述了他醉卧在春江涨水之上的情景。接着,诗人称赞杜甫的文章辉煌,说他的作品不会因为枯骨而埋没。戴复古表示自己一生忠于文学,希望能够达到杜甫那样的仙人境地。尽管时代不同,但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追求。

诗中描绘了乱世中的干戈奔走和道路上的饥寒状况,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困境的关注。他通过辨别君臣、诛杀将相来表明自己对政治腐败的不满。戴复古以高吟比兴的形式,力图拯救风雅之风的衰败。他将自己的才气与杜甫相媲美,并称赞杜甫的作品如史书般众多,才气非凡。

戴复古在诗中强调了五百年来杜甫的知名度,认为杜甫的名声仍然屹立不倒。他将杜甫比作守护高阡的麒麟,将杜甫的形象比作进入画像的貂蝉。最后,他以耒阳江头的荒草坟墓来对比自己,认为自己的名声无法与杜甫相比。

整首诗表达了戴复古对杜甫的崇敬和景仰之情,同时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对自身才华的自省。通过与杜甫的对比,戴复古展示了对文学的追求和对自己名声的思考。该诗展示了对杜甫的尊重与敬仰,并以对自身境遇的反思作为衬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追求的坚持和对时代状况的关切。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wū hū dù shǎo líng, zuì wò chūn jiāng zhǎng.
呜呼杜少陵,醉卧春江涨。
wén zhāng wàn zhàng guāng, bù suí kū gǔ zàng.
文章万丈光,不随枯骨葬。
píng shēng jì qì xīn, zhì jūn yáo shùn shàng.
平生稷契心,致君尧舜上。
shí xī fú wǒ yǔ, yì rán bào wēi shàng.
时兮弗我与,屹然抱微尚。
gān gē bēn zǒu zōng, dào lù jī hán zhuàng.
干戈奔走踪,道路饥寒状。
cǎo zhōng biàn jūn chén, bǐ duān zhū jiàng xiàng.
草中辨君臣,笔端诛将相。
gāo yín bǐ xīng tǐ, lì jiù fēng yǎ sàng.
高吟比兴体,力救风雅丧。
rú shǐ shù shí piān, cái qì yī hé zhuàng.
如史数十篇,才气一何壮。
dào jīn wǔ bǎi nián, zhī gōng shàng wú yàng.
到今五百年,知公尚无恙。
qí lín shǒu gāo qiān, diāo chán rù huà xiàng.
麒麟守高阡,貂蝉入画像。
yī sǐ bù jǐ shí, shēng jī liǎng chén mǎng.
一死不几时,声迹两尘莽。
hé rú lěi yáng jiāng tóu sān chǐ huāng cǎo fén, míng rú rì yuè guāng tiān rǎng.
何如耒阳江头三尺荒草坟,名如日月光天壤。
韵脚: 拼音:shēng jī liǎng chén mǎng
平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声 (形声。从耳,殸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 声(聲)shēng ⒈物体振动时所产生的能引起听觉的波~波。~音。说话~。金石之~。 ⒉名誉,名望名~。~誉。~价。~望。~威。 ⒊宣称,说出,扬言~称。~明。~张。~罪致讨。~东击西。 ⒋量词大喊三~。 ⒌ ⒍

:迹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急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纪声响)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 迹(踖、蹟)jì ⒈脚印留有足~。寻觅踪~。〈引〉留下的印子,或前人遗留下的事物(多指建筑或器物)痕~。保存遗~。保护古~。 ⒉重要的,奇特的事情事~。奇~。 ⒊ 迹jī 1.脚印;足迹。 2.痕迹。 3.指手迹。 4.形迹;行动。 5.业绩;事迹。 6.追踪;追寻。 7.至;蹈。 8.遵循;仿效。 9.考核;推究。 10.量词。相当于"步"。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两,二十四铢为一两。--《说文》 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汉书·律历志上》 双。用于鞋娄 一两棕鞋八尺藤,广陵行遍又金陵。--唐·戴叔伦《忆原上人》 匹(长四丈) 归夫人鱼轩,重锦三十两。--《左传·闵公二年》 通辆”。车一乘 武王戎车三 两(兩)liǎng ⒈数目字 ①一般用在量词或"半、千、万、亿"等前面~支笔。~个条件。~半。~亿。在多位数中常是大数用"两",小数用"二"("两"和"二"也可通用)~万二千。(注意"两" 和"二"的用法有所不同⑴有的数目字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一、二、三, 二十等中的"二";⑵小数和分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零点二四(0.24),五分之二等; ⑶序数也只能用"二"不能用"两",如二姐,第二名等。) ②常用来称成双的或被认为成双的事物(用"两"不用"二")~对。~双。~可。~败俱伤。~极分化。~全其美。~袖清风。 ③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可通用~斤(二斤)。但"二两"不能用成"两两"。 ④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米。~吨。 ⑤形容词前做状语,只能用"两"不能用"二"势不~立。 ⒉〈表〉不定的数目(十以内的)等~天就走。 ⒊重量单位一~等于十钱,十~等于一斤(旧制十六~为一斤)。 两liàng 1.量词。用于车辆。 2.借指车。 3.容纳一辆车。

:尘 (会意。《说文》从三鹿”,从土”,表示鹿群行扬起尘土的意思。楷书简去重迭的部分,只保留一个鹿”。现行简化字尘”,也是一个从小”从土”的会意字。本义 尘土) 同本义 湫隘嚣尘。--《左传·昭公三年》。注土也。” 尘埃也。--《庄子·逍遥游》 而游于尘垢之外。--《庄子·齐物论》 朱尘筵些。--《楚辞·招魂》 满面尘灰烟火色。--唐·白居易《卖炭翁》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又如浮尘;降尘;灰尘(尘土);一尘不染;尘封(盖满灰尘);尘涓(尘埃与一滴水。比喻细微);尘芥(尘 尘 chén ①尘土,附着在器物上或飞扬的细土除~器。 ②人间;现实社会红~。 【尘肺】见【矽肺】。 【尘芥】比喻轻微、不足重视的东西。芥小草。 【尘世】佛教、道教所指的现实社会,与其理想世界相对。 【尘嚣】人多,熙熙攘攘的样子。 尘(塵)chén ⒈飞扬的或浮面的灰土~土。 ⒉踪迹,事迹步人后~。 ⒊人间,现时社会~事。~世(也指佛家、道家等所称的人间,并与他们和迷信者所谓的"天堂"、"仙界"相对)。 ⒋ ⒌

:莽 (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草丛 莽,草也。--《小尔雅》 暴骨如莽。--《左传·哀公元年》 在野曰草芒之臣。--《孟子》 罗千乘于林莽。--《汉书·扬雄传》 地饶广荐草莽水泉。--《汉书·景帝纪》。注草稠曰荐,深曰莽。” 伏戎于莽。--《易·同人》 又如莽林(泛指草木密集连绵而不能通过的森林;专指热带雨林);莽渺(深远而渺茫的样子);莽草(一种有毒植物,又称水莽草”) 草 食莽饮水,枕块而死。--《淮南子》 姓 莽 茂密;盛多 莽mǎng ⒈密生的草,也泛指草草~。 ⒉粗鲁,冒失~汉。鲁~。 ⒊ ①草木茂盛的样子草木~ ~。 ②无边无际~ ~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