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搴衣同上木兰舟

"搴衣同上木兰舟"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01:39:35


简介: “搴衣同上木兰舟”出自明代宋登春的《自沙津江行舟次岳阳送徐荆州》,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qiān yī tóng shàng mù lán zhōu,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自沙津江行舟次岳阳送徐荆州》
内容:
漠漠晴沙江水流,搴衣同上木兰舟
白蘋风起洞庭暮,碧树云横楚塞秋。
羁客怀乡何限泪,孤臣去国不堪愁。
夕阳帆影临空尽,谁念天涯独倚楼。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宋登春
诗人介绍: 真定府新河人,字应元,号海翁,晚号鹅池生。少能诗,善画。嗜酒慕侠,能骑射。年三十,以妻子儿女五人皆死,弃家远游。晚居江陵,知府徐学谟甚敬礼之。后游石首受辱,遂披发为头陀,不知所终。一说于万历十七年离徐学谟家,泛舟钱塘,投江死。有《鹅池集》、《燕石集》。
翻译:

《自沙津江行舟次岳阳送徐荆州》是明代宋登春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江水在漠漠的晴朗沙滩上缓缓流淌,
我和徐荆州一同登上木兰舟。
白蘋草在洞庭湖上随风起舞,
碧绿的树木和云朵横亘在楚国的边塞,预示着秋天的到来。
作为一位离乡客,怀念家乡的情绪如何能够用泪水来限制呢,
作为一位孤独的臣子,离开国家带来的忧愁是难以忍受的。
夕阳的帆影将要消失在空中,
谁会记起那在天涯孤独倚楼的人呢?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宋登春与徐荆州一同乘船行驶于沙津江上的情景。诗人观察到江水平静地流淌,周围的景色美丽而宁静。白蘋草在洞庭湖上被微风吹起,树木和云朵在边塞地区形成了壮丽的景象,预示着秋天的来临。诗人表达了作为一位离乡客的思乡之情和作为一位孤独臣子的离别之苦。最后,诗人描述了夕阳的帆影即将消失在天空中,表达了他在天涯孤独倚楼的心境和无人问津的孤独感。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运用自然景观的描写,通过江水、白蘋草、树木和云朵等元素,展现了壮丽而富有诗意的山水风景。与此同时,诗人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离乡客和孤臣的孤独和痛苦。诗人在诗末通过描述夕阳的帆影和孤独倚楼的境况,表达了他对于远离家乡和被遗忘的悲伤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离乡客和孤臣的内心感受,以及对于孤独和无奈的思考。它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和彷徨。这种诗意的表达引发了人们对于离乡别井、追求归属和渴望关怀的共鸣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ò mò qíng shā jiāng shuǐ liú, qiān yī tóng shàng mù lán zhōu.
漠漠晴沙江水流,搴衣同上木兰舟。
bái píng fēng qǐ dòng tíng mù, bì shù yún héng chǔ sāi qiū.
白蘋风起洞庭暮,碧树云横楚塞秋。
jī kè huái xiāng hé xiàn lèi, gū chén qù guó bù kān chóu.
羁客怀乡何限泪,孤臣去国不堪愁。
xī yáng fān yǐng lín kōng jǐn, shuí niàn tiān yá dú yǐ lóu.
夕阳帆影临空尽,谁念天涯独倚楼。
韵脚: 拼音:qiān yī tóng shàng mù lán zhōu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搴〈动〉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同本义 搴,取也。--《广韵》 搴旗四麾。--《后汉书·杜笃传》 斩将搴旗之士。--《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晏子春秋》 搴大旗者。--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如搴旗(拔取敌人军旗);搴须(拔胡须);搴条(拔取树枝) 采摘 搴芙蓉兮木末。--《楚辞·九歌·湘君》 又如搴芳(采摘花草);搴取(采摘);搴采(采摘);搴撷(采摘);搴揽(摘取,采取) 举 士大夫虽也搴着大旗拥护精神文明。--朱自清《航船 搴qiān ⒈取,拔取~落花。斩将~旗。 ⒉通"褰"。提起,撩起衣服。

:衣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同本义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服装 衣yī ⒈上衣。泛指衣服~裳。内~。~冠楚楚。 ⒉包在物体外面的胞~。糖~炮弹。 衣yì穿~轻裘。~羽绒服。

:同〈动〉 (会意。从冃,从口。冃,重复。本义聚集)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 同tóng ⒈一样~样。~等。~感。~工~酬。一视~仁。 ⒉共,一起共~。~学。~甘共苦。 ⒊和,跟我~你一道走。 ⒋相似如~。她的面貌~她妈一样。 ⒌指相同~上。~前。"弍"~"贰"。 ⒍ ⒎ ①志同道合的人。特指政治理想相同的人。 ②我国人民之间平等的称呼。 ⒏ ①同父母所生的人,即亲的兄弟姐妹。 ②同一国的人台湾~胞。千万万~胞一条心。 ⒐ ①对于别人的遭遇在感情上共鸣深表~情。 ②对于别人的言行表示赞同我~情他。 ⒑ ①同一个时候。 ②并且,〈表〉进一层这个水库既可抗旱防涝,~时也用于发电。 ⒒ ①生物体把摄取到的养料转化成自身细胞的成分并储存能量。 ②使不同于本身的事物转变成为与本身相同的事物。 同(衕)tòng

:上〈名〉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顁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 上shàng ⒈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面。~边。〈引〉质量、等级、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乘。~品。~等。~策。~级。~司。~行下效。~册。~月。~半天。 ⒉从低处到高处~山。~楼。〈引〉去,到,进呈,向前进~船。~北京。~农村。~书。献~。赶~。你快~。 ⒊增添,安装~油。~菜。~门窗。 ⒋登载,登记~报纸。~帐簿。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课。~操。~班。 ⒍指方面领导~。实际~。东面~。 ⒎指时间、处所、部位、范围等早~。课堂~。大路~。火车~。墙头~。书本~。心坎~。城市~。 ⒏指物体表面脸~。包装~。表面~。 ⒐涂,擦涂~。~药膏。~油漆。 ⒑拧紧~琴弦。~闹钟。 ⒒〈表〉动作趋向或达到、完成泡~茶。爬~来。坐~去。登~高峰。考~了研究生。当选~人民代表。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够了。~满了。成千~万。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 ⒕ ⒖ 上shǎng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魏学洢《核舟 木mù ⒈树栽植树~。封山育林,禁止伐~。 ⒉指木料,砍下的成材的树~头。~材。 ⒊用木料制成的~器家具。~牛流马。 ⒋质朴,朴实此人~实。 ⒌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嘴唇发~。 ⒍棺材寿~。行将就~。 ⒎五行(金~水火土)之一。

:兰 (形声。从苃,阑声。本义兰草,即泽兰) 同本义 蘭,香草也。--《说文》 衡兰芷若。--《汉书·司马相如传》 兰槐之根是为芷。--《荀子·劝学》 泽兰属植物的泛称,属菊科,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中湿地,花紫红色,其茎、叶、花都有微香。古人所谓的兰,大抵指此而言,不是指兰科的兰。如兰臭(朋友相契。引申为友 情);兰麝(兰草和麝香。都是高贵的香料,古时用来薰香) 兰花 兰属 兰(蘭)lán ⒈兰花,多年生常绿草本,丛生,叶细长,花清香。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草~、建~、墨~、蕙~等。供观赏。 ⒉兰草,多年生草本。叶子卵圆形,边缘呈锯齿状,有香味,秋末开花,供观赏。

:舟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船形。两边象船帮,中间三条线代表船头、船舱和船尾。先秦多用舟”,汉以后用船”渐多起来。本义船) 同本义 舟,船也。古者共鼓货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象形。--《说文》 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方言九》 作舟以行水。--《考工记·总目》 舟以行川谷。--《墨子·节用》。按,舟之始,古以自空大木为之,曰俞,后因集板为之,曰舟,又以其沿水而行曰船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易·系辞下》 二子乘舟,泛泛其逝。--《诗·邶风·二子乘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 舟zhōu船小~。扁~。轻~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