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T 涂山执玉记前身

"涂山执玉记前身"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20 05:08:34


简介: “涂山执玉记前身”出自宋代陆游的《舟中望禹祠兰亭诸山》,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tú shān zhí yù jì qián shēn,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出处: 《舟中望禹祠兰亭诸山》
内容:
橹枝讴轧出烟津,醉倚船篷岸幅巾。
禹穴探书惭旧学,涂山执玉记前身
云低野泽号新雁,露湿芳洲老白苹。
逸少亡来欲千载,眼中髣佛见清真。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陆游
诗人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翻译:

《舟中望禹祠兰亭诸山》是宋代陆游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橹枝讴轧出烟津,
醉倚船篷岸幅巾。
禹穴探书惭旧学,
涂山执玉记前身。
云低野泽号新雁,
露湿芳洲老白苹。
逸少亡来欲千载,
眼中髣佛见清真。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陆游在船中望着禹祠和兰亭山的景色。诗人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真理的追求。

赏析:
诗的开头两句“橹枝讴轧出烟津,醉倚船篷岸幅巾”描绘了船行的景象,以及诗人倚着船篷,眺望远方的样子。这里通过描写细节,展现了诗人的旅行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禹穴探书惭旧学,涂山执玉记前身”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知识的追求。禹穴是指大禹的墓穴,诗人在此地探寻着古代文化的遗迹,对自己的学识感到惭愧。涂山执玉是指传说中的文王,诗人希望能够继承文王的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云低野泽号新雁,露湿芳洲老白苹”描绘了自然景色,通过对鸟雁和湿润的草地的描绘,表达了时光的流转和自然的变化。

最后两句“逸少亡来欲千载,眼中髣佛见清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念和对真理的追求。诗人感慨时光的短暂,希望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真理,达到心灵的净化。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真理追求的思考,展现了陆游独特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lǔ zhī ōu yà chū yān jīn, zuì yǐ chuán péng àn fú jīn.
橹枝讴轧出烟津,醉倚船篷岸幅巾。
yǔ xué tàn shū cán jiù xué, tú shān zhí yù jì qián shēn.
禹穴探书惭旧学,涂山执玉记前身。
yún dī yě zé hào xīn yàn, lù shī fāng zhōu lǎo bái píng.
云低野泽号新雁,露湿芳洲老白苹。
yì shǎo wáng lái yù qiān zǎi, yǎn zhōng fǎng fú jiàn qīng zhēn.
逸少亡来欲千载,眼中髣佛见清真。
韵脚: 拼音:tú shān zhí yù jì qián shēn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韵脚:(平韵) 上平十一真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涂〈名〉 (形声。从水,余声。本义涂水) 同本义 古水名。即今云南省之牛栏江。发源于寻甸,北流至威宁折向西北,至鲁甸县注入金沙江 涂,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说文》 洞涡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县境 道路。也作途” 出于玉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乡也混然涂之人也。--《荀子·儒效》 涂巷之人也。--《荀子·劝学》 故辟门除涂,以迎吾人。--《荀子·王霸》 又如涂次(路上;途中);涂夫(路人);涂巷(道路;街坊);涂轨(本指车行之道。引申谓路子,途径);涂数(途程);涂迹(轨迹,途径);涂辙(车轮 涂(塼)tú ⒈抹刷,粉饰~抹。~刷。~饰。~油漆。 ⒉抹去~掉。~改。 ⒊乱写,乱画~鸦。不要乱~。 ⒋泥,烂泥~炭(〈喻〉困苦或污浊)。 ⒌通"途"。道路。 涂dù 1.以金饰物◇作"镀"。 涂chú 1.通"除"。扫除。 2.古月名。称十二月。参见"涂月"。 3.古水名。即今安徽省合肥市东北之滁河,至江苏省六合县东南流入长江。 涂yé 1.见"涿涂山"。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执 (右边是人,手被铐住。本义拘捕;捉拿) 同本义 执,捕罪人也。--《说文》 而妻妾执。--《礼记·檀弓》。注拘也。” 使执连尹。--《吕氏春秋·慎行》。注囚也。” 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左传·僖公五年》 被执至南门。--清·全祖望《梅花岭记》 又如执命(讨命;索命);执讯(捉命并加以审问);执囚(拘捕囚禁);执问(拘留讯问);执狱(治狱;审判案件) 拿;持 执之用黄牛之革。--《易·遯》 执君之乘车。--《礼记·少仪》。注执辔也。” 执竞武王。--《诗·周颂·执竞》。笺执,持也。” 执zhí ①拿;持。 ②掌握;保持。 ③主管;掌管。 ④选取。 ⑤控制;驾驭。 ⑥执行。 【执一】专心一志。 【执友】志同道合的朋友。 【执中】遵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无过于不及。采取中间的态度。 【执引】古代送葬时的一种礼节,送葬的宾客须挽牵引柩车的绳索。 【执业】持书诵习。业,书版。 【执礼】守礼,遵行礼节。 【执行】 ①把政策法令或计划等付诸实施。 ②法律用语。公安机关为实现以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所进行的活动。即对刑事案件的被告人执行刑罚,对应负民事责任的当事人责令其履行义务。 【执拗】固执倔强。 【执照】由有关行政机关发给的准许作某种行业的凭证。如施工执照;驾驶执照。 【执迷】固执不悟。 【执意】坚持自己的意见。 执zhí ①拘捕。 ②拿;持。 ③持守。 ④主持;掌管。 ⑤控制;统御。 ⑥操持;从事。 ⑦行;施行。 ⑧固执;坚持。 ⑨依据;遵照。 ⑩判断。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 玉yù ⒈一种珍贵的矿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微透明,可雕琢成簪、环等装饰品。〈喻〉洁白、美丽~颜。~龙。~人。 ⒉敬词~体。~照(人像照片)。 ⒊ 、穗可作饲料用。

:记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记载,记录 记,书也。 记jì ⒈思念,把所见、所闻等事物保持在脑子里,跟"忘"相对惦~。牢~。~性强。~得住。 ⒉用文字写下来~账。登~册。~录(也作"纪录")。~要(也作"纪要")。 ⒊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载。~述。笔~。杂~。旅游~。大事~。《岳阳楼~》。 ⒋印章图~。戳~。 ⒌标志~号。暗~。 ⒍量词他挨了两~耳光。 ⒎

:前〈动〉 (本义前进) 同本义 前,进也。--《广雅》 然而驱之不前,却之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罗敷前致词。--《乐府诗集·陌上桑》 听妇前致词。--唐·杜甫《石壕吏》 狼不敢前。--《聊斋志异·狼三则》 驰而前。--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孔子下车而前。--《庄子》 又如前却(进退);前迈(前行,前进);前旌(仪仗中前行的旗帜) 引导 尸谡祝前。--《仪礼·特牲礼》。注犹导也。” 张若、謵朋前马。 前qián ⒈跟"后"相对 ①〈表〉方向,方位~方。~面。床~。高楼~。向~走。 ②〈表〉时间~天。~年。~些时候。史无~例。 ③〈表〉次序~排。~六名。 ⒉行进~进。勇往直~。 ⒊ ⒋ ⒌ ⒍ ①前面的路程。〈喻〉未来的境遇、成就展望~程,灿烂辉煌。 ②旧时指读书或官吏企图求取的功名职位。 ⒎ 前jiǎn 1.浅黑色。参见"前樊"。 2.消灭。

:身〈名〉 (象形。象人之形。本义身躯的总称) 同本义 身,躬也。象人之形。--《说文》。按,身的本义是人的躯干。 必有寝礼,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人自项以下,踵以上,总谓之身。颈以下,股以上,亦谓之身。--王述之《经义述闻》 人百其身。--《诗·秦风·黄鸟》 身也者,亲之枝也。--《礼记·哀公问》 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礼记·祭义》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身首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 身shēn ⒈人或动物的躯体~体。~躯。人~子。半~像。〈引〉物的主体部分车~。床~。树~∮~。 ⒉自己,亲自自~。亲~。以~作则。~体力行。~教重于言教。 ⒊生命舍~救人。以~殉职。 ⒋指人的地位~份。~败名裂。 ⒌怀孕~孕。她有了~子。 ⒍套(指衣服)他穿了一~新衣裳。 ⒎ ⒏ ⒐ ①人在社会上或法律上的地位学生~分。公证人~分。 ②物品的质量这种面粉的~分挺好呀! 身yuān 1.见"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