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S 牲币具举

"牲币具举"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28 04:14:31


简介: “牲币具举”出自唐代褚亮的《祭方丘乐章·顺和》, 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shēng bì jù jǔ,诗句平仄:平仄仄仄。
出处: 《祭方丘乐章·顺和》
内容:
阴祗协赞,厚载方贞。
牲币具举,箫管备成。
其礼惟肃,其德惟明。
神之听矣,式鉴虔诚。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褚亮
诗人介绍: 褚亮(555年-647年),字希明,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唐初十八学士之一。曾祖湮,梁御史中丞;祖蒙,太子中舍人;父玠,陈秘书监,并着名前史。其先自阳翟徙居焉。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年八十八。谥号曰康,赠太常卿,陪葬昭陵。
翻译:

《祭方丘乐章·顺和》是唐代褚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阴祗协赞,厚载方贞。
牲币具举,箫管备成。
其礼惟肃,其德惟明。
神之听矣,式鉴虔诚。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祭祀方丘的场景。阴祗(指神明)同意并称赞这次祭祀,厚重的祭品装载方正。祭品摆放整齐,乐器箫和管也准备好了。祭祀仪式庄重肃穆,展示了人们的高尚品德。神灵倾听了这次祭祀,并感受到了人们虔诚的心意。

赏析:
这首诗词以庄严肃穆的语调描绘了祭祀方丘的仪式。它展示了唐代人们对神明的虔诚和对传统礼仪的尊重。诗中的描写细致入微,通过描述祭品的摆放、乐器的准备和仪式的庄重,展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这种形象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道德和品德的追求,将虔诚和明德视为与神明沟通的桥梁。

这首诗词的语言简练明了,节奏韵律流畅,使人读起来感到庄重肃穆的氛围。褚亮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感情的把握,成功地传达了祭祀仪式的庄严和人们对神明的虔诚之情。这首诗词不仅展示了唐代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礼仪文化,也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追求和崇高情感的表达。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īn zhī xié zàn, hòu zài fāng zhēn.
阴祗协赞,厚载方贞。
shēng bì jù jǔ, xiāo guǎn bèi chéng.
牲币具举,箫管备成。
qí lǐ wéi sù, qí dé wéi míng.
其礼惟肃,其德惟明。
shén zhī tīng yǐ, shì jiàn qián chéng.
神之听矣,式鉴虔诚。
韵脚: 拼音:shēng bì jù jǔ
平仄:平仄仄仄
韵脚:(仄韵) 上声六语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牲 (形声。从牛,从生。本义古代供祭祀用的全牛) 同本义 牲,牛完全也。--《说文》。按,牛完全当为字之训。 全曰牲,伤曰牛。--《谷梁传·哀公元年》 始养之曰畜,将用之曰牲,是牲者,祭祀之牛也。--《周礼·庖人》注 用大牲。--《易·萃》。郑注大牲,牛也。” 礼不卜常祀,而卜其牲日。牛卜日曰牲。--《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又如牲体(古时祭祀用的牺牲的躯体);牲礼(祭祀时的用牲之礼);牲玉(供祭祀用的牺牲和玉器);牲事(古代祭祀中有关准备牺牲的事) 泛指供祭祀、盟誓及食用的家畜,包括牛、羊、豕、 牲shēng ⒈〈古〉指供祭祀和宴享用的牛羊猪,统称"三牲"。 ⒉

:币 (形声。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同本义 幣,帛也。--《说文》 四曰幣贡。--《周礼·大宰》。司农注绣帛。” 幣曰量幣。--《礼记·曲礼》 用圭璧更皮幣。--《礼记·月令》 事之以皮幣。--《孟子》 寡君是故使吉(游吉)奉其皮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请具车马皮幣。--《战国策·齐策三》 又如皮币(兽皮和缯布);币玉(帛和玉,祭祀用品);币号(祭祀用的物品名称);币献(进献的礼品) 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 凡执幣者。--《仪礼·十相见礼》。疏 币 bì货币人民~、金~、硬~。

:具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方苞《狱中杂记》 又如具食(准 具jù ⒈器物器~。家~。文~。工~。 ⒉准备,备有,完备~有。~备。法令严~。 ⒊全部良乃入,~告沛公(良张良。沛公刘邦)。 ⒋才能治世之~。 ⒌量词茶杯两~。 ⒍ ⒎ ①特定的~体的时间。 ②明确,不空洞,不笼统计划~体。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逍遥游》 举所佩玉玦。--《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举桉(桉同案”。借指夫妻相敬);举案(举起托盘以进奉食品) 拿起;提起 举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举以予人。--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举白(举杯喝尽。干杯);举踵(举起脚跟。比喻切望);举纲持领(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飞,飞起;飘动 举(舉、攈)jǔ ⒈抬起,向上托~头。~手。~枪。~案齐眉。〈引〉 ①行动,动作~动。创~。一~成名。 ②发起,兴办~义。~办工厂。 ⒉提出~例。列~。 ⒊推选,推荐推~。选~。 ⒋全~国欢腾。~世无双。 ⒌揭发检~。 ⒍ ①点火。 ②生火做饭。 ⒎ 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