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G 国亡今日顽无耻

"国亡今日顽无耻"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3 19:59:22


简介: “国亡今日顽无耻”出自宋代王安石的《三品石》,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guó wáng jīn rì wán wú chǐ,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出处: 《三品石》
内容:
草没苔侵弃道周,误恩三品竟何酬。
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王安石
诗人介绍: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共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翻译:

《三品石》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草木繁茂,苔藓侵蚀,荒废了古老的道路;
曾经误解了恩情,三品官位最终如何报答。
当今国家已经衰亡,今天的人们却无耻地犯下错误,
仿佛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年的共谋。

诗意:
《三品石》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反映人性弱点,抒发了作者对时局腐败和忘恩负义的不满之情。诗中的"三品"指的是官员的三品官位,代表着权力和地位。作者以自然景物的衰败来象征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沦丧,同时表达了对于当时政治体制和人们的行为的批评。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表达了作者对时局和人性的反思。草木繁茂、苔藓侵蚀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古老道路的荒废和被遗忘。而"误恩三品竟何酬"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腐败现象的不满和对恩情被忽视的愤怒。接着,他以"国亡今日顽无耻"来暗示当时的政治衰败和人们的道德沦丧,对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评。最后,"似为当年不与谋"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人们忘记共同目标、不思进取的失望和无奈。

整首诗词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抨击,凸显了王安石对时局和人性的深思和忧虑。它揭示了作者对政治腐败和人们道德沦丧的忧虑,同时也对当时社会的困境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寄托了作者对社会正义和道德伦理的期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cǎo méi tái qīn qì dào zhōu, wù ēn sān pǐn jìng hé chóu.
草没苔侵弃道周,误恩三品竟何酬。
guó wáng jīn rì wán wú chǐ, shì wèi dāng nián bù yǔ móu.
国亡今日顽无耻,似为当年不与谋。
韵脚: 拼音:guó wáng jīn rì wán wú chǐ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四纸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国 (会意。从囗”,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汉·贾谊《 国(國、囯)guó ⒈国家爱~。~营。建设祖~。 ①它是一个或一些阶级压迫另外的阶级的工具,是暴力的机器。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组成。 ②一个国家独有的占领区域。 ⒉属于本国的~旗。~徽。~产品。 ⒊地区北~风光。 ⒋京城,首都~门。~都。 ⒌〈古〉我国诸侯或王侯的封地楚~。齐~。秦~。 ⒍ ⒎ ⒏ ⒐

:亡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隐蔽∠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同本义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 亡wú ⒈〈古〉同"无"用之~度,则物力必屈(屈jué竭,尽)。 亡wáng ⒈逃~命。逃~。流~。 ⒉失去,丢失唇~齿寒(〈喻〉利害关系)。~羊补牢(羊跑掉了,再修圈,还不算晚。〈喻〉事后补救)。 ⒊死,死去的死~。阵~。~兄。 ⒋灭~国。~党。灭~。

:今 (会意。从佶亼。本义现在) 同本义 今,是时也。--《说文》 今,时辞也。--《苍颉篇》 迨其今兮。--《诗·召南·摽有梅》 于今三年。--《诗·豳风·东山》 吾今召君矣。--《史记·汲郑传》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战国策·燕策》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今其室十无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今之高爵显位。--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四月,旧历。公历是六月。)--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今 今jīn现在,现代,跟"古"相对~时。~日。~年。从~天起。古为~用。~昔对比。~非昔比。

:日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同本义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昫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 天) 白天,白昼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日rì ⒈太阳~出。~落。 ⒉白天,跟"夜"相对夜以继~。 ⒊天,一昼夜今~。明~。〈引〉某一天生~。纪念~。 ⒋〈表〉一段时间夏~。昔~。来~方长。 ⒌ ⒍ ⒎ ⒏ ①天这些~子太忙。 ②生活~子会越来越好。 ③指某一天今天是她过生的~子。

:顽 (形声。从页,元声。从页。本义难劈开的囫囵木头) 同本义 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唐·元稹《画松》 愚顽之人;顽固派 凶恶的人 岂惜战斗死,为君扫凶顽。--唐·李白《豫章行》 顽 引申为浑圆 闻平乐以下,四顾皆土山,而巉厉之石,不挺于陆而藏于水矣。盖山自此而顽,水自此而险也。--《徐霞客游记》 顽固,不驯服 顽童穷固。--《国语·郑语》 又如顽算(耍弄 顽wán ⒈愚蠢无知愚~。痴~。笨~。 ⒉固执,守旧~固。~梗。 ⒊淘气~皮。~童。 ⒋〈古〉凶暴,贪婪~贪。 ⒌通"玩"。游戏,耍弄。 ⒍

:无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同本义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无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 无(無)wú ⒈没有,跟"有"相对~粮~钱。~穷~尽。 ⒉不~仿说出。 ⒊不分,不论,不外~分。~论,地~四方。民~异国。事~大小。~非如此。 ⒋通"毋"。不,不要~往。 ⒌ 无mó 1.见"南无"。

:耻 (形声。从心,耳声。本义耻辱,可耻的事情) 同本义(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 耻,辱也。--《说文》 君不使无耻。--《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行己有耻。--《论语》 越王苦会稽之耻。--《吕氏春秋·顺民》 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国语·越语上》 后世且行之而不知以为耻者多矣。--宋·刘开《问说》 又如无耻(不顾(知)羞耻);羞耻(不光彩;不体面);耻心(知耻之心) 羞愧 坐縻廪粟而不知耻。--刘基《卖柑者言》 又如耻愧(羞愧);耻惧(羞愧恐惧) 耻 羞辱;侮辱 不醉反耻 耻(恥)chǐ羞愧,羞辱~笑。~辱。可~。知~。雪~。九一八国~日。勿忘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