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刖足卞和因献玉

"刖足卞和因献玉"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10:22:33


简介: “刖足卞和因献玉”出自元代王冕的《偶成》,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yuè zú biàn hé yīn xiàn yù,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出处: 《偶成》
内容:
桑田沧海事沈沈,慨慷谁能论今古?刖足卞和因献玉,然脐董卓岂无金?虽求知己终难合,差立功名错用心。
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
朝代: 元代
分类:
诗人: 王冕
诗人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亦号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绍兴市诸暨枫桥人,元朝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他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成才。有《竹斋集》3卷,续集2卷。一生爱好梅花,种梅、咏梅,又攻画梅。所画梅花花密枝繁,生意盎然,劲健有力,对后世影响较大。存世画迹有《南枝春早图》《墨梅图》《三君子图》等。能治印,创用花乳石刻印章,篆法绝妙。《明史》有传。
翻译:

《偶成》是元代王冕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桑田沧海事沈沈,
慨慷谁能论今古?
刖足卞和因献玉,
然脐董卓岂无金?

这首诗词以沧海桑田的变迁为背景,表达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慨。诗人慨叹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对历史悠久和无法评述的无奈之情。他提到了古代忠臣卞和割股献玉的故事,以及董卓身上的金银财宝,暗示了权力和财富的易主与流转。

虽求知己终难合,
差立功名错用心。
老子胸中颇明白,
只怜华发不胜簪。

诗人表达了对人际关系和功名利禄的失望。他感慨地说,虽然渴望有一个知己,但最终很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他抱怨说,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往往被误解或错用,无法得到应有的回报。诗人提到老子,暗示自己心中有一份颇为明白的理解,即对于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并不看重,而更加珍爱自己的华发,才思不衰。

这首诗词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个人命运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同时,通过对金银财宝和功名利禄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物质财富的淡漠和对内心世界的追求的珍视。整首诗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示了王冕独特的思想和写作风格。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āng tián cāng hǎi shì shěn shěn, kǎi kāng shuí néng lùn jīn gǔ? yuè zú biàn hé yīn xiàn yù, rán qí dǒng zhuō qǐ wú jīn? suī qiú zhī jǐ zhōng nán hé, chà lì gōng míng cuò yòng xīn.
桑田沧海事沈沈,慨慷谁能论今古?刖足卞和因献玉,然脐董卓岂无金?虽求知己终难合,差立功名错用心。
lǎo zi xiōng zhōng pō míng bái, zhǐ lián huá fà bù shèng zān.
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
韵脚: 拼音:yuè zú biàn hé yīn xiàn yù
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入声二沃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刖 (形声。从刀,月声。本义断足。古代的一种酷刑) 同本义 刖,绝也。--《说文》 刖,断也。--《广雅》。假借为蛂” 蛂,断足之刑也。--《说文》 刖五百。--《周礼·司刑》。注断足也。周改髌作刖。” 刖强鉯。--《左传·庄公十六年》 昔卞和献宝,楚王刖之。--《史记》 又如刖足(古代一种酷刑,砍掉脚) 刖(跀)yuè〈古〉一种砍断脚的酷刑。

:足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足zú ⒈脚~迹。手舞~蹈。 ⒉满,够量,充分满~。~够。充~。富~。 ⒊补上补~。以昼~夜。 ⒋完全此项工作一人~可完成。 ⒌尽情地,尽量地他们~玩了半天。 ⒍值得不~为奇。微不~道。 ⒎够得上这本书~有八万字。 ⒏ 足jù 1.(今读zú)补足;凑满。 2.拥,增益。参见"足本"。 3.过分。参见"足恭"。

:卞 法,法度 卞,法也。--《玉篇》 率循大卞。--《书·顾命》 古地名 姓 卞 急躁 庄公卞急而好洁。--《左传·定公三年》 卞 biàn ①法;法规率循大~。(《尚书·顾命》) ②(性情)急躁~急。~姓。 【卞和】春秋时楚国人。生卒年不详。传说他觅得玉璞,两次献给楚王,均被认为是假,先后被砍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在荆山下大哭,文王派匠人周目琢其璞,果然是 宝玉,称为和氏之璧。

:和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和顺;平和 和(龢)hé ⒈音乐和谐音声相~。〈引〉和睦,协调~谐。百姓~。 ⒉温柔,不猛烈温~。柔~。~颜悦色。~气致祥。 ①没有战争~平共处。 ②温和,不猛烈药性~平。 ⒊平息争端~解。讲~。媾~。 ⒋不分胜负~棋。 ⒌搀入,连同搀~。~衣而睡。~盘托出(连盘子一起托出来。〈喻〉全部拿出来或完全说出来)。 ⒍介词。对,向~小孩讲话,要讲得通俗易懂。 ⒎连词。跟,同,与云~月。你~他。 ⒏数学上指两个数或两个以上的数加起来的总数三跟五的~是八。二加三加四的~是九。 和hè跟着唱一唱百~。曲高~寡。〈引〉依照别人诗词的格律或题材而写作~诗。奉~一首。 和hú ⒈打牌用语〈表〉赢了~牌。我~了。 和huó搅拌,揉弄~泥灰。~面团。 和huò ⒈搀杂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稀泥(〈喻〉放弃原则,调和折中)。 ⒉量词。洗衣服等换水的次数衣服已洗三~。 ⒊量词。熬药加水所熬的次数头~药。三~药。

:因 (会意。从囗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同本义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 原因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机会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姓 因 依靠;凭借 因yīn ⒈根源,缘故原~。内~。前~后果。 ⒉由此,由于~此。~而。~为。~难见巧。 ⒊依,顺着,沿袭,守旧~材施教。~势利导。~人而异。~袭成章。~循守职。 ⒋凭借,根据~利乘便。~事制宜。 ⒌于是,就秦军解(懈)~大破之。

:献 (会意。从犬,鬳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说文》 犬曰羹献。--《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 献禽以祭祖。--《周礼·大司马》 献羔祭韭。--《诗·豳风·七月》 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仪礼·聘礼》 又如献尸(向代表死人的尸者进献祭品);献帛(祭祀礼仪之一,献上巾帕);献爵(祭祀礼仪之一,献酒);献台(祭台) 下对上、卑对尊的进献 献,进也。--《广雅》 春献鳖蜃,秋献龟鱼。--《周礼·鳖人》 有献于 献(玦)xiàn ⒈恭敬、庄严地送给~花。~旗。~礼。奉~。~身于共产主义事业。~可替否(献进好的,废除不好的)。 ⒉表演,出主意~技。~殷勤。~计~策。 献suō 1.古代一种滤酒方法。 2.雕刻。参见"献豆"。 3.通"犠"。古代酒器名。参见"献尊"。 献xī 1.勺子;勺形之物。 献yí 1.效法;模拟。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 玉yù ⒈一种珍贵的矿石,质细而坚硬,有光泽,微透明,可雕琢成簪、环等装饰品。〈喻〉洁白、美丽~颜。~龙。~人。 ⒉敬词~体。~照(人像照片)。 ⒊ 、穗可作饲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