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谕蜀三年戍

"谕蜀三年戍"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2 15:35:19


简介: “谕蜀三年戍”出自宋代范成大的《提刑察院王丈挽词》,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ù shǔ sān nián shù,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
出处: 《提刑察院王丈挽词》
内容:
谕蜀三年戍,还吴万里船。
云归双节後,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传,一丘阳羡田。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
日者悲离索,公今又眇冥。
门人办韩集,子舍得韦经。
此去念筑室,空来闻过庭。
平生无路见,终古泣松铭。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范成大
诗人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称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诗人。谥文穆。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翻译:

诗词:《提刑察院王丈挽词》
作者:范成大
朝代:宋代

谕蜀三年戍,
还吴万里船。
云归双节后,
雪白短檠前。

百世春秋传,
一丘阳羡田。
浮生如此了,
何必更凌烟!

日者悲离索,
公今又眇冥。
门人办韩集,
子舍得韦经。

此去念筑室,
空来闻过庭。
平生无路见,
终古泣松铭。

中文译文:
告别蜀地三年的戍卒,
返回吴地,万里长江船。
云归双节之后,
雪白的短檠前。

百世流传的春秋岁月,
一片阳光明媚的田园。
人生如此短暂有限,
何必再去追求名利!

昔日的同僚哀叹离别的困苦,
而今你又陷入了黑暗的命运。
门人们整理着韩愈的作品集,
你却舍弃了韦应物的经书。

离开这里,我怀念着你的住所,
但现在只能闻到你过去的庭院。
平生无缘相见,
终古悲叹着松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范成大写给提刑察院王丈的挽词。诗人以抒发自己对王丈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题,表达了对名利的看透和对世事的无奈。

诗的前两句描述了王丈从蜀地返回吴地的旅途,形容了万里长江的辽阔和白色的短檠(船头)。接着,诗人表达了对光阴流转的感慨,百世春秋的传承和一片阳光明媚的田园景色都成为了昔日的回忆。

在第四句中,诗人用"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表达了对名利追逐的冷静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此短暂,何必再去奢求更高的名利地位呢?

接下来的几句表现了诗人对王丈的关切和对他不幸命运的伤感。诗中提到王丈的同僚曾经哀叹过离别的困苦,而今他自己又落入了黑暗的命运之中,给人一种命运多舛的感觉。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丈的怀念和对他所处环境的思念之情。诗人无法再见到王丈,只能在心中怀念他的住所,但现在只能通过回忆来感受过去的庭院。最后一句"终古泣松铭"表明了诗人对王丈的深深悲叹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王丈离别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名利追求的冷静和对命运多舛的无奈。诗人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刻画了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去的追忆,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提刑察院王丈挽词》是宋代诗人范成大所作。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告别蜀地三年的戍卒,
返回吴地,万里长江船。
云归双节之后,
雪白的短檠前。

百世流传的春秋岁月,
一片阳光明媚的田园。
人生如此短暂有限,
何必再去追求名利!

昔日的同僚哀叹离别的困苦,
而今你又陷入了黑暗的命运。
门人们整理着韩愈的作品集,
你却舍弃了韦应物的经书。

离开这里,我怀念着你的住所,
但现在只能闻到你过去的庭院。
平生无缘相见,
终古悲叹着松铭。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提刑察院王丈的离别之情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的开头描述了王丈从蜀地返回吴地的旅途,描绘了漫长的万里长江船程和雪白的船头装饰。接着,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百世春秋的传承和一片明媚的田园景色成为了昔日的回忆。

在诗的中间部分,诗人用“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表达了对名利追逐的冷静思考。他认为人生如此短暂有限,为何还要不断追求更高的名利地位呢?

接下来的几句表现了诗人对王丈的关切和对他不幸命运的伤感。诗中提到王丈的同僚曾经哀叹过离别的痛苦,而今他自己又陷入了黑暗的命运之中,给人一种命运多舛的感觉。

最后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王丈的怀念和对他所处环境的思念之情。诗人无法再见到王丈,只能在心中怀念他的住所,但现在只能通过回忆来感受过去的庭院。最后一句“终古泣松铭”表明了诗人对王丈的深深悲叹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王丈离别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对名利追求的冷静和对命运多舛的无奈。诗人以简洁凝练的语言,刻画了人生的短暂和对过去的追忆,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ù shǔ sān nián shù, hái wú wàn lǐ chuán.
谕蜀三年戍,还吴万里船。
yún guī shuāng jié hòu, xuě bái duǎn qíng qián.
云归双节後,雪白短檠前。
bǎi shì chūn qiū chuán, yī qiū yáng xiàn tián.
百世春秋传,一丘阳羡田。
fú shēng rú cǐ le, hé bì gèng líng yān!
浮生如此了,何必更凌烟!
rì zhě bēi lí suǒ, gōng jīn yòu miǎo míng.
日者悲离索,公今又眇冥。
mén rén bàn hán jí, zi shè de wéi jīng.
门人办韩集,子舍得韦经。
cǐ qù niàn zhù shì, kōng lái wén guò tíng.
此去念筑室,空来闻过庭。
píng shēng wú lù jiàn, zhōng gǔ qì sōng míng.
平生无路见,终古泣松铭。
韵脚: 拼音:yù shǔ sān nián shù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谕 (形声。从言,俞声。本义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同本义 谕,告也。--《说文》 以谕九税之利。--《周礼·掌交》 讶士掌四方之狱讼,谕罪刑于邦国。--《周礼·秋官》 又如谕葬(圣上发旨的葬仪);面谕;谕知(告谕而使人知晓) 明白、懂得 谕,晓也。--《广雅》 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周礼·师氏》注 其言多当矣,而未谕也。--《荀子·儒效》 又不能谕其内志。--《汉书·文帝纪》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战国策·魏策》 谕 旧时用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谕yù ⒈告诉,叫人知道(旧时多用于上对下)~旨。面~。上~。手~。 ⒉〈古〉同"喻"。

:蜀 (象形。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本义蛾蝶类的幼虫◇作蠋”) 同本义 蜀,葵中蚕也。--《说文》 蜎蜎者蜀。--《诗·东山》。传桑蚕也。” 欲小则化为蚕蠋。--《管子·水池》 鳣似蛇,禹似蜀,人见蛇则惊骇,见蜀则毛起。--《韩非子》 古族名、国名、郡名 蜀,西僻之国也。--《战国策·秦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汉·贾谊《过秦论》 又如蜀江(蜀郡之内的江河);蜀魄(杜鹃鸟的代称。传说蜀君杜宇死后,他的魂魄化作杜鹃鸟);蜀王春恨( 蜀shǔ ⒈周代诸侯国之一,在今四川省成都一带。 ⒉朝代名。三国(魏、~、吴)之一,又称"蜀汉",公元221-263年。第一代君主是刘备。辖区在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后扩展到云南、贵州及陕西汉中等地。 ⒊四川的简称~道。西~。 ⒋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年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 年(秊)nián ⒈时间单位。地球绕太阳一周为一年。因为有余数,所以公历规定, 平年三百六十五天, 闰年三百六十六天。 ⒉岁数~龄。~纪。也指按年龄划分的阶段青~。壮~。老~。 ⒊时期乾隆~间。清朝末~。 ⒋年节,有关年节的过~。新~。~画。~糕。 ⒌庄稼收成情况~景。~成。丰~。 ⒍ ⒎ ⒏ ①一年一晃就是两个~头儿。 ②时代旧社会那~头儿,穷人够苦呀。 ③年景这个~头儿好,大丰收。

:戍 (会意。从人持戈。甲骨文字形,象人负戈守卫边疆。本义防守边疆) 同本义 戍,守边也。--《说文》。按,伐者左人右戈,人持戈也。戍者,下人上戈,人何戈也。 武王立重泉之戍。--《管子·地数》 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诗·王风·扬之水》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史记·陈涉世家》 又如戍人(古代守边军士的通称);戍守(守卫);戍客(离开家乡戍守边境的人);戍逻(守边巡逻);戍役(戍边的军士);戍将(戍守边境的将领) 驻守 三男邺城戍。--杜甫《石壕吏》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 戍shù防卫,警卫~边。卫~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