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L 旅思摇风旆

"旅思摇风旆"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06 03:38:40


简介: “旅思摇风旆”出自宋代秦观的《德清道中还寄子瞻》,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ǚ sī yáo fēng pèi,诗句平仄:仄平平平仄。
出处: 《德清道中还寄子瞻》
内容:
投晓理竿栧,溪行耳目醒。
虫鱼各萧散,云日共晶荧。
水荇重深翠,烟山叠乱青。
路回逢短榜,崖断点孤翎。
丛薄开罗帐,沦漪写镜屏。
疏篱窥窅窕,支港泛笭箵。
远漵依微见,哀猱断续听。
梦长天杳杳,人远树冥冥。
旅思摇风旆,归期数月蓂。
何时燃蜜炬,复听合前铃。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秦观
诗人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翻译:

诗词:《德清道中还寄子瞻》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投晓理竿栧,
溪行耳目醒。
虫鱼各萧散,
云日共晶荧。

水荇重深翠,
烟山叠乱青。
路回逢短榜,
崖断点孤翎。

丛薄开罗帐,
沦漪写镜屏。
疏篱窥窅窕,
支港泛笭箵。

远漵依微见,
哀猱断续听。
梦长天杳杳,
人远树冥冥。

旅思摇风旆,
归期数月蓂。
何时燃蜜炬,
复听合前铃。

中文译文:
清晨投竿钓鱼,理顺渔线;
沿着溪流行走,耳目清醒。
昆虫和鱼儿分散出去,
云和太阳一同闪烁。

水中的荇草浓密而深翠,
山中的烟雾叠起,青翠交错。
路上回头看见短榜,
悬崖上有一片孤独的翅膀断了。

丛林稀疏处拉开罗帐,
水波倒映在镜子上。
稀疏的篱笆窥视着幽深的小径,
支港上泛起涟漪和草箬。

远处的小溪微弱可见,
哀愁的猿猴断续地叫着。
梦里的时间漫长而遥远,
人已远离,树木苍茫。

旅途中思念摇摆着风的旗帜,
回家的日子数着月份。
何时点燃蜜蜡的灯火,
再次听到那熟悉的前门铃声。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秦观的作品,描绘了一幅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的图景。诗人在德清道中,清晨投竿钓鱼,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唤醒。诗中以自然景色和物象来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念之情。

诗人以清晨投竿、溪行耳目醒来开篇,展现了一个清新宁静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清晨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接着,通过描绘水中的荇草、山中的烟雾,以及远处的小溪和猿猴的哀鸣,表达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诗人内心的感受。

诗中还有一些形象的描写,如路上回头看见短榜,悬崖上的孤翅膀,丛林中的罗帐和水波倒映在镜子上,这些描写增加了诗的层次和意境。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旅途中的思念之情和对归期的期待,以及对家乡的渴望和对重逢的向往。这种情感流露出诗人对家园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为主题,描绘了一个清晨投竿钓鱼、溪行赏景的场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绪。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和景物描写,展现了清晨的宁静与唤醒、自然的美好与变化,以及旅途中的思念和对归期的期待。整首诗以自然景色和旅途思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流畅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家园的眷恋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tóu xiǎo lǐ gān yì, xī xíng ěr mù xǐng.
投晓理竿栧,溪行耳目醒。
chóng yú gè xiāo sàn, yún rì gòng jīng yíng.
虫鱼各萧散,云日共晶荧。
shuǐ xìng zhòng shēn cuì, yān shān dié luàn qīng.
水荇重深翠,烟山叠乱青。
lù huí féng duǎn bǎng, yá duàn diǎn gū líng.
路回逢短榜,崖断点孤翎。
cóng báo kāi luó zhàng, lún yī xiě jìng píng.
丛薄开罗帐,沦漪写镜屏。
shū lí kuī yǎo tiǎo, zhī gǎng fàn líng xīng.
疏篱窥窅窕,支港泛笭箵。
yuǎn xù yī wēi jiàn, āi náo duàn xù tīng.
远漵依微见,哀猱断续听。
mèng cháng tiān yǎo yǎo, rén yuǎn shù míng míng.
梦长天杳杳,人远树冥冥。
lǚ sī yáo fēng pèi, guī qī shù yuè míng.
旅思摇风旆,归期数月蓂。
hé shí rán mì jù, fù tīng hé qián líng.
何时燃蜜炬,复听合前铃。
韵脚: 拼音:lǚ sī yáo fēng pèi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韵脚:(仄韵) 去声九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旅〈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庾信《哀江南赋序》 全旅为上。--《孙子·谋攻》 又 破旅次之。 又如旅长;两旅兵 军队 加之以师旅。--《论语·先进》 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 旅、稆(穭)lǚ ⒈出行,在外作客~行。~途。~客。~居。~馆。 ⒉军队的编制单位,它是师的下一级,团的上一级。 ⒊军队劲~。军~之费。 ⒋共,同~进~退。 ⒌谷物等不种自生的~生。~黍。

:思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思考,想;考虑) 同本义 思,容也。--《说文》 思曰容,言心之所虑,无不包也。--《书·洪范》 钦明文思安安。--《书·尧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又如多思;前思后想;自思;深思熟虑;思疑(疑惑;疑心);思郁(思虑薀结);思鲈(比喻抽身归隐);思劳(思虑劳累);思察(思虑辨察);思算( 思sī ⒈想,考虑~考。~索。深~熟虑。不可~议。 ⒉想念,怀念~念。 ⒊想法、考虑的线索~路。文~。构~。三~而后行。 ⒋ ①思考,想法。 ②即"观念","理性认识"。人的思想包括概念、想法、判断、推理等,它是由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的。 ⒌ 思sāi 1.多须貌。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摇,动也。--《说文》 摇,作也。--《尔雅》 摇者不定。--《管子·心术》 复命摇作。--《庄子·则阳》 夹而摇之。--《考工记·矢人》 四顾何茫茫,东风屹草。--《古诗十九首》 蒙络摇缀。--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痒不得搔,痹不得摇。--柳宗元《断刑论》 摇头而歌。--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动摇承之。--清·姚鼐《登泰山记》 又如摇旗打鼓(四处张扬,闹得满城风雨);摇铃打鼓(摇旗打鼓);摇飍(亿颤动。形容女人走路的妖娆姿态);摇风(谓风吹摆动 摇yáo ⒈摆动~摆。~动。~晃。~手。树枝~。 ⒉转动~纱。 ⒊变动,不坚定动~。 ⒋ ⒌ ⒍[飘摇][飘飖]随风摆动。

:风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同本义 飈,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鴓(飈)?--《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风(飈) fēng ⒈流动着的空气,多是大致与地面平行东~。龙卷~。刮~下雨。~向。~速。〈引〉像风那样快或普遍流行的~靡一时。 ⒉借风力吹干的~肉。 ⒊消息闻~而动。 ⒋表露在外的景象、品格、气概、才华、态度等~景。~格。~骨。作~。~华。~骚。 【风雅】风度文雅。 【风度】有一定特色的姿态和言谈举止。 【风采】(也写作"丰采")风度神采。 【风姿】(也写作"丰姿")风度姿态。 ⒌没有确实根据的~闻。~言~语。 ⒍习俗,流行的爱好或习惯~俗。世~。学~。移~易俗。勤俭成~。 ⒎〈古〉称歌谣,民歌采~。国~。 ⒏用于病名麻~。抽~。 ⒐ 【风险】风浪危险。〈喻〉事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险阻不怕担~险。 ⒑ 【风头】 ①形势的发展或有关个人利害的情势看准~头行事。 ②当众表现自己她爱出~头。 ⒒ 【风化】 ①风俗教化莫伤~化。 ②地质学上指岩石因长期遭受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等而分解崩溃。 ③化学上指结晶体在空气中失掉结晶水,因而失去结晶形状的现象。 ⒓ 【风流】 ①杰出的,业绩、才华出众的千古~流人物。 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的~流倜傥。 ③像风一样流失。〈喻〉原来常聚的人,现今分散各地~流云散。 ④旧指士大夫所谓的风雅,也指乱搞男女关系~流罪过。 ⒔〈古〉通 "讽"。劝告,讽刺。 风fèng 1.刮风;吹。 2.被风吹,受风。 3.引申为乘凉。 4.教育,感化。 5.显扬,表彰。 风fěng 1.劝谏;讽谏。 2.泛指劝说。 3.讽诵。

:旆〈名〉 (形声。本义古代旐旗末端形如燕尾的垂旒飘带) 同本义 旆,继旐之帛也。--《说文》 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又如旆旆(旗旒下垂的样子;生长茂盛的样子) 泛指旌旗 白旆,殷旌也。--《释名·释兵》 拔旆投衡。--《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大旗也。” 亡大旆之左旃。--《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又如旆旃;旆旌 旆pèi〈古〉 旗边镶的装饰品帛~。泛指镶边的旗子旌~何缤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