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俚曲山歌互吞吐

"俚曲山歌互吞吐"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10 20:11:32


简介: “俚曲山歌互吞吐”出自明代瞿佑的《春社词》,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ǐ qǔ shān gē hù tūn tǔ,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出处: 《春社词》
内容:
十日一风五日雨,社前拜祝神已许。
瓦盆潋滟斟浊醪,高俎纵横荐肥羜。
呜呜笛声坎坎鼓,俚曲山歌互吞吐
老巫狡狯神有灵,传得神言为神舞。
祭余分肉巫自与,醉里狂言相尔汝。
小儿觅饼大儿扶,头上神花付邻女。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瞿佑
诗人介绍: 瞿佑(一作祐)(1341-1427)字宗吉,自号存斋,钱塘人。洪武初以荐历宜阳训导、迁周府长史。永乐间以诗祸谪戍保安,洪熙元年放归。著有《香台集》、《乐府遗音》、《剪灯新话》等。
翻译:

《春社词》是明代瞿佑所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每隔十天就有一场大风,每隔五天就有一场雨。
在社前祭拜神明之前,我们已经向神明祈愿了。
瓦盆中泛起涟漪,倒满了浑浊的酒。
高高的案几上摆满了肥美的肉羹。
嘶嘶的笛声和坎坎的鼓声相互呼应,
俗曲和山歌交替吞吐。
老巫师狡猾而聪明,神明的力量无限,
他们传达的神谕如同神舞一般。
祭祀结束后,我们将肉分给巫师自己,
在醉酒之中,我们疯狂地言谈,互相嬉笑。
小孩们寻找着饼干,大孩子们扶持着他们,
头上的神花被贴在了邻家女子的脸上。

诗意:
《春社词》描绘了一个春天社团祭祀的场景。诗中以饮食、音乐和祭祀仪式等元素,生动地展示了人们在春季社团活动中的欢乐和热闹。通过诗中的描写,诗人展示了人们在祭祀神明的同时,享受美食、音乐和社交的愉悦,以及神明与人们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赏析:
《春社词》以明快、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春天社团祭祀的热闹场景,展示了人们在春季活动中的喜悦和欢乐。诗中使用了大量的形象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社团活动的热烈氛围。

首先是诗中的自然描写,十日一风五日雨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变幻和活力。瓦盆潋滟斟浊醪的描写,形象地表达了酒的浓郁和丰盈。其次是音乐描写,呜呜笛声和坎坎鼓声交替呼应,俚曲山歌互吞吐,通过声音的交融,展示了社团活动中的欢快气氛。最后是人物描写,老巫狡猯神有灵的形象描绘,突出了神明的神秘与力量。

整首诗词通过形象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喜庆和欢乐的春天社团祭祀场景。诗人通过描写人与自然、人与音乐、人与神明之间的互动,展现了人们在春季活动中的欢愉和祥和,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社交情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shí rì yī fēng wǔ rì yǔ, shè qián bài zhù shén yǐ xǔ.
十日一风五日雨,社前拜祝神已许。
wǎ pén liàn yàn zhēn zhuó láo, gāo zǔ zòng héng jiàn féi zhù.
瓦盆潋滟斟浊醪,高俎纵横荐肥羜。
wū wū dí shēng kǎn kǎn gǔ, lǐ qǔ shān gē hù tūn tǔ.
呜呜笛声坎坎鼓,俚曲山歌互吞吐。
lǎo wū jiǎo kuài shén yǒu líng, chuán de shén yán wèi shén wǔ.
老巫狡狯神有灵,传得神言为神舞。
jì yú fēn ròu wū zì yǔ, zuì lǐ kuáng yán xiāng ěr rǔ.
祭余分肉巫自与,醉里狂言相尔汝。
xiǎo ér mì bǐng dà ér fú, tóu shàng shén huā fù lín nǚ.
小儿觅饼大儿扶,头上神花付邻女。
韵脚: 拼音:lǐ qǔ shān gē hù tūn tǔ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七麌  (仄韵) 去声七遇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俚〈名〉 (形声。从人,里声。本义聊赖) 同本义,赖以生活或依靠的事物 俚,聊也。--《说文》。按,聊者,赖也。 夫婢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汉书·李布栾布田叔传》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俚 〈形〉 民间 粗俗 非鄙俚之言所能具。-- 俚lǐ ⒈民间的,通俗的~语。~歌。 ⒉聊,依赖。

:曲〈形〉 弯曲,不直 曲,象器曲受物之形。--《说文》 曲,折也。--《广雅·释诂一》 木曰曲直。--《书·洪范》 曲,不直也。--《玉篇》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 曲挺纵横。--《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以曲为美。--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之疏之曲。 又如曲录(弯弯曲曲);曲律(曲吕。弯曲的样子);曲弯弯(像弓一样弯);曲蟮(蚯蚓);曲盖(古时仪杖用的曲柄华盖);曲兵(形体弯曲的兵器) 迂曲;婉转 曲qǔ ⒈文体名。能唱、能歌或供表演的一种文词散~。歌~。戏~儿。小~子。 ⒉歌谱歌~。作~。~高和寡。~终奏雅。 曲( ⒍黡、 ⒍麴)qū ⒈弯,跟"直"相对~折。弯~。~径。~尺。 ⒉不公正,不合理~意。~解。~从。 ⒊弯曲的地方河~。 ⒋偏僻隐秘的地方乡~。心~。 ⒌局部,不全~见。 ⒍含有大量能发酵的活微生物或其酶类的发酵剂或糖化剂,一般用大麦、大豆、麸皮等培养微生物制成酒~。

:山〈名〉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 山shān ⒈地面上高度大、坡度陡的隆起地貌高~。华~。 ⒉像山的~洪。冰~。~墙(房屋两头的墙)。 ⒊〈喻〉多,太多人~人海。 ⒋蚕簇蚕已上~。

:歌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 歌gē ⒈能唱的诗、词语诗~。山~。民~儿。~词。 ⒉唱,咏~唱。~咏。高~一曲。曲项向天~。 ⒊

:互 (象形。是一种绞绳用的工具。本义绞绳用的工具) 同本义 段玉裁注今绞绳者尚有此器。从竹,象形,谓其物象工字;中象人手推握也。” 差错 各有乘互。--陆法言《切韵序》 古代挂肉的木架 共其牛牲之互。--《周礼·牛人》。郑玄注互,若今屠家县肉格。” 置互摆牲。--《文选·张衡·西京赋》 门,巷门 甲壳动物的总称 互 交替;相互 互,交互。 互hù ⒈彼此~助~爱。~相关怀。~教~学。 ⒉交错,交替~生(植物每节长出一个叶子,交替地各生在一边)。

:吞〈动〉 (形声。从口,天声。本义咽下) 同本义 吞,咽也。--《说文》 吞舟大鱼也。--《后汉书·杜笃传》注 吞长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气吞万里如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又如吞炭(吞咽火炭毁嗓子);吞舌(闭口结舌不言);吞舟(吞航。吞舟之鱼,能吞舟的大鱼);吞刀刮肠(喻痛下决心,改过自新);吞牛(比喻少年气概豪迈);吞咀(吞食);吞下一条 鳝鱼 吞并,消灭掉 吞,灭也。--《广雅》 兼有吞周之意。--《战国策·西周策》 而交吞揆之 吞tūn ⒈不嚼或不细嚼,整个咽下去~咽。~下去。囫囵~枣。 ⒉兼并,侵占~灭。并~。侵~。 ⒊忍受,不发作忍气~声。 ⒋ 吞tiān 1.姓。

:吐〈动〉 (形声。从口,土声。本义东西从口腔中涌出) 同本义 吐,写也。--《说文》 柔则茹之,刚则吐之。--《诗·大雅·焌民》 然我一沫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史记·鲁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韩愈《元和圣德》 机发吐丸。--《后汉书·张衡传》 与风水相吞吐。--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吐气纳元(道家的一种练功修身之法。吐、纳是我国古人的一种养生之术);吐信(吐舌头);吞吐(吞进和吐出);吐沫(吐出沫子);吐茹,吐哺(吐出嘴里食物) 口说,陈说 吐tǔ ⒈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出。~痰入盂。 ⒉说出,发表~露。~辞。该~真情。 ⒊开放,出现棉花~絮了。家蚕~丝了。心喜谈月~。 吐tù呕呕~。上~下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