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迍邅勿复叹

"迍邅勿复叹"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23:39:24


简介: “迍邅勿复叹”出自明代黄肃的《咏怀(六首)》,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zhūn zhān wù fù tàn,诗句平仄:平平仄仄仄。
出处: 《咏怀(六首)》
内容:
马瘦足力短,士贫心志穷。
相如岂不伟,涤器难为容。
忆昔擅词赋,左右能生风。
黄金资费用,意气自填胸。
迍邅勿复叹,命达皆称雄。
¤
朝代: 明代
分类:
诗人: 黄肃
诗人介绍: 明应天府六合人,字敬夫。成化十四年进士。累官广西按察佥事,弘治末,思恩土官岑浚谋起事,肃毁其所筑丹良城,挫其谋。官至湖广按察副使。卒年八十六。
翻译:

《咏怀(六首)》是明代黄肃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马瘦足力短,
士贫心志穷。
相如岂不伟,
涤器难为容。
忆昔擅词赋,
左右能生风。
黄金资费用,
意气自填胸。
迍邅勿复叹,
命达皆称雄。

诗意:
这首诗词主要表达了作者黄肃的怀才不遇之情。他通过描写马瘦足力短和士贫心志穷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才情横溢而却遭遇困境的感受。作者以相如为自比,相如是汉代文学家,他的才华卓越,但在朝廷中却未受重用。黄肃通过这首诗词表达了自己对相如的钦佩,并借此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自己的才华能够得到认可和重视。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怀才不遇之感。通过对马瘦足力短和士贫心志穷的描绘,作者将自己的境遇与相如相对照,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失落。然而,诗中又透露出一丝自豪和坚定,表现在作者对自己过去擅长词赋、能够左右风云的回忆和对黄金资费用的向往上。作者并不因自身遭遇而绝望,而是希望自己能够追求命运的改变,成为受人称颂的英雄。

这首诗词在表达个人怀才不遇之情的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作者通过自我安慰和自我鼓励,表达了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对命运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词既流露了作者的自怜之情,又展现出他对才华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期许,具有一定的激励和励志意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mǎ shòu zú lì duǎn, shì pín xīn zhì qióng.
马瘦足力短,士贫心志穷。
xiàng rú qǐ bù wěi, dí qì nán wéi róng.
相如岂不伟,涤器难为容。
yì xī shàn cí fù, zuǒ yòu néng shēng fēng.
忆昔擅词赋,左右能生风。
huáng jīn zī fèi yòng, yì qì zì tián xiōng.
黄金资费用,意气自填胸。
zhūn zhān wù fù tàn, mìng dá jiē chēng xióng.
迍邅勿复叹,命达皆称雄。
¤
韵脚: 拼音:zhūn zhān wù fù tàn
平仄:平平仄仄仄
韵脚:(平韵) 上平十四寒  (仄韵) 去声十五翰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迍zhūn ①迟迟不前。 ②遭遇困难。

:邅zhān ⒈难行走。 ⒉转,改变方向~道。 ⒊

:兀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同本义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光秃(如毛发)的 蜀山兀。--唐·杜牧《阿房宫赋》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茫然无知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不够稳定 独立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 勿wù ⒈别,不要~动。请~吸烟。 ⒉不~许。守而~失。 勿mò 1.见"恤勿"。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羘》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 复(復) fù ⒈返,回去往~。至今五十年而不~。 ⒉回答,回报~命。~信。报~。~仇。 ⒊还原,使回归恢~。~原。~员军人。 ⒋又,再死灰~燃。冀~得兔,兔不可~得(冀希望)。 ⒌重叠,繁多的,不是单一的~杂。~层。~句。重~。山重水~疑无路。~式立交桥。

:叹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同本义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 叹(嘆、歶)tàn ⒈吟咏一倡(唱)三~。 ⒉因忧闷悲痛而呼气出声~息。忧~。 ⒊因高兴而发出赞许或赞美的长声~为观止。 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