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X 校文岂论居三上

"校文岂论居三上"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4-27 23:37:56


简介: “校文岂论居三上”出自宋代梅尧臣的《依韵和胡舍人见唁》, 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xiào wén qǐ lùn jū sān shàng,诗句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出处: 《依韵和胡舍人见唁》
内容:
西垣阁老号文雄,辞体能兼两汉风。
绛帐旧生虽授学,灞陵归将已无功。
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不恨早朝秋雨急,犹陪鸳鹭大明宫。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梅尧臣
诗人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翻译:

《依韵和胡舍人见唁》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西垣阁老号文雄,
辞体能兼两汉风。
绛帐旧生虽授学,
灞陵归将已无功。
校文岂论居三上,
赋分由来本下中。
不恨早朝秋雨急,
犹陪鸳鹭大明宫。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梅尧臣对胡舍人的悼念之情。胡舍人是西垣阁的老师,号称文雄,他的辞章风格融合了两汉时期的风格。虽然胡舍人曾经在绛帐(指官署)任职,但他归隐灞陵后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无论是在校勘文献方面还是在赋诗方面,他都不如其他人出色。然而,作者并不因为早晨的秋雨而感到懊恼,他仍然陪伴着鸳鹭在大明宫中。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胡舍人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他的敬意和怀念之情。胡舍人是作者的老师,他的文风独特,融合了两汉时期的风格,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尽管胡舍人在官场上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就,但他的学识和才华仍然受到了作者的赞赏。诗中的“绛帐旧生虽授学,灞陵归将已无功”表达了胡舍人在官场上的失意和归隐后的无奈。然而,作者并不因此而对他失望,而是以一种宽容和理解的态度看待他。最后两句“不恨早朝秋雨急,犹陪鸳鹭大明宫”表达了作者对胡舍人的陪伴之情,即使在秋雨连连的早晨,他仍然陪伴着胡舍人在大明宫中。整首诗词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展示了作者对胡舍人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xī yuán gé lǎo hào wén xióng, cí tǐ néng jiān liǎng hàn fēng.
西垣阁老号文雄,辞体能兼两汉风。
jiàng zhàng jiù shēng suī shòu xué, bà líng guī jiāng yǐ wú gōng.
绛帐旧生虽授学,灞陵归将已无功。
xiào wén qǐ lùn jū sān shàng, fù fēn yóu lái běn xià zhōng.
校文岂论居三上,赋分由来本下中。
bù hèn zǎo cháo qiū yǔ jí, yóu péi yuān lù dà míng gōng.
不恨早朝秋雨急,犹陪鸳鹭大明宫。
韵脚: 拼音:xiào wén qǐ lùn jū sān shàng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韵脚:(仄韵) 上声二十二养  (仄韵) 去声二十三漾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校〈名〉jiao 古代刑具。枷械的统称 校,木囚也。从木,交声。--《说文》 屦校灭趾。--《易·噬嗑》。 何校灭耳。注若今枷项也。” 大校重牢,五木被体。--《新唐书》 栅栏 天子校猎。--《汉书·司马相如传》。注以木相贯穿,总为栏校,遮止禽兽而猎取之。” 又如校猎(用木栏遮阻而猎取禽兽。校木栏) 校样 校人”的省称。养马官 六厩成校。--《周礼·校人》 校正属焉。--《左传·成公十八年》。注主马官。” 又 校jiào ⒈查对,订正~对。~正。 ⒉对抗,较量~场(旧时操练或比武的地方)。 ⒊见xiào。 校xiào ⒈指学校~友。母~。  ⒉军衔名,在"将"之下,"尉"之上。 校jiǎo 1.牢固。 2.急速;急促。 3.暗绿色。 校qiāo 1.器物的脚﹑腿。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 五章以奉五色。--《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 美于黼黼文章。--《荀子·非相》 茵席雕文。--《韩非子·十过》 织文鸟章,白旆央央。--《诗·小雅·六月》 斑文小鱼。--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又如文驾(彩车);文斑(杂色的斑纹);文旆(有文彩的旗帜);文绣(绣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刺花图案);文织(有 文wén ⒈事物的纹理或形象,线条交错的图形、花纹水~。天~。蝮蛇多~。 ⒉刺画花纹~身。 ⒊字,记录语言的符号~字。甲骨~。 ⒋掩饰~饰。~过饰非。 ⒌温和,柔和,不猛烈~雅。~ 火。~绉绉。 ⒍外表,容态~质彬彬。 ⒎华美~采。 ⒏非军事的,关于知识分子的~职。~事。~人。能~能武。 ⒐旧时指礼乐典章制度虚~。繁~缛节。 ⒑量词。旧时铜钱一枚称一文。〈引〉金钱一~不值(毫无价值)。 ⒒ ⒓ ①错综华美的色彩或花纹~章灿烂华丽。 ②独立成篇的有组织的文字,也省称"文"一篇好~章。作~。论~。散~。小品~。 ③指暗中含有的意思这件事还大有~章。 ⒔ ⒕ ⒖ ⒗ ①通常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总和。 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仰韶~化。 ③指语文、艺术、教育、科学等知识和运用文字的能力~化程度。 ⒘ ⒙ ①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状态。跟"野蛮"相对物质~明。精神~明。中国是人类古代~明发源地之一。 ②旧指二十世纪初期从西方国家传来的习俗和事物~明戏。~明棍。

:岂 同恺”。安乐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岂 (形声。从壴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相当于难道”,怎么”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相当 岂(豰)qǐ ⒈助词。是否,怎么,难道(用于疑问或反诘句)~愿见乎?~敢违抗?~有此理! ⒉〈古〉通"恺"、"凯"。柔和,快乐。 岂kǎi 1.和乐。参见"岂乐"。

:论 《论语》的简称 论语 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今本论语共计20篇,1.2万字 论 (形声。从言,仑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论,议也。--《说文》 论理也,次也。--《论语序集解》 坐而论道。 论(論)lùn ⒈商讨,判断,研究讨~。议~。评~。争~。就事~事。 ⒉主张,学说进化~。唯物~。 ⒊文体名。论述事物的内容、意义,阐明道理~文。社~。实践~。 ⒋衡量,评定~罪。 ⒌按照~件计酬。~质核价。 论(論)lún〈古〉《论语》儒家经典书籍之一,主要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居 (象形。金文字形,是踞”的本字,象人曲胫蹲踞形。本义蹲着) 同本义◇作踞” 居,蹲也。从尸,古者居从古,俗居从足。--《说文》 不宜居见长者。--《史记》 昔阖庐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坛。--《左传》 居住 则居可知矣。--《易·系辞下》 仁者居之。--《吕氏春秋·离俗》 卒不居赵地。--《吕氏春秋·达郁》 寝居直梦。--《淮南子·地形》 居者,居其所也。--《谷梁传·僖公二十四年》 天王出居于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楚人 居jū ⒈住~住。~民。面山而~。 ⒉住处迁~。故~。家~何处? ⒊坐~中。〈引〉处于,位于~安思危。 ⒋当,任~职。不以功臣自~。 ⒌积蓄,储存~物积富。奇货可~。 ⒍占,占据~高临下。二者必~其一。 ⒎停留,固定岁月不~。 ⒏ ⒐ 居jī 1.语助词。 居jù 1.通"倨"。傲慢。 2.通"锯"。参见"居牙"﹑"居属"。

:三〈数〉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 三sān ⒈数目字~个。~人行必有我师。 ⒉多次再~叮嘱。~番五次。~思而行。~令五申。~复斯言。 ⒊[三甲]〈古〉"殿试"中榜者(进士)的三个等级。宋朝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的中榜者,分为三等即"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 出身"。每甲各取有若干名,统称进士。元、明、清,殿试的中榜者,一甲只取有三名,二甲、三甲则各取有若干名。一甲的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三sàn 1.多次;再三。

:上〈名〉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顁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 上shàng ⒈位置在高处的,跟"下"相对~面。~边。〈引〉质量、等级、地位高的或次序在前的~乘。~品。~等。~策。~级。~司。~行下效。~册。~月。~半天。 ⒉从低处到高处~山。~楼。〈引〉去,到,进呈,向前进~船。~北京。~农村。~书。献~。赶~。你快~。 ⒊增添,安装~油。~菜。~门窗。 ⒋登载,登记~报纸。~帐簿。 ⒌按规定时间进行活动~课。~操。~班。 ⒍指方面领导~。实际~。东面~。 ⒎指时间、处所、部位、范围等早~。课堂~。大路~。火车~。墙头~。书本~。心坎~。城市~。 ⒏指物体表面脸~。包装~。表面~。 ⒐涂,擦涂~。~药膏。~油漆。 ⒑拧紧~琴弦。~闹钟。 ⒒〈表〉动作趋向或达到、完成泡~茶。爬~来。坐~去。登~高峰。考~了研究生。当选~人民代表。 ⒓达到一定程度或数量~够了。~满了。成千~万。 ⒔旧时乐谱记音符号之一,相当于简谱的"1"。 ⒕ ⒖ 上sh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