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 筠庵稍不至

"筠庵稍不至"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5-30 22:51:20


简介: “筠庵稍不至”出自宋代杨万里的《筠庵午憩》,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ún ān shāo bù zhì,诗句平仄:平平平仄仄。
出处: 《筠庵午憩》
内容: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
朝代: 宋代
分类:
诗人: 杨万里
诗人介绍: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翻译:

《筠庵午憩》是宋代杨万里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在竹林中稍微停留片刻,再次来到这里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微风从林梢飘落下来,吹乱了竹根和草叶。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头巾和鞋子感到凉爽,莺鹊在左右叫嚣。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城市的喧嚣声远离了这里,静静地聆听,远处的声音也能传到耳边。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坐在石磴上感到温暖,藓径被打扫得干净整洁。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手中的书籍已经变成了无意义的文字,已经忘记了字的构造。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连忧愁都已经忘记,更何况记得年老的事情。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
有客人来谈论世事,虽然想笑,但笑得有些勉强。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在筠庵午憩时的心境。诗中描绘了竹林、微风、鸟鸣等自然景观,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感受到的愉悦和舒适。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世事的淡漠和对年老的思考,以及在客人来访时的一丝疲惫和无奈。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给人以宁静、淡泊的美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ún ān shāo bù zhì, yī zhì yī huí hǎo.
筠庵稍不至,一至一回好。
fēng cóng lín shāo luò, chuī luàn zhú gēn cǎo.
风从林梢落,吹乱竹根草。
jīn jù shàng xià liáng, yīng què zuǒ yòu zào.
巾屦上下凉,莺鹊左右噪。
shì shēng yuán bù jìn, jìng tīng yuǎn yì dào.
市声元不近,静听远亦到。
shí dèng zuò lái wēn, xiǎn jìng jìng rú sǎo.
石磴坐来温,藓径净如扫。
shū kōng zuò chóu zì, yǐ wàng piān páng le.
书空作愁字,已忘偏旁了。
yóu zì wàng le chóu, ér kuàng jì de lǎo.
犹自忘了愁,而况记得老。
kè lái tán shì shì, yù xiào hái lǎn xiào.
客来谈世事,欲笑还嬾笑。
韵脚: 拼音:yún ān shāo bù zhì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韵脚:(仄韵) 去声四寘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筠 jun 古州名 唐武德七年置。以地产筠篁得名。辖境约当今江西省高安、上高、新昌等县地 唐羁縻州,其地即今四川省南部的筠连县 筠 yun (形声。从竹,均声。本义竹子的青皮;竹皮) 同本义 筠,竹皮之美质也。--《广韵》 手握青筠之杖。--王嘉《拾遗记》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郑玄注筠,竹之青皮也。” 绮窗唱和,指花月为题,绣阁论情,对松筠为誓。--《警世通言》 又如筠管(竹管);筠筒(竹筒);筠窗(竹窗);筠梯(竹梯);筠席(竹席); 筠床(竹床); 筠jūn ⒈筠连县,在四川省。 ⒉见yún。 筠yún ⒈竹皮,竹子。。

:庵 (闇的俗字作庵或萩) 圆顶草屋 草圆屋谓之庵。--《释名·释宫室》 庵,舍也。--《广雅》 亲人萩庐。--《后汉书·皇甫规传》 居河之湄,结划为庵。--《神仙传·焦先传》。 又如庵舍(设在墓旁的草屋);庵庐(草舍) 尼姑的住所 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红楼梦》。 又如水月庵;庵堂(尼姑庵) 庵(萩)ān ⒈小寺庙。多称尼姑居住处~堂。 ⒉圆形的草屋。 庵yǎn 1.忽然。

:稍〈名〉 (形声。从禾,肖声。本义禾末) 同本义 稍,出物有渐也。--《说文》。按,此字当训禾末,与秒为谷芒者别。 又如稍秣(给牛马吃的草料) 泛指事物的末端,枝叶 俸禄,官吏的薪水 均其稍食。--《周礼·内宰》。注吏禄禀也。”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之供。--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稍食(月俸,按月而给的廪食);稍饩(月俸,廪食);稍房(堆放 稍shāo略微~微。~不如意。~感不适。~胜一筹。~纵即逝。 稍shào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

:至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王粲《登楼赋》 至zhì ⒈到,到达~工厂。由东~西。自始~终。 ⒉极,最,达到了顶点~少。~高无上。物~则反。 ⒊ ①〈表〉达到某种程度他还不~于那样。 ②连词。〈表〉另提一件~于意外之财,他是分文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