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吧首页 查名句 N 那堪正飘泊

"那堪正飘泊"的意思及出处来源翻译赏析

更新时间:2024-06-01 22:34:24


简介: “那堪正飘泊”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岁除夜有怀》, 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nà kān zhèng piāo bó,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
出处: 《岁除夜有怀》
内容:
一题作除夜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朝代: 唐代
分类:
诗人: 孟浩然
诗人介绍: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翻译:

诗词:《岁除夜有怀》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岁除夜有怀,
一题作除夜迢递三巴路,
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
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
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
来日岁华新。

这首诗词表达了唐代诗人孟浩然对除夜的思考和感怀之情。除夜指的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人们在这一夜中会进行祭祀、驱邪、祈福等活动。诗中的"迢递三巴路"意味着孟浩然身处陌生的异乡,离家千里之遥,远离亲人和故土。

诗的第二节表达了诗人在乱山残雪的夜晚,独自点燃孤烛的孤寂情景。他置身于异乡之地,感到孤独和无依,与故乡和亲人相隔遥远。

第三节诗中提到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意味着他与家人的距离渐行渐远,却与仆人相伴。这反映了诗人身处异乡的无奈和孤单,与亲人分离,只能依靠僮仆作伴。

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对流离失所的困境的无奈,他感慨自己的飘泊状态,但也抱有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来日岁华新"意味着希望来年能够有新的希望和美好。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孟浩然在除夜时的心情,抒发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诗中运用了孤烛、异乡、骨肉远等意象,通过对情感和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以及对归乡和团圆的渴望。整首诗抒发了一种离乡背井、思乡之情,以及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读音: yī tí zuò chú yè
一题作除夜
tiáo dì sān bā lù, jī wēi wàn lǐ shēn.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luàn shān cán xuě yè, gū zhú yì xiāng rén.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jiàn yǔ gǔ ròu yuǎn, zhuǎn yú tóng pú qīn.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nà kān zhèng piāo bó, lái rì suì huá xīn.
那堪正飘泊,来日岁华新。
韵脚: 拼音:nà kān zhèng piāo b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韵脚:(仄韵) 入声十药   * 平仄拼音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释意: :那〈代〉 (形声。小篆字形,从邑,冄声。邑与地名或行政区域有关◇省作那”。①本义国名。《说文》西夷国。”②指示代词。特指某个人、某个时间、某个地方或某个事物。 不一定是远指之词,如那件事你我心里都清楚。”) 指示代词 指代较远的人或事物。如那厮(那个家伙,表示鄙视的意思);山坡上有一个穿红衣服的姑娘,那就是他的未婚妻 指代较远的时间、处所 那时使吾。--清·林觉民《与妻书》 又如那昝(那咱。那时);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见过她;那厢(那边);那头儿(极点;尽头);那哈儿(那儿,那里) 指较远的人或事物。如这时 那nā姓。 那nà ⒈跟"这"相对。指较远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时。~里。~边。~人。~样。~件事。 ⒉ ①那样就~么办。他就是~么个脾气。 ②承接连词。跟"如果"、"若是"等相应如果他不来,~么我们就到他家里去。 那nèi ⒈"那"与"一"的合音。指数量时,既可〈表〉"一"也可〈表〉"多数"~个。~些。~五年。 那nuó 1.多。 2.安闲貌。 3.美好。 4.对于。 5."奈何"的合音。 6.用同"挪"。移用钱粮。 7.用同"挪"。移动位置﹑时间。 8.姓。明有那嵩。见明陈士元《姓觿 》卷三﹑《明史》本传。 那nǎ 1.疑问代词。如何;怎么。 2.疑问代词。哪里;何处。 那nuò 1.语助词。表疑问。 2.语助词。表感叹。 3.语助词。表祈使。 那né 1.见"那咤"。

:堪〈名〉 (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大宗师》 又如堪岩(山形幽深) 指天道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屡堪舆以壁垒兮。--扬雄《甘泉赋》。注天地总名也。” 倏然堪舆变。--陆龟蒙、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 堪kān ⒈忍受,经得起难~。不~回首。疲惫不~。 ⒉能够,可以~当重任。不~设想。真~托生死。

:正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箭靶的中心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引申为目标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正 通征” 征税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出兵,征讨 正zhèng ⒈在中间,不偏不斜~中。~午。~厅。~东。~前方。〈引〉 ①合符法则的,规矩的~道。~派。~当。~楷。 ②图形的各边长度相等,各个角的大小也相等的~方形。~三角形。 ①端庄,正派~经样。他是~经人。 ②正当,合格办~经事。买~经货。 ⒉言行好,办事公道~直。公~。品质~。光明~大。 ⒊纯,不杂~红。~宗川味。 ⒋副词。恰,合适~打八点钟。他来得~好。 ⒌副词。〈表〉动作在进行中~在研究。~在办理。~下着雨。 ⒍改掉偏差或错误~误。改~。纠~。矫~。 ⒎使不歪斜~一~帽子。 ⒏〈表〉相对两个面之积极的或主要的一面,跟"反"、"负"、"副"等相对~面。~比。~电。~极。~数。~职。~本。~件。 ⒐ ⒑ ⒒ ⒓ ⒔ ⒕ ⒖ ⒗ ⒘ ⒙ 正zhēng正月,夏历每年的第一个月新~。

:飘 (形声。从风,票声。本义旋风;暴风) 同本义 飘,回风也。…盘旋而起。--《说文》 少阳所至为飘风。--《素问·六元正纪论》 回风为飘。--《尔雅》 其为飘风。--《诗·小雅·何人斯》 飘至风起。--《汉书·蒯通传》 飘风不终朝。--《老子》。注飘风,疾风也。” 又如飘风(旋风);飘骤(疾风骤雨。比喻事物突然骤起);飘风骤雨(突然而来的旋风暴雨。比喻不能长久) 飘 飘扬,飞扬 飘如游云,矫若惊龙。--《世说新 语·容止》 山河破碎风飘絮。-- 飘(飄、飃)piāo ⒈旋风,大风~风。 ⒉随风摆动或飞扬~动。~摇。~扬。桂花~香§旗~ ~。 ⒊

:泊 (形声。从水,白声。本义停船) 同本义 西有鸾冈,洪崖先生乘鸾所憩泊也。--《水经注·赣水》 晚泊沙夹,距小孤一里。--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宋· 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泊船;泊舟(船停泊靠岸);泊步(埠头,码头);泊主(船家);船泊港外 栖止,停留 独泊灵台侧。--唐·陈子昂《古意》 又如漂泊 泊 淡泊;恬静(心地安然,不为名利所动)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泊 bó ①船靠岸;停船停~。 ②停留四处飘~。又见pō。 泊pō ⒈湖,地名湖~。血~(大滩血)。罗布~,在青海省。〈古〉梁山~,在今山东省。 泊pò 1.见"漠泊"。 2.见"泊栢"。